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潞
摘 要:古代服飾承載了我國古代社會的文化內涵與物質文明。補子是明代服飾的特色之一,它反映了明代等級制度的劃分。明代是補子空前繁榮的一個時代,這個時期的補子紋樣形制嚴謹,成就斐然,體現了封建專制的特點。文章按照時間線索分析補子紋樣的發展變化,將紋樣變化與朝代興衰、社會動蕩結合起來,闡述補子發展與明代社會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
關鍵詞:補子;明朝;紋樣;等級制度
補子是明清時期織綴于官服胸前或者后背的圓形或方形織物,大小一般為40厘米左右。早在唐代武則天時期補子雛形就已經出現,隨后明代服飾吸收了唐代繡袍的形式和意義,用不同的禽類來象征不同官階的官員,同時注入了皇帝對每一品種官員的希望和要求,把思想和標志統一在不同的符號之中。
一、明代初期補子紋樣單一嚴謹
首先,是尊貴象征的龍紋和鳳紋。龍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一種吉祥動物,長著腳、胡須,身體形似蟒蛇,但又四肢帶爪的瑞獸。在人們的心目中,龍是一種變幻莫測的吉祥之物,有著神圣不可侵犯、至高無上的寓意。因此,它被用作皇帝和太子的專屬紋樣。明朝初期,只有皇帝或只有經皇帝許可的朝廷官員才能使用,其他官員只有在獲得賞賜的情況下才能使用龍紋,而普通百姓是禁止使用龍紋的。明代初期的鳳鳥紋是在元代鳳鳥造型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吉祥鳥紋形象是皇后常服、皇妃嬪以及命婦的大衫霞帔上常見的紋樣,并常與皇帝的龍紋相伴,有龍鳳呈祥等寓意。皇帝稱龍,皇后稱鳳,龍鳳便是皇帝皇后的代表,并且是皇室專有的紋樣。
其次,便是象征最高等級賜服的蟒紋。蟒紋的形態與龍相似,所以隨之成為僅次于龍紋的顯貴圖案。蟒在造型上與龍相似,都是集中了各種動物的肢體想象而成。二者最明顯的區別在于龍的爪子是五個,而蟒的爪子是四個。明代皇帝賜服中,帶有蟒紋意味著這是最高等級的賜服。在初期就有嚴格規定蟒紋只有獲得極高殊榮者才能享受,其余濫用者會受到嚴厲懲罰,據文獻記載“弘治十三年奏定,公、侯、伯、文武大臣及鎮守、守備,違例奏請蟒衣、飛魚服者,科道糾劾,治以重罪”。
再次,是劃分等級的文武百官紋樣。文武百官以動物紋樣區分各自的品級,并以其稀有程度來代表身份的高低。據史料記載,文武官服補子紋樣皆以九品分之。文官一品至九品分別以仙鶴、錦雞、孔雀、云雁、白鷴、鷺鷥、■■、黃鸝、鵪鶉這些鳥禽區分;而武官一、二品用獅子,三品用虎,四品用豹,五品用熊,六、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馬區分。《大明會典》中對文武官員補子紋樣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對比可以發現:明代文官補服紋樣以雙禽為主,二者比翼雙飛,相映成趣;而武官則用單獸為主,或蹲或立,彰顯威風凜凜之勢。
最后,是適用于普通大眾的庶民紋樣。如果說龍鳳紋被統治者看作權力與地位的象征,文武百官繡稀有動物神獸用以彰顯品級尊貴,那么具有吉祥寓意的植物、動物和自然景物等紋樣的使用,成為平民百姓對于吉祥寓意的指代。“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是明代紋樣設計在題材的選擇與形象組合搭配時著重考慮的,以動物和植物的象征性來表達人們的情感需求和內心寄托,這些紋樣的藝術性遠比單純視覺感官看到的豐富和深刻。
二、明朝中后期補子紋樣多樣靈活
首先,龍紋較初期未被馴服的自由風格,到宣德年間開始逐漸變得具有威嚴、不可一世的特點。前期出現在皇室的鳳鳥紋、賜服上的蟒紋,由于明代中后期禁令松弛,這些皇室紋樣被人們爭相模仿,并且成為時尚的效仿。據泰州東郊出土的物件看,墓主人徐番在弘治時期曾任工部右侍郎之職,其妻被封為三品淑人,出土時其身著織麒麟與仙鶴的補衣,其妻穿著帶有鳳凰牡丹花紋的補衣。這些服飾紋樣的使用違背了當時的規定,效仿皇室紋樣成為中后期紋樣變化的一大特點,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后期服飾制度的混亂和人們對美的追求。
其次,明朝初期官補紋樣簡單,除上文提到的禽獸等主體造型外,并沒有太多額外的裝飾元素。而明朝中后期官服整體上逐漸向華麗、奢華、多樣的方向發展,服飾的色彩從單色變為多色,補子紋樣由單一變化到添加祥云、松柏、波浪等元素進行修飾,更為精致細膩。筆者發現,隨著時代的后移,明代官員補子紋樣的造型由最初寫實逐漸偏向裝飾意味。
最后,平民百姓的吉祥寓意紋變化明顯。明朝初期的紋樣較為簡單,比如三只羊代表三陽開泰,松、竹、梅為“歲寒三友”等。而明朝中后期演變出多個復雜圖案的寓意紋樣,如:在奔騰的駿馬上畫上蜜蜂和猿猴代表“馬上封侯”;花瓶中伸出三只戟,稱為“連升三級”;蝙蝠桃子連起來意為“福壽雙全”;等等。
三、補子紋樣流變的原因
政治上,明朝初期統治者為了消除元朝統治的遺留影響,實現政治統一,因此嚴格規定了服飾制度。“禮”是儒家哲學思想中維持政治秩序的工具,用禮樂重整社會秩序,并且利用服飾中的“禮”來“辨貴賤,明尊卑”“復古典,別華夷”,達到社會秩序的和諧。明太祖希望利用服飾外在的修飾,達到內在教化的功用,強調不同類別的服裝特征來區分他們的職責,監督他們履行自己的責任。然而明朝中后期由于初期嚴格的制度約束,人們開始對明代專制進行反抗。政策的松懈、社會秩序的失衡,導致逾制現象時有發生。當時的統治者為了安穩民心,開始大量使用吉祥圖案的寓意試圖制造一種其樂融融、太平盛世的假象。
經濟上,明朝初期為了抑制人們追求奢靡享受,穩定社會生產,幫助恢復經濟,統治者下有嚴令,禁止出現鋪張浪費的現象,衣飾并未受到重視,加上重農抑商政策致使商賈們社會地位低下,不敢輕易違抗朝廷的規定。而在明朝中后期,尤其是明朝中期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商業、手工業、海外貿易等產業的發展,對服飾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由于寬松的政策,商人可以自由流動,他們的活動范圍和資產不斷擴大。
因此,他們在精神上對自己的社會地位越來越不滿,開始向往上層社會的奢華生活。他們在服飾的面料和款式上打破原來的階層界限,前期商賈的社會地位低下,只能穿絹布衣物,而后期他們開始穿戴金銀首飾以及絹綢衣物,而這些物件只有官員和命婦才可以穿戴,可見商賈的社會地位較之前大大提升。手工業方面,明代初期棉紡織業尚不發達,流通于市面上的面料以麻布為主,中后期棉花種植大量推廣,棉花產量大幅度提升,由此推動了后期服飾花樣紋路的革新,為顏色款式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海外貿易的開展,中外商品交流頻繁,一方面促進了商業化程度的加深,另一方面國外傳來的服飾引起國內服飾的變革。
思想文化上,明朝初期主要推崇的思想為理學。一方面在元代時理學就已經取得了官學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元代特殊的官員制度,許多有志的漢族儒家學者不能入仕。明朝建立后,因其治世愿望符合當時明太祖的需求,儒家學者得到了進入仕途的機會,隨著這些儒家學者的加入,理學的思想則滲入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而在明朝中后期,“異端哲學”思想的出現對服飾的變化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百姓日用即道”“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等表達了市民在物質和生理上的要求以及對終極目標的關懷,在此基礎上衍生的情欲思想也進一步推動了服飾的發展。
總的來說,明朝初期在尚不穩定的社會格局下,統治者為平定社會動亂,堅信“衣冠之治”的思想是穩定明初政治格局的一種手段,并借助補子來進行等級劃分,進而達到“大一統”的目的。補子紋樣的使用成為歷代統治者強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朝中后期,隨著商品經濟和市場文化的蓬勃發展,人們開始追求華麗和奢侈。較前期的補子紋樣而言,中后期人們不斷違反禁令追求新標準、超越禮制的時尚潮流,自由奔放的審美價值追求讓人們開始對美有了渴望,最終達到了“禮崩樂壞”的地步。
四、結語
補子紋樣的發展變化與明代歷史興衰的脈絡大體吻合。明初統治者為平定社會動亂,在生產尚未恢復、社會財富普遍匱乏的背景下,以禮樂重整社會秩序,借助服飾外在的修飾,達到內在教化的功用。明代中后期隨著商品經濟和市井文化的蓬勃發展,上層管理政策的松懈,人們紛紛以標新立異、追逐奢侈華麗為潮流,最終達到“禮崩樂壞”的地步。而這個時期服飾圖案的演變,同時也揭示出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原有社會結構的瓦解,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受到物質利益的誘惑,社會風氣走向浮躁,社會秩序混亂不堪。
參考文獻:
[1]郝雪麗.明代服飾圖案文化探析[J].青年文學家,2009(21):140-141.
[2]唐丑末. 明代女性服飾的美學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9.
作者單位:
太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