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聰 吳美瓊
【摘 要】本文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指出作為廣西高水平高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建設單位,應通過推動教學思維變革、持續深化校企合作打造“閉環式”人才培養模式,應采用“以教促研”“以研促賽”“以賽促教”等方式實施“閉環式”人才培養模式,為相關教學改革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路。
【關鍵詞】大師工作室 高職院校 職業技能競賽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5-0105-03
《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明確提出要主動適應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要求,以“信息技術+”升級傳統專業,及時發展數字經濟催生的新興專業。建好用好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建設一批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各地高職院校積極響應,結合高職院校自身專業特點及優勢學科,通過與行業企業聯培方式協同育人,涌現了許多先進的辦學成果,其中“技能大師工作室”等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在各地涌現了許多先進的項目實踐成果,在深化改革、促進教育發展、改善育人環境等方面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依托辦學特色及產教融合優勢,創新性地在大師工作室的背景下打造了“閉環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尤其在土建大類專業中的實踐中卓有成效。
一、高職院校“技能大師工作室”背景概述
人才強國戰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提出的人才培養領域的重要決策,并且也成為助推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本戰略,著重人才的培育,通過科學發展觀,重視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的打造及人才隊伍的形成,可以優化中國的人才資源的配置,實現人才強國的新格局。基于此背景,教育部聯合多個部門,提出以職業院校為基礎和基地,通過學校培養及企業培養的融合,在政府與社會雙重支持的前提下,加強職業技能類人才的培養,對職業教育進行宏觀的統籌規劃。根據現有的各類人才資源及物力資源,充分利用目前各類職業教育的師資、場地等,依托于各類骨干企業、重要產業及培訓機構,打造一批以職業院校為基地的示范性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從而實現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通過工學結合,加強學生頂崗實習,實施“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從而實現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
二、高職院校“閉環式”人才培養模式
“閉環式”人才培養模式指的是從學生入校開始,就打破傳統的教學授課的單向模式,而采用在教學中進行研究,在研究中提高技能,用技能進行比賽,用比賽經驗反哺教學的有機循環,形成從“以教促研”到“以研促賽”再到“以賽促教”的“閉環式”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的培養上更具有主動性、連貫性。尤其在強調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院校以及需要專業技能知識的相關領域,在培養創新人才、復合型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可行性以及前瞻性。其中第一環節強調“以教促研”,以專業教材為依托,通過學校教師的授課并結合一定的實踐操作,形成“理論+實踐”的課程特色,并充分利用“三場”的教學環境,實現項目化教學。同時,還依托技能大師工作室的背景,邀請企業專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營造技藝傳承人加入授課隊伍,對學生進行分步教學、實踐指導,使學生不局限于在傳統課堂上接受知識,而是在校內校外的不同場景中加深對專業知識的認知,提升教學效果(見圖1)。
三、高職院校“閉環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打造途徑
“閉環式”人才培養方式圍繞活頁式教材建設,結合實訓場、員工培訓場和產業學院等“三場”特點,配合采用不同的教法組織教學,“倒逼”教師必須適應教材、改革教法,進而實現教師改革。“三教”改革的落地實施又促進“閉環式”人才培養方式的進一步改進優化,形成了互推互促關系。
閉環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在于可以根據課程特點、學校軟硬件實力、校企合作強度等進行綜合的打造,能夠充分利用高職院校的優勢學科、實訓場所、企業專家的校內校外技術力量,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得到多元化的鍛煉及豐富的知識體系的打造,并且能夠強有力地促進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學生參賽過程中,可以通過校內培訓、校內競賽選拔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及專業技能,一方面為學生走出校園參加國內外技能競賽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也能夠使學生在培訓及選拔中培養團結協作、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提升綜合素質。
基于大師工作室背景下的“閉環式”人才培養模式,結合高職院校的特點,深化教學改革,可以從教學思維、校企合作、課程體系打造等方面進行深入融合,實現新型技能型人才模式的打造。
(一)推動教學思維變革
傳統的教學、科研和技能競賽分立的方式不利于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不能有效地形成教學研賽一體的課程體系,因此要倡導通過技能競賽促進教學,通過教師教學促進學生學習知識,通過教學及競賽經驗形成科研成果,實現教學思維的變革和教學方法的創新。高職院校在觀念上重視教學類和技能型競賽,將競賽模式引入教學課程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夠推動校內職業技能競賽人才的選拔,為學生在進行專業學習中沉浸入情景實境,實現專業知識與技能知識與競賽知識三位一體融合的模式。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掌握教學的主動性,運用競賽思維指導教學教研工作,優化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的教授方式。
(二)持續深化校企合作
高職院校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專業技能、滿足市場及行業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是人才戰略實現的核心,也是人才打造的源頭。高職院校通過職業技能競賽的模式,可以破除傳統校園內理論知識傳授與行業需求脫節的壁壘,將技能競賽與社會需求相結合,課程教育與崗位實踐相銜接,借助企業的專家骨干力量和企業產業平臺,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崗位技能,使校園與社會無縫對接,滿足企業、行業和市場的需求。
職業教育是中國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中國工業化、信息化道路的重要手段之一。打造科技強國,離不開專業技能人才的儲備,職業教育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打破傳統的職業教育思維,創建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依托校企合作的“大師工作室”“現代學徒制”等方式,充分發揮職業競賽的優勢,通過“以教促研”“以研促賽”“以賽促教”的“閉環式”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具有新時代特色的綜合技能型專業人才,是實現職業教育創新方式的勇敢探索,是實現高職院校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四、高職院校“閉環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前身是水利與建筑工程系,從2012年開始獨立成立學院,專注于土建大類專業人才培養。八年來,貫徹“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職業教育理念,重視建筑領域及建筑工程市場需求為導向,為行業與企業輸送合格的建工類人才,深化產教融合強化建筑類職業教育特色。在國內同行企業尤其是廣西本土建筑企業的大力支持下,專業建設和規模有了長足的進展,專業覆蓋面更為全面,專業結構更加完善并仍在不斷調整優化。在2018年,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2019年,被列入國家首批“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試點,在全國建筑類職業教育院校中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建筑工程系依托于企業專家力量打造技能大師工作室,及時了解建筑領域前沿技術與科技,將裝配式建筑、BIM技術應用的新興科技融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為了進行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準確把握企業需求,實現校企協同育人,提高學生教育教學質量,建筑工程系與企業打造了學徒班,通過組建土建類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形成校友反哺機制,更好地促進校企聯動,為打造具有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在“三全育人”的“大師工作室”背景下,強調培養高職學生的實踐技能,在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中提出形成“閉環式”的方式進行培養教育,從而打造全面的復合型技能專業人才。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運用專業課程的特點,打造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專業課程體系,在“閉環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以教促研的方式
大師工作室成員參與完成廣東白云會展中心二期、崇左城南商業綜合體項目、桂林山水里等技術服務項目共計41項,承擔了“BIM在裝配式建筑施工質量管控信息化處理的應用實踐探索”等19項自治區級以上項目課題研究,發表《“雙創育人”背景下校內BIM工作室在產教融合中的應用研究》等論文10余篇,獲批“一種建筑BIM土方施工量監測裝置”等專利15項。
(二)以研促賽環節
專業教師在課堂上以及帶領學生走訪研究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從課程內容中汲取靈感,結合建筑力學等基礎課程知識,將民族元素糅合到建筑模型搭建中,并充分結合傳統與現代民族建筑的特點,積極參加區內外相關競賽,從而體現人才培養質量。通過以研促賽,榮獲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結構競賽二等獎、“八桂杯”BIM技術應用大賽一等獎、廣西大學生BIM技能競賽一等獎、廣西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應用(BIM)》賽項一等獎、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廣西賽區銅獎等各類榮譽30余項。
(三)以賽促教環節
建筑工程系以民族建筑文化為載體組織相關專業學生參加積極參加國內各類結構設計、建筑設計等技能大賽,促進學生在競賽培訓中心主動學習。在提高學生興趣的同時,教師圍繞比賽開展一系列的民族建筑教育教學改革和研究實踐,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極大地提升了民族建筑教學質量。在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成果上收獲頗豐,獲得廣西信息化教學比賽一等獎等多項獎項。依托現代學徒制與企業聯合制訂了《廣西風雨橋營造技藝》等8門核心課程標準,編寫了《民族民居手繪技法》等一批特色校本教材,建設了《西南建筑文化》等一批在線課程,極大地豐富了教學素材,使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更為豐富。
為了實現“閉環式”人才培養,在實訓基地的打造中還要充分融合競賽需求,依托互聯網平臺實現多終端的網絡實訓基地,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實訓內容多元化的需求,在軟件配置上貼近市場主流,例如在BIM實訓中心的打造中,建筑工程系配備Revit、廣聯達、斯維爾、三好、品茗等建筑工程領域主流的工程軟件,在滿足相關技能競賽需求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軟件技能,實現了人才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的有機銜接。
【參考文獻】
[1]郭昊.基于職業技能競賽的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0(6).
[2]韓志華,王雪松,劉宇宏.高職院校基于技能競賽平臺的賽學一體新型教學模式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4).
[3]唐彥.企業技能競賽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商論,2020(5).
[4]杜潤宏,廖維國,楊海蓉.依托職業技能大賽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中國培訓,2016(8).
注:201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BIM在裝配式建筑施工質量管控信息化處理的應用實踐探索”(2018KY1010)
【作者簡介】彭 聰(1989— ),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土木工程教學;吳美瓊(1979— ),女,廣西柳州人,碩士,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工程管理教學。
(責編 黃桂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