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百莉
摘 ?要:小學生處于初接觸數學課程的關鍵時期,老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包括獨立思考習慣,這也是困擾老師的難點。本文對影響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因素進行分析,提出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獨立思考能力;方法
一、影響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因素
(一)重結果輕過程
部分老師的教學仍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中比較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會在課堂中進行大量的習題訓練,在此種重結果輕思考的教學中,學生會缺少獨立思考的時間以及有針對性的指導,最終影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二)重教材內容輕內容拓展
實際教學中,多數老師仍沿用傳統的教學理念,注重對教材內容的教學,忽視了對教學內容的拓展,讓學生形成固定思維方式,給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帶來了不利影響。
(三)老師的過分干預
實際教學中,老師在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或者學生在獨立發現問題之時,通常會利用講解的方式幫助學生對問題進行解決,既不利于學生對前后知識的完整構建,也不利于學生的獨立思考。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方法
(一)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興趣
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過程中,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興趣十分重要。在具體培養過程中,老師要根據實際教學內容,探尋適合學生認知特點和學習心理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探究中主動思考,促使其獨立思考興趣的提高。生活化教學情境的運用,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
(二)培養學生的“問學態度”
培養學生的“問學態度”,其實就是對學生獨立思考意識的培養。比如在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內容時,教師可設計復雜的算式“52+19-13+29+6-18+5+28-49=?”,在學生獨立計算之后,老師可以向學生出示一個錯誤的答案,由于此時學生不知道老師給出的答案是錯誤的,所以會對自己的計算結果不自信,主動進入驗算,發現老師給出的答案確實有問題,會小心翼翼地質疑和發問,此時老師就要肯定學生,讓學生明確主動質疑對自己學習的重要性,由此讓學生產生“問”的想法,促使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
(三)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具象化教學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效果十分理想。比如在教學《圖形的運動》內容時,學生想象抽象圖形的困難較大。此時,如果老師能利用多媒體對圖形運動軌跡進行有效展示,結合生活中類似的物品,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在此基礎上,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其他圖形運動問題進行思考,讓學生對知識進行遷移運用,促使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
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意義重大,由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習慣培養周期較長,老師要在循序漸進的培養中,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責任編輯:鄒宇銘)
參考文獻:
[1]李小英.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J]. 數學大世界(中旬),2021(05):37.
[2]馬亞平. 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方法[J]. 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