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琪
摘 ?要:項目式學習一種新興的學習方式,基于真實情景,源于真實需求,以學生為主體去解決真實問題。在項目式學習中,評價量表是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標準,量表的科學性,使得評價可操作性強,對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通過闡述小學校本實踐案例,試談如何通過評價量表助推項目式學習,讓學習真真實實地發生。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評價量表;體驗;能力
繼一、二年級《大海、我來了》主題學習后,三年級的迎來了大海主題的升級版——“舉辦一場海洋科普藝術展覽”項目式學習。項目的最終,學生要面向全校呈現一場海洋科普藝術展覽,展示本次項目學習的成果,更是向全校師生推廣海洋科學知識。與以往的主題活動不同,這次學生不僅是參與者,更是設計師、策展人,不只是完成手工創作,還要承擔資料搜集、設計邀請函、親自邀請各年級師生前來參觀、布置裝飾展覽現場等工作。在這些真實的挑戰面前,學生們躍躍欲試,出謀劃策,從中獲得了積極的成長體驗。
發布項目、探究知識、合作布展,一切都在循序漸進,那學生到底完成得怎么樣?是不是只有表面的熱鬧?老師最關心的學習效果從何而知?
高效的學習活動要求對學生能力發展制定清晰、具體、有層次的評價量表,這是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標準。因此說,學習是一門科學,評價學生的學習更是一門科學。
以往學生都是先學習再檢測,以此知曉知識的掌握程度。在項目式學習開始前,老師先呈上每個環節的評價標準,學生逐條參照,及時調整學習行為,杜絕了在學習過程中的無目的狀態。這給學生提供了“以終為始”的學習方式。目前學校評價體系單一、零散,以能力為指向的評價量表能夠作為有力的補充。量表的科學性和唯一性,使得評價可操作性強,對學生的指導意義強。
一、“鏡子式”評價,對照自我行為
項目開始,搜集與海洋相關的資料,設計針對性強、可行性高的評價量表。“是否獨立完成”“是否讀懂資料”“是否想辦法記錄下來”“是否把資料運用于作品中”,既是評價,更是指引,看似動動手指頭的任務,卻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思考如何把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學生不是一個空殼,不是一味往里面塞東西就行,他們需要明確的目標作為導向。如果他們能夠真正去理解學習是為了自己,那會學得更深刻,更有意義。
美國的小學應用的學生自我評價系統主要分為三個層次:
(一)我要往哪個方向發展?
(二)我目前狀況如何?
(三)我下一步應該做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評價量表還需要以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來制定,運用學生簡單的詞語、短句(低年級可以是圖案、標志)。教師在給予學生指導時,用的是這份量表,學生在完成任務時,也不斷參照量表的標準,一旦走錯方向,馬上調整。
二、“團隊式”評價,增強責任意識
小組合作我們并不陌生,但是組長和組員是否各盡其職,發揮最大的效用呢?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要實現從“教會”到“會教”的轉變,為學生搭建學習的腳手架,適當給予導引和內部協調,過度參與只會讓學生失去自我修正、自我學習的機會。通過團隊式評價量表,老師落實過程性評估,以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過程的觀測、小組內民主協商等方式,依小組成員在過程中的參與、貢獻、學習收獲等情況而評定。對于進度稍落后的小組,教師應給予一些針對性的輔導,創造自我展示機會,增強他們的獲得感。總的來說,既有一定的區分度以激勵優秀者努力,又不至于挫傷后進者的學習熱情。
學習小組建立之后,循序漸進,擬定計劃——學習實踐——制作作品——成果運用。所謂“分工不分家”,組內每個人不僅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還要為組內各成員的學習負責。一段時間后,每一個角色應該適當輪換,不僅能加強小組凝聚力,而且能讓組員都得到更為全面的能力發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最佳狀態是讓每一個成員在互動中學會表達,在質疑中學會思考,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三、“表現性”評價,提升多元能力
學生在舉行展覽之前,要到其他年級派發邀請函,這個時候要注意什么呢?出發前,我們用了一節課的時間講解“派發邀請函小組評價量表”,引導學生準確找到班級、路上不追奔打鬧;說話大方有禮、表達流利響亮;組員合作幫助、高效完成等。各環節的標準清晰具體,還分為需要規避的錯誤和行為、合格水平、良好水平和優秀水平四種,學生在學習時也會按照標準修正自己的行為。
像這種表現性評價是指教師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生活環境下,運用先前獲得的知識解決某個新問題或創造某種東西,以考查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相比傳統的口語交際教學,項目式學習因為有真實任務的驅動,當老師強調聽與說、思與行的注意事項時,學生更主動去接受,更積極去輸出。
四、“展示性”評價,獲得持續成長
展示性評價是一種真實的課程評價方法,更是一種有意義的課程實施方式。在課程結束之際采取的是小組展示形式。每個小組把海洋展覽作品擺放在校園里展示,評價范圍和時間就不只局限于課堂,他們可以得到來自全校學生、老師以及家長的欣賞和認可,獲得大家投來的小星星,感受到大家對自己作品的重視,這種成就感不言而喻。
常規的學科作業都有標準答案,它指向“正確”,但項目式學習中的內容是開放的,指向的是“可能性”。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遨游,體驗各種情境下的萬千世界,扎根當下又面向未來。
教師需要改變觀念,知識容量不是項目學習的終極目標,我們要在動態延續的過程中認識孩子的成長發展與特點。譬如,學生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情況如何?因此,針對學生的表現,教師要做出細致而有效評價,如評價學生的邏輯思維、操作技能、探究路徑等,面向學生學習與發展,進而在發展中促進學生學習。
五、結語
項目式學習的評價形式是多元的,評價類型亦不限于上述幾種。一個“合格”的項目式學習的評價體系至少涵蓋學習開始之前的診斷性評價、貫穿始終的過程性評量和針對結果的終結性評價。對教師而言,評價是為了更好地審視自己的教學過程;對學生而言,評價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面向未來的教育在于建構個體的主場感,在現實生活中意識到自我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在關系中塑造能力、認識行為、涵養品行。
“學習”,學是學知識、本領,是認知的過程;習則是行動和體驗,是實踐的過程。為習而學,因習而得。如何通過評價量表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則是我們下一階段重點探究的方向。讓項目式多元評價成為有利于學生和教師共同成長的工具,讓學習真實地發生。
(責任編輯:羅 ?欣)
參考文獻:
[1]張帝. 以“項目式學習”推動課程綜合化[J]. 新校長,2017(07):38.
[2]徐錦生. 項目學習:探索綜合化教學模式[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87-88.
[3]張文蘭,蘇瑞,張思琦. 混合式學習環境下學科課程項目式學習研究[J]. 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8,4(03):10-13.
[4]李彩霞. 構建多元評價 切實提升項目課程教學質量——以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項目課程為例[J]. 中國培訓,2015,4(18):105+107.
[5]王嵐. 淺談項目式學習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應用[J]. 新課程(中),2019,4(0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