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曉
摘要:由于“篇、遍”和“副、幅”是兩組形近音異量詞,留學生在使用時,很容易出現偏誤。通過分析留學生使用“篇、遍”和“副、幅”出現的偏誤類型及偏誤產生的原因,從字義、語義特征和搭配對象等方面解釋兩組音近形異量詞之間的差異,找出規律,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以期能夠為漢語量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提供有效的參考。
關鍵詞:量詞;形近音異;偏誤;教學策略
量詞的使用由來已久,現代漢語中量詞數量非常豐富,且用法搭配比較復雜,是很多其他國家語言中所不具有的一類詞。現代漢語中又存在許多形近音異的詞匯,在一定程度上無疑更是加大了漢語學習者學習量詞的難度和困惑。此前學者以“顆、棵”“只、支、枝”為例,對同音名量詞進行過研究,但對形近音異量詞研究得還不夠深入和成系統化。本文以“篇”“遍”和“副”“幅”兩組形異音異量詞為例,討論其常易出現的偏誤現象及探究偏誤產生的原因,并希望據此能夠為對外漢語教學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篇、遍”與“副、幅”字義、語義特征和搭配對比
(一)“篇、遍”與“副、幅”字義和語義特征對比
1.“篇、遍”
“篇”形聲字,從竹,扁聲。本義:竹簡、簡冊,也就是指所書寫的內容;后來才沿用成計量文章數量的量詞。考慮到“篇”字與書寫內容及其所承載的材料有關,故“篇”一般用于計量文章、稿件類數量,是一個名量詞?!氨椤毙温曌?,外形內聲。從“走”字旁,扁聲。本義:走遍。后用作量詞,指一個動作從頭至尾的全過程。如:“又教之但讀千遍,自得其意?!保〞x·葛洪《抱樸子·祛惑》)結合其偏旁部首及字義發展過程,我們得知“遍”是一個與動作相關的,專門用來計量動作次數的,是一個動量詞。
2.“副、幅”
“副”形聲字。從刀,畐聲。本義:用刀剖開。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到:“副,判也。”即“剖開或裂開”之義,是指將一件物品分成兩個部分,但合起來仍然還是一個整體,繼而引申出“成雙”“成套”之義。“幅”,形聲字。從巾,畐聲。從“巾”表示與布帛相關,布帛展開一般又都是平面的,聯想這層含義,故“幅”還可以用來計量平面物體。
(二)“篇、遍”與“副、幅”搭配對象的對比
1.“篇、遍”
“篇”的搭配對象都是名詞,且所處的位置一般都是位于名詞的前面,表示事物的計量單位。如:一篇故事、一篇小說、一篇作文、一篇傳說、一篇短文、一篇讀書筆記、一篇新聞報道等。且這些名詞一般都是記錄于某種載體(如紙質載體)上面,包含完整內容、有頭有尾的,具有敘述或說明作用的文字?!氨椤钡拇钆鋵ο笫莿釉~,表示動作次數的總量,且所處的位置都是位于所要搭配的動詞的后面。如:聽了一遍、抄寫三遍、看了百遍、重讀一遍、說過好幾遍了等。
2.“副、幅”
(1)兩者搭配對象都是名詞?!案薄钡拇钆鋵ο笠话闶浅呻p成對的,如:一副戒指、一副耳環。“幅”的搭配對象考慮其具有平面性的特點,如“一幅錦旗”“一幅作品”等。
(2)“副”還可以與成套的物件相搭配,如:一副撲克牌;而“幅”的搭配對象可以是:一幅相框、一幅門簾、一幅門合頁等。
(3)“副”還可與表示人的表情相搭配,前面通常只能加數詞“一”,如:一副丑惡的嘴臉、一副壞樣等?!胺币部膳c抽象名詞相搭配,但數量比較少,如“一幅惺惺作態的樣子等。
二、“篇、遍”與“副、幅”的偏誤類型及其原因
“篇”和“遍”與“副”和“副”兩組詞,字形相近、讀音相近,留學生很容易產生偏誤,下面我們以北京語言大學HSK動態作文語料庫為例,不區分性別、年齡等,綜合考察留學生對于這兩組形近音異量詞最常出現的偏誤,并將其分類探究偏誤產生的原因。
(一)“篇、遍”與“副、幅”偏誤情況
1.“篇、遍”混用
(1)我們在人生當中見過許多人,而且看過很多書,人家的生活就好像一篇(遍)小說,是因為我們的人生當中經歷過的事情數不清。
(2)他非常地憤怒,令我蹲在地上,罰我寫五百遍(篇)的“少不學,老何為”。
2.“篇”與其他量詞“個、件、條、片”混用
(3)我看完這篇(個)文章立刻聯想到社會環境和公民習慣的密切關系。
(4)最近我讀了一篇(件)文章。
(5)這篇(條)文章里所提的措施是在公共場所邊走邊抽煙的人將被罰款。
(6)在這篇(片)文章里也說到,妻子得了一種不治之癥,病情比死還要痛苦。
3.“篇、遍”寫別字或寫不成字
(7)可是這篇(偏)文章呢,跟這個情況不一樣。
(8)借這好機會,我想再說一遍(便),我愛父母。
(9)但是我在高中生時讀過他的這(篇)文章,對我的影響很大。
4.缺少量詞“篇”
(10)這(篇)短文里妻子得了一種不治之癥,她一輩子都應該受痛苦,所以她要求丈夫幫助她自殺。
(11)從這段話我們不難看出人類和水的特別重要的關系,這(篇)短文向人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5.“副、幅”混用
(12)我連忙回答說:“不是?!蹦菫槭裁催@副(幅)苦瓜臉。
(13)隨信附上簡歷一份,獲獎作品兩幅(二副),證書影印本及近照兩張。
6.“副、幅”與其他同音詞混用或多余
(14)一副(付)老花眼鏡,其貌不揚但卻給人親切的感覺。
(15)我特別強調的問題是,邊走邊抽煙的這一(副)行為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出現偏誤的原因
1.漢語本體的復雜性
量詞是現代漢語突出的一個語法特點,是世界上大部分語言所不具備的一類詞。即使有的語言中存在量詞,也與漢語中的量詞用法規則、搭配習慣不同,留學生學習起來存在一定的難度。加之,漢字筆畫眾多,難寫難記;漢語中又存在許多發音相近、字形相近的漢字,使得留學生更加不易辨認,故留學生在習得這類音近形近量詞時常容易發生偏誤。
2.母語知識的負遷移
學習者的母語知識有時會對目的語的學習產生一定的阻礙和干擾,例如,大部分學習者的母語中沒有對應的量詞,故在學習使用漢語的過程中會容易出現遺漏量詞的現象;歐美學生母語中的送氣音和不送氣音也不具備區別意義的作用,所以這類學生在學習“遍、篇”音近形近量詞時,會誤讀為同音詞,進而發生語用上的偏誤。
3.目的語知識的負遷移
目的語知識的負遷移,就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當中,把自己學到的有限的目的語知識套用在新的目的語知識上,造成偏誤。在學習過程當中,留學生首先習得的是“個、件”等相對簡單的量詞,且在漢語中與“個”能搭配的名詞眾多,加之在這一時期,留學生所掌握的漢語知識還比較有限,故易導致“個”的泛化,誤以為量詞“個”可以與漢語中所有的名詞都相搭配。
4.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的影響
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學習目的語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所積極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漢語量詞搭配規則較多,用法復雜,學習者常容易使用回避策略,選擇自己熟悉的、簡單的詞語來代替,以此達到交際目的。譬如,例(3)學習者在交際中表達自己意見的時候,由于“篇”的發音對其比較難,又或者由于二語學習者忘記“篇”的發音,但為了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學習者就會用更簡單的“個”來代替。
5.學習環境的影響
如教材編寫不合理,教師專業知識有所欠缺,解釋不恰當;在與人交際交往的過程中,母語者用詞不嚴謹等因素,也常容易誘發偏誤。
三、教學策略
(一)根據語義特征及偏旁部首進行教學
量詞“篇、遍”和量詞“副、幅”這兩組量詞,雖然音近形近,但語義特征及偏旁部首各不相同,教師可以借助于此,幫助學生正確掌握。如教授給學生:“篇”是一個名量詞,竹字頭,竹簡以前是用來寫字用的,故“篇”一般和文章、報道之類的名詞相搭配。;“遍”是一個動量詞,走字旁,與動作相關,通常和動詞搭配,表示從頭到尾的過程,如“重寫一遍、聽兩遍”等。
(二)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素養
教師是教學活動當中的主要引導者,教師教得好與壞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吸收和接受效果。作為一個知識傳授者,教師首先自己要夯實基本功。其次,教師授課過程當中,應該注意要使用規范正確的語言、書寫規范漢字。如若在課堂上,不注重量詞的用法搭配,不注重語言使用的恰當性、準確性,譬如隨意使用量詞“個”,“一副眼鏡”說成“一個眼鏡”,這將會給學習者帶來誤導。此外,教師的督促與監督也是十分必要的,應重視課堂糾錯。
(三)結合語境進行教學
語言是溝通交流的工具,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進行交際,所以結合語境對漢語學習者進行漢語教學,不失為是一種合理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在進行量詞教學時,可以盡可能地創設語境,利用語境進行教學,加深學習者的印象,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量詞“副”的時候,可以創設以下語境:
師:(手里拿著一副眼鏡)這是什么呢?
生:眼鏡。
師:這是一副眼鏡。(教師在黑板上寫出這個句子,并用不同顏色的粉筆標注出量詞“副”)
師:這又是什么?(教師手里拿著一雙筷子)
生:筷子(或者“一雙筷子”)
師:這是一雙筷子,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一副筷子。(教師在黑板上分別寫出這兩個句子,并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分別標注出“雙、副”)
四、結語
論文基于北京語言大學HSK動態作文語料庫,對“篇、遍”和“副、幅”兩組音近形異量詞,在使用過程中常容易出現的偏誤進行分類。研究發現,出現偏誤的類型主要有:“篇、遍”混用、“篇、遍”寫別字或寫不成字、“副、幅”混用、“副、幅”與其他同音詞混用或多余等。根據偏誤類型探討偏誤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對應的教學策略,以期能夠為現代漢語量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帶來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歡.形近量詞"副"與"幅"的偏誤類型及教學策略[J].現代語文:下旬.語言研究,2015(9):128-130.
[2]張超男,宋陽.母語為英語的漢語學習者使用量詞的偏誤分析[J].文學教育,2019(007):50-51.
[1]劉玲,梁禹.泰國學生學習漢語名量詞偏誤分析[J].文教資料,2016(022):31-32.
[4]呂俞輝.二語教學視角下的漢語同音詞研究[J].海外華文教育,2018,101(06):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