王婧 柯朝寶 郝應欽 古夢琪 歐陽璐 楊瀾
摘要:在精準扶貧的思想指導下,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積極對口扶貧廣西賀州市桂嶺鎮。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采取黨建引領型模式,對桂嶺鎮平安村實施黨組織帶創,推行“支部+合作社”模式,下派“第一書記”駐村幫扶等。本文基于為解決桂嶺鎮的貧困問題,設計行之有效的發展方案,并將方案落地執行。基建幫扶桂嶺鎮,建出山村新面貌;產業幫扶,創出扶貧新路子;教育幫扶,育出智慧新希望。桂嶺鎮的扶貧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教育方面取得巨大成效。
關鍵詞:精準扶貧;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桂嶺鎮;駐村幫扶
1精準扶貧的模式和核心思想
1.1精準扶貧和駐村幫扶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的號召,采取黨建引領型的模式,對桂嶺鎮平安村實施黨組織帶創,推行“支部 + 合作社”模式,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核心作用。派第一書記劉健余和吳朝貴等人駐村幫扶,在第一書記們領導下。此外還采用“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因地制宜的促進發展特色產業。
1.1.1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
桂嶺鎮的貧困村大部分位于山區,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落后,一些貧困村小學缺乏安全引用水。為加快推進山區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第一書記”向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申請扶貧資金,在平安村、草寺村和桂開村為村委建造辦公樓、戲臺和小型籃球場等村民休閑活動場所,并為村子新修“扶貧路”例如新建的12公里平坦的村道。同時,還為平安、蓮花等村小學建成了凈化供水蓄水塔。至今已經竣工的占地面積為13公里的灌溉水渠,已經投入到生產活動中。在“第一書記”的努力下,改善了村子的基礎設施建設,為脫貧攻堅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1.1.2特色產業的建設與發展
平安村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利用山區貧困村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推行林下種植、發展特色養殖產業。利用“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龍頭企業帶動發展和貧困戶入股加入合作社的形式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從而帶動貧困群眾增收入致富。由龍頭企業提供菌種、技術,當收購食用菌的價格低于成本時可按保底價賣出,市場價格高于成本時,按市價收購。在“第一書記”的帶領下,桂嶺鎮的桂開、草寺、平安村等貧困村引進了山東黑山羊、七彩山雞等特色養殖和食用菌、仿野生靈芝、鐵皮石斛等特色中草藥種植,成立了特色種養專業合作社,產業覆蓋了80%以上貧困戶。截止至2018年,平安村已經種植了300畝水果、55畝食用菌和500多畝的茯苓,此外還養殖了80多畝的漁業。在第一書記的積極幫助下部分帶領貧困發展家禽養殖和返鄉務工人員發展養殖業。隨著特色產業落戶村子,貧困群眾從此有了穩定收入。
1.1.3精神文明和公共文化基礎建設
為桂嶺鎮平安、蓮花、草寺、桂開、金山等貧困村小學捐贈了電腦、課桌椅、文具用品和飲水機等大批用品。除此之外,在第一書記的努力幫扶下,大力改善了平安小學七里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食堂和廁所已經重建,把學校的場地進行硬化、建設國旗桿、廣播設施、圖書柜和乒乓球臺。在改善教育條件的同時,“第一書記”們還翻山越嶺,走村串戶深入留守學生家中,從生活、學習上給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并聯系校友給予貧困學生物質上的資助,讓每一個貧困學生都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設立公共圖書館、修建文化廣場、教授廣場舞等等、以村民可以接受的文娛方式,進行精神文明層面的建設。
2精準扶貧的成效和發展
鞏固溫飽成果、改善生態環境、加快脫貧致富、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是新時期我國扶貧工作的主要任務。精準扶貧的提出是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符合我國國情的一項重要舉措。政府為提高扶貧開發水平,牢牢抓緊精準扶貧這條主線,扶貧主要任務從之前的區域開發和貧困縣轉為成片特困區的扶貧攻堅和整村推進。將扶貧的理念、實施流程與績效考核等全過程實現精準的治理,力求實現精準扶貧中的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的目標,明確扶持對象、實現“一對一扶貧”,項目安排、資金使用范圍在合理區間、把政府的措施實施到位、因村選派第一書記駐村幫扶。
精準扶貧視角下的基層政治制度建設、特色產業鏈建設、精神文明和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廣西賀州市桂嶺鎮平安村的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未來的精準扶貧工作只會更精準,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3精準扶貧模式的展望與可持續性建設
在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駐村幫下,桂嶺鎮在脫貧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改進,生產的產品銷售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銷售的范圍有限,應該讓精準扶貧搭上信息化的快車[1],引入“互聯網+”,創建網上銷售平臺。
實現貧困人口的脫貧以及脫貧之后的生計可持續發展是精準脫貧的最終目標。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應切實了解扶貧對象所需所求、優化扶貧資源配置、提高扶貧對象收入水平,實現貧困人口經濟物質上實實在在的脫貧。另外,基于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理論基礎和有關“生計資本、生計策略、生計后果和社會化服務”的關聯機制解析,精準扶貧應在人力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自然資本、社會資本等領域,幫助扶貧對象減貧和脫貧,盡力保證扶貧對象在減貧脫貧發展過程中與可持續性建設環境的適應與融入、盡力提供發展機會與生計策略選擇空間,并不斷健全與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最終實現扶貧對象的全面脫貧和生計安全。
4結論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人類社會不斷追求的共同愿望。中共十九大報告指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并提出了在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這表明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在貧困治理上的信心與決心。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已成為新時代中國治理貧困的重要方略。精準扶貧自2013年提出至今,圍繞著“四個切實”、“五個一批”、“六個精準”等工作要求,已形成系統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貧困治理體系,并對中國貧困問題的有效解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積極對口扶貧廣西賀州市桂嶺鎮,采取黨建引領型模式,對桂嶺鎮平安村實施黨組織帶創,推行“支部+合作社”模式,下派“第一書記”駐村幫扶等。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