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函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健康教育在消化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方法:研究對象為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入院的200例消化內科患者,并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研究組(健康教育)和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護理效果。結果: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護理后焦慮評分為(22.38±5.47),抑郁評分為(16.38±4.54),對照組患者的護理后焦慮評分為(18.86±5.12),抑郁評分為(19.86±5.12),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 < 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5.0%,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83.0%,研究組明顯更好。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 < 0.05)。結論:對消化內科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提升患者在治療期間的滿意程度。
關鍵詞:健康教育;消化內科護理;應用
一、前言
消化內科收治的患者疾病種類較多,病情嚴重程度各有不同,因為疾病帶來的痛苦及對疾病治療預后的擔心,患者在治療期間極易出現緊張、恐懼等各種負面情緒,嚴重時甚至抵觸治療[1]。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就是因為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不足,在治療期間做好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上述問題。本文的研究內容即為健康教育在消化內科護理中的應用。
二、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在這項研究中,我院選擇了200名消化內科患者,并通過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在100例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4∶6,平均年齡為(46.9±6.4)歲。研究組中100名患者的男女比例為5∶5,平均年齡為(44.4±8.1)歲。兩組患者的年齡和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本次研究在獲得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許可后方正式展開。
(二)納入及排除標準
選定的患者已獲悉此項研究,并將自愿合作完成所有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沒有其他嚴重的組織或器官器質性疾病,并且具有正常意識;排除其他嚴重的組織或器官疾病,抵觸參加這項研究,并且對研究人員提出的與研究相關的問題難以清晰和自主回答,該患者家庭強烈拒絕這項研究,無法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在研究中期(例如轉移或死亡)退出。
(三)護理措施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研究組接受健康教育,具體措施如下。
1.環境方面
住院環境對患者的情緒和心理健康均有嚴重地影響,因為消化內科患者的住院時間較長,疼痛持續時間長[2],所以必須為患者營造一個積極向上、良好樂觀的治療環境,在治療期間可以通過明示或暗示的方法使患者樂觀的面對疾病,也可以用自己樂觀的態度影響患者,做好病室的通風、消毒等工作,在實施各項護理操作時耐心為患者解釋,微笑面對患者。
2.技術方面
每周為患者開展三次健康教育,可以自制消化內科相關疾病的健康宣傳冊,注意多放插圖,增加閱讀的趣味性,也可以在護士長或病室播放相關視頻[3]。組織患者建立小范圍學習團體,為其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并鼓勵團體內每位患者積極交流學習心得和治療體會,為患者介紹經積極配合治療后病情有顯著改善的案例,使患者對疾病治愈充滿信心,能互相鼓勵,共同面對疾病
3.家屬支持
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保證家屬可以正確認識疾病,能充分理解和配合院內治療工作,多陪伴關心患者,給予患者最大的鼓勵。家庭的陪伴有助于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和所承受的社會壓力,對治療的配合度更高,從而有效提升治療效果[4]。
4.護理質量
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保證護理人員在面對患者的心理問題時能正確進行疏導。在患者住院期間,監督患者養成良好的作息和飲食習慣,期間隨時進行健康教育,讓患者明白自己患病的原因,并能在疾病治愈后正確預防,有效防治二次發病。
(四)統計學方法
針對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數據信息均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
三、結果
(一)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上的比較
經過統計發現,在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焦慮評估均較低,抑郁評分均較高,組間無顯著差異(P > 0.05),無統計學意義。經過不同方法的護理后,兩組的焦慮抑郁評分均有顯著改善,其中研究組焦慮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抑郁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有效顯著差異(P < 0.05),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1。
(二)兩組患者在護理滿意度上的比較
經過統計發現,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5.0%,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83.0%,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有顯著差異(P < 0.05),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2。
四、討論
消化內科疾病的發生原因主要是因為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不良所致,所以對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縮短治療療程,治療結束后疾病的復發率低,治療期間的并發癥發生率低,從而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5]。在實際開展健康教育時,除了要完善健康教育的內容外,還需要完善教育的方式和過程,重視個性化健康指導。前期的評估工作可以對患者切實存在的問題進行更好地評價,以便后續可以順利展開健康教育工作[6]。此外,還需要加強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使患者理解和接受起來更容易。積極預防宣教內容漏洞,保證健康教育可以滿足患者的多種需求。實施期間隨時評估實施效果,并針對其中的不足之處隨時進行調整,從而保證可以取得最佳的健康教育的成效[7]。
根據消化內科患者的身體狀態和疾病特征,在適當的時間展開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能科學有計劃地完成各項護理要求,對疾病充滿信心。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水平,保證患者的睡眠質量,保證患者在治療期間心態積極[8]。健康教育的內容涵蓋飲食、用藥、心態和健康知識等內容,全方位幫助患者積極面對疾病。
開展健康教育時,綜合了醫護人員、患者,患者家屬的關注程度和治療積極性,可以有效滿足患者的各種合理的身心需求,有助于減少誘發疾病的各種因素,患者在治療期間的心理壓力更小。從根本上來說,健康教育改善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質量,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更高,從而保證治療可以取得更好的療效[9]。
健康教育作為整體護理的內容之一,想要保證工作治療,保證患者預后,就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健康教育和衛生宣傳教育工作之間的差別較差,注意區分
衛生宣教是面對大眾的,而健康教育工作則是針對住院患者展開的,在教育前需要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并據此為患者提供科學合理的建議,制定貼心的健康教育計劃,并在實際實施期間隨時根據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調整計劃內容。
(二)在保證健康教育工作質量的同時還需要做好護理評定工作
根據患者的評定結果對目前的健康教育內容進行完善,逐步提升護理水平。此外,在展開健康教育期間,護理人員也需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理論和操作能力,學習熱情被充分激發,在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態度更加積極[10]。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接受健康教育的研究組患者的護理后焦慮抑郁評分顯著優于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組間有顯著差異(P < 0.05),有統計學意義。證實了對消化內科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更加積極地面對自己的疾病和治療過程;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有顯著差異(P < 0.05),有統計學意義。證實了對消化內科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后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對各項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更高。但有一點需要在此特別做出說明,因為本次研究的樣本納入數量較少,所以得到的結論可能存在缺乏說服力的問題,期待臨床未來可以展開大樣本研究,以增加研究結果的說服力。
綜上所述,對消化內科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患者負面情緒,保證患者在治療期間心態積極,提升患者在治療期間的滿意程度。
參考文獻:
[1]趙莎莎.多媒體健康教育對消化內科患者遵醫行為和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分析[J].四川解剖學雜志, 2020,28(02):102-103+106.
[2]李丹丹,宋娜.個體化健康教育結合五常法護理管理在消化內科的應用[J].全科護理, 2020,18(12):1532-1534.
[3]戴啟蕓.中醫護理聯合健康教育應用于消化內科患者護理的效果[J].中醫藥管理雜志, 2020,28(01):197-198.
[4]黃愛治,陳藝延,馮曉秋,李偉真.綜合護理健康教育方式對消化內科患者治療飲食知識知曉率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9,12(28):129-131.
[5]孔梅,鄧小春.系統健康教育在消化內科住院患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護士(下旬刊), 2019,26(09):152-154.
[6]彭習蘭,金紹燕.系統健康教育模式在消化內科患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 2019,41(S1):47-49.
[7]于靜靜,蔣雨虹.健康教育處方對杭州市某醫院消化內科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影響[J].醫學與社會, 2018,31(04):40-42.
[8]趙義滿.健康教育在消化內科護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衛生產業, 017,14(29):30-31.
[9]姜艷,王秀梅,于文麗,佟秀鳳.健康教育模式在消化內科住院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黑龍江醫藥科學, 2016,39(05):26-27.
[10]應蘇回,徐莉.系統健康教育在消化內科患者護理管理中的實施效果[J].中醫藥管理雜志, 2016,24(13):129-130.
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