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陳彤
【摘 要】隨著網絡技術的迭代和自媒體的興起,紅色文化在自媒體路徑中的傳播與發展面臨新機遇和新挑戰。搭建紅色育人平臺,強化對自媒體的網絡監管,發揮知識服務、網絡旅游生態等作用,采用多種形式和手段推動紅色文化的傳播發展,成為弘揚傳播紅色文化的新路徑。
【關鍵詞】自媒體:紅色文化:傳播:路徑探析
從革命戰爭時期的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到改革開放時期的載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災精神、抗震搶險精神,不同時期紅色文化的內容和表現不盡相同,但其精神追求、精神特質和精神脈絡是一脈相承的,且都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精神引領作用。紅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應立足現實需要,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展現紅色文化,講好紅色故事,不斷凸顯其時代價值。同時新時代隨著自媒體興起,青年對紅色文化的認知產生重要影響。自媒體視域下,如何更好傳播和發展紅色文化,引導青年構建積極向上的理想信念,提升紅色文化的心理認同度和精神支撐度成為一個現實課題。
一、自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傳播發展的必要性
自媒體一詞最早源于國外,意為“我即媒體”,作為網絡媒體發展的一種新形態,其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分布在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門戶網站中,它的受眾群體多以青年為主。它具有隱匿性、模糊性、娛樂性和隨意性的特點,容易混淆視聽,傳播內容可控度和管理難度增大。娛樂化信息的傳播容易對青年的思想和價值認知造成沖擊,也對紅色文化的傳播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
(一)自媒體的隱匿性和模糊性混淆視聽
自媒體傳播的便利使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評論者,人人都可以利用自媒體傳播來表達個人意愿,這種傳播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給信息傳播帶來了新的活力與生機。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不實信息也趁虛而入,在自媒體傳播中表現得異常活躍并屢禁不止,多元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不同意識形態博弈較量,出現了不少背離愛國主義主流價值,戲仿和顛覆愛國主義經典,詆毀國家形象,對歷史進行虛無主義解構的作品。
自媒體的隱匿性和模糊性使監管平臺不能對信息源進行有效的追蹤。半真半假、真假混雜的不實信息往往比純粹的惡意謠言更具有迷惑性,其危害風險也更加具有隱蔽性。青年閱歷尚淺,對各種信息不能進行有效的甄別,自媒體平臺的開放性、信息傳播由單向轉為雙向,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愈發難控制,不實信息、負面信息蝴蝶效應式的傳播,干擾青年的價值判斷,導致部分青年對紅色文化的情感態度存在偏差,主動認可和接受紅色文化的意識不足,甚至在青年群體中出現了紅色文化認同危機的問題,對紅色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播和發展造成嚴重的限制性影響。
(二)自媒體的娛樂性和個性化紛繁復雜
自媒體之所以能日趨流行,一個關鍵因素是其自身帶有豐富的娛樂性,這是內容傳播者和受眾是釋放生活精神壓力,緩解焦躁的一個有效途徑。混跡在互聯網上的自媒體用戶良莠不齊,傳播內容魚龍混雜,出現了一些搜奇獵艷、低級趣味的庸俗、媚俗、低俗的娛樂作品,只重經濟效益而忽視其社會責任,一些負面信息、虛假當信息甚至是分裂國家的言論容易誤導當前的青年,侵蝕其心理健康。
當前青年思想意識趨于個性化,思想活躍,價值多樣,更加追求個性化的表達。自媒體的普及也使得個性動態的發布輕而易舉,一些被傳統媒體放棄的新聞事件和熱點話題,自媒體卻可以拿來發布,這更加適應青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節奏。自媒體的發展帶來了文化發展的新形態和新空間,這也給紅色文化的弘揚傳播帶來了諸多新情況和新挑戰。
(三)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現實需要
紅色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支撐,融入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建設中。紅色文化所展現出的愛國主義精神、堅定信仰的革命精神、戰天斗地的建設精神、敢為人先的變革精神等在幫助青年形成正確的文化認知,并提升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于當前網絡平臺對自媒體用戶管理的經驗不足,管理體系不健全和不規范,包括有關部門也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和管理辦法,缺少對自媒體作品的審核和監督。高雅和低俗、理性與盲目、先進與落后、科學與愚昧等文化現象在網絡空間中同臺登場,復雜糾纏,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地位造成沖擊,為此更需要紅色文化在自媒體中廣泛傳播,抵制不正確的言論,堅定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自覺維護我國的文化安全。
二、自媒體視域下傳播發展紅色文化的具體路徑
當今時代,互聯網賦予了青年更多的話語權,網絡文化與生俱來的多樣性極大豐富了文化發展的內涵和品類,體現出平等開放、自由共享、變革創新等多維度需求。借助自媒體搭建紅色文化育人平臺,加強網絡監管營造良好的網絡生態,通過知識服務和旅游生態等多種形式弘揚和發展紅色文化成為一種趨勢與必然要求。
(一)搭建育人平臺,提升紅色文化親和力
許多自媒體平臺在青年亞文化圈中處于重要地位,以其自由的社區氛圍,多元包容的社區環境深受青年的喜愛。以B站(嗶哩嗶哩彈幕網)為例,該平臺幾次改版,擴張內容和用戶的分區,滿足不同用戶的不同需要。作為新興的社區和視頻媒體,打造富有參與性、知識性和藝術性的紅色文化育人平臺,從“受眾喜愛”到“官方重視”,B站在紅色文化傳播方面進行了許多變革和創新。如推出“VR紅色文化廉政教育”的視頻專題,VR等技術的運用改變了紅色文化呈現方式單一的弱點,更能為當前青年所接受,比如B站中就有VR紅色文化的專題,觀看者借助VR頭顯設備和地上光圈的指引依次進行體驗。體驗內容有“廉政法律區”、“互動游戲區”、“廉政文化區”、“電影院區”、“懺悔區”和“牢獄展示區”等,通過語音和畫面的互動體驗、逼真的體驗,深化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將青年從參與者轉化為傳播者,整合紅色文化資源,突出紅色文化宣傳教育工作的實際效果,加強網絡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推出喜聞樂見、善納好行的網絡文化產品,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提升了紅色文化的親和力。
(二)強化網絡監管,營造良好的網絡生態
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一方面要健全網絡尤其是自媒體的監督管理制度,加大監督管理力度。另一方面加強網絡文化安全教育宣傳,提升青年的網絡安全素養。為紅色文化的弘揚傳播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和清朗的空間。個別自媒體用戶為追求娛樂效益對革命烈士英雄事跡和精神進行歪曲,甚至大量轉發各種對革命烈士有違尊重的表情包,自媒體平臺應加強對自媒體內容創作者的引導和監管,對自媒體用戶應進行實名制登記,對不良信息傳播者應出臺相應法律來規范類似違反道德倫理行為健全舉報和投訴制度。對自媒體用戶發布的信息進行多維度的識別和篩選,批判錯誤思潮,為紅色文化的傳播發展營造良好的網絡生態,給紅色文化發揮正本清源、引領風尚作用的發揮創造良好條件。
(三)創新知識服務形式,構建紅色旅游生態
首先在知識服務中傳播紅色文化,在自媒體用戶中,有許多進行知識服務的傳播者,他們主要提供網絡思政教育和考研應試培訓的知識服務,雖然他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意見領袖,卻是紅色文化的傳播和弘揚者。這些教育博主準確把握青年的特點,通過提供網絡課程實現紅色文化的正向構建,不斷增強網絡教學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發揮紅色文化的教化改造作用,激活紅色基因,使紅色文化的精神更加貼近實際貼近青年的需求。其次構建網絡紅色旅游生態模式,小紅書、馬蜂窩旅行網、新浪微博的一些旅行博主打卡一些紅色旅游路線,比如上海-嘉興-平陽線、井岡山-永新-茶陵-株洲線等,通過vlog和plog等方式介紹紅色旅游線路和經典景區,優化紅色旅游內容,使受眾既可以看到紀念地的景色,也可以了解新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豐富革命斗爭知識,學習紅色文化蘊含的精神,更好地傳播發展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