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曉華
摘 要:歷經了工業化驅動的高速擴張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我國的城市化進入高效穩健的內涵式發展時期。生態宜居、經濟可持續發展、富有鮮明風格的個性化城市是城市未來發展的趨勢。文章從公共藝術的視角,以天津濱海新區為樣本,通過對濱海新區的公共藝術現狀進行研究分析,探討公共藝術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與意義,以促進城市公共藝術規劃的開展。
關鍵詞:天津濱海新區;公共藝術;城市建設
一、以天津濱海新區為研究樣本的意義
天津濱海新區位于天津市東部沿海地區,處于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地帶,總面積2270平方千米,是中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是我國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也是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務院批準的第一個國家綜合改革創新區。截至2019年,天津濱海新區常住人口達299萬。
天津濱海新區北方第一個自貿區。優厚的政策扶持以及自身便捷的交通、明顯的區位優勢、良好的生態環境等眾多因素,使天津濱海新區迅速發展成為我國改革開放背景下國家重點支持開發開放的國家級新區。其“政策優勢吸引投資—經濟增長擴展區域空間—綜合效應輻射周邊”的發展模式幾乎是我國所有新興市轄區的縮影,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2017年,為優化京津冀城市群空間布局和結構,打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國家設立雄安新區,并賦予其“千年大計”高度的現實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此次調整中,天津濱海新區部分功能得以轉移,并隨著天津市“調結構”整體戰略的轉變,進入注重特色和完善內涵的平穩建設時期。在此背景下,檢視濱海新區公共藝術在城市化進程中的現狀,客觀總結公共藝術發展的問題,為城市內涵式發展提供準確的反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天津濱海新區公共藝術發展現狀
公共藝術作為一種為大眾服務的藝術,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城市先進程度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參照體系。國內公共藝術主要包含城市雕塑、大型壁畫、建筑裝飾、環境藝術等內容,而非國際上普遍以“公共性”為標準的多種藝術形式總稱。城市雕塑、大型壁畫等藝術形式在我國大多數城市發展過程中承擔了公共藝術的功用,對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市品質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代表了公共藝術在國內發展的總體水平和態勢。
通過對天津濱海新區公共藝術進行統計,按照數量、建設時間、所屬主體(或出資方、地域分布、主題內容等要素分析整理后得到以下結果:
第一,天津濱海新區共擁有公共藝術作品265件。其中城市雕塑(含浮雕和圓雕)150件,建筑裝飾及壁畫47件,裝置藝術作品13件,環境藝術、地景藝術作品55件。
第二,以建造時間為標準進行統計,結果如下:2013—2020年的作品占比15%,2008—2012年的作品占比17%,2003—2007年的作品占比14%,1998—2002年的作品占比22%,1997年以前作品占比32%。
第三,以所屬主體(或出資方)性質統計可知:各級政府部門所屬作品172件,約占作品總數量的64.91%;職能部門(含教育機構、醫療衛生機構等)所屬作品71件,約占作品總數量的26.79%;商業機構(公司、工廠等)所屬作品20件,約占作品總數量的7.55%;民間團體所屬作品2件,約占作品總比0.75%。
第四,按所屬行政地理區域劃分,新城區域(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屬作品199件,約占作品總數量的75.09%;舊城區域(塘沽、漢沽、大港)所屬作品66件,約占作品總數量的24.91%。主要街道、廣場作品119件,約占作品總數量的44.91%;公園、綠地、濱水空間作品56件,約占作品總數量的21.13%;群眾公共活動區域(文化中心、群眾藝術館等)作品48件,約占作品總數量的約18.11%;商業區域作品42件,約占作品總比約15.85%。
第五,按主題內容分類,城市精神類主題作品122件,約占作品總比46.04%;市民生活類主題作品64件,約占作品總比24.15%;政治類主題作品58件,約占作品總比21.89%;文化類主題作品21件,約占作品總比7.92%。
三、天津濱海新區公共藝術建設存在的問題
從上文統計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天津濱海新區公共藝術種類較全,題材內容較為豐富,分布范圍廣泛,近20年來規模迅速擴大,促進經濟、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但是,天津濱海新區的公共藝術建設還存在著不足,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數量不足,布局不均衡
就天津濱海新區的人口規模和地理面積而言,公共藝術總體數量不足,分布也不夠均衡。公共藝術多集中于新建城區,老舊城區分布較少。例如位于濱海新區中心區域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為460平方千米,卻集中了天津濱海新區大多數的公共藝術作品,而在濱海新區的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公共藝術稀少、孤立、陳舊。
(二)相關部門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不足
天津濱海新區公共藝術主要在相關部門主導下進行規劃、投資和建設,以實現城市文化建設的功能。相關部門主導的優勢在于效率高,資金有保證,劣勢在于不確定性,受決策者認知水平和主觀意愿的影響,可能過于追求公共藝術的功能性,忽視其藝術性,導致部分作品片面追求宏大景觀,貪大求全,造成風格雷同,千人一面。
社會力量是公共藝術建設中較為活躍的重要成員,他們既是公共藝術的欣賞者,也是個性化公共藝術作品的主要創造者,能促進公共藝術的發展。根據上文統計結果,天津濱海地區公共藝術建設中社會成員參與比例嚴重不足,導致公共藝術作品形式單一、辨識度欠缺。
(三)公共藝術功能性不足
公共藝術除了具有美化城市環境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教化作用。共同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公眾產生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感,凝聚公眾向心力,增加公眾對城市的歸屬感,進而提升城市知名度,擴大城市影響力。
縱觀天津濱海新區的公共藝術,其功能主要集中于美化環境層面,更多是標志性、公共性的藝術形象,是既定價值的單向輸出,而城市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即主流價值與公眾情感訴求之間的交互、融合,進而催生、創造新的精神文化生態的功能作用微乎其微。作為外來人口比例高達60%的城市,天津濱海新區的公共藝術在喚起公眾情感認同和彰顯城市精神方面,還存在著巨大的功能空白。
(四)地域特點不足,非遺元素缺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體現和承載著特定地域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群體意識、氣質情感,是城市的名片。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帶動了資本的流通以及文化的交流,使得濱海新區在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出現地方特色消解、模糊的狀況,標準化的生產設計導致城市景觀和生存環境與全國其他新興城市進一步趨同。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濱海新區的地域文化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文化多樣性在逐漸減弱,地方傳統與歷史文脈被割裂,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首當其沖。
縱觀天津濱海新區的公共藝術,體現天津或濱海新區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公共藝術作品很少,大量的作品與國內外其他城市的公共藝術作品趨同。如濱海新區規模最大的雕塑公園,作品大多是短期內向全國各地藝術家征集而來,風格萬千,很少有作品展現天津或濱海新區的地域文化和城市精神,因而缺乏公眾認同,缺乏公眾情感層面的共鳴與審美價值的認可,類似雕塑博物館的感覺,藝術的公共性、地域性不明顯。
近20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天津濱海新區的公共藝術實現了質量和數量的飛躍,但囿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羈絆,仍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這與新區蓬勃發展的社會經濟文化事業、與現代化城市內涵式建設的要求不相適應,需要有的放矢、科學規劃、有針對性地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
四、對策與建議
第一,重視公共藝術在構建城市精神空間中的重要作用。要轉變一味追求經濟發展的思維觀念,站在城市形象、歷史、文脈、精神的高度,更加重視和強調公共藝術的作用與功能。
第二,循序漸進,系統科學地完善公共藝術發展規劃和管理。學習國外“百分比”制度,科學進行城市定位,制訂切實可行公共藝術規劃,從公共藝術的形式、空間分布、開發時序、資金管理、反饋機制等方面汲取先進經驗,完善城市公共藝術建設。
第三,強調地域歷史文化特色,打造城市公共藝術品牌。從天津地區海河文化、漕運文化、鹽商文化、租界文化、城廂文化、近代工業文化中汲取營養,打造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城市公共藝術名片,將與地域文化緊密相連的非遺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公共藝術建設中。
五、結語
天津濱海新區的公共藝術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針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要吸收先進的公共藝術規劃、管理經驗,扎根于天津地區多元并存的優秀傳統文化,并賦予新興現代化城市深厚的文化內涵,創造出與時俱進的公共藝術作品,體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時代追求。
參考文獻:
[1]張華鵬.哈爾濱城市公共藝術規劃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9.
[2]劉璐.基于地域化視角的天津市公共藝術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6.
[3]王中.公共藝術概論[M].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4]陳可欣.美國公共藝術規劃框架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5]馬欽忠.公共藝術基本理論[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天津科技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