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霞
摘 要:目前,小學基礎教育的關鍵問題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雞兔同籠”這一問題是我國著名的趣味數學題之一,由于這一問題有多種解決方式,學生在開動腦筋的同時能夠培養更多類型的思維方式,有利于學生養成習慣性的數學思維,提高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小學數學中“雞兔同籠”問題展開探討,分析目前數學教學中對待這一問題傳統解法的弊端,提出幾點有利于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優化措施。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雞兔同籠;弊端;措施
為了適應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提高我國在國際教育中的競爭力,教育部在2006年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這一研究文件。同時為了能夠最大化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各學科的課程標準中都對學科核心素養做出了具體的指示。雞兔同籠是我國古代就已經廣為流傳的一道經典數學題目,出自《孫子算經》。“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本文對傳統小學數學解法的弊端進行分析,提出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優化措施,為中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教學策略。
一、傳統小學數學“雞兔同籠”解法的弊端
(一)固化的教學方式,限制學生培養思維能力
傳統數學教學中絕大多數都以教師講述理論知識為主,教師處于課堂的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對學生成績提高有一定效果,也有利于教學計劃的進度,但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和習慣,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數學思維和創造力的發展,固化的主次位置也會對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主能動性發揮產生影響。教學中應該以學生作為主角,教師將自身置于輔助位置上,通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和習慣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這是素質教育中極為關鍵的一點。
(二)缺少教學創新,教師被教材所局限
很多小學教師剛剛參加工作,沒有豐富的執教經驗,經常會出現教學中的誤區,如不能充分掌握教材,單純依據教材內容求解,針對其他學生提出的合理解題方式給予否定。很多時候學生采取的解題方式是正確的,只是結果計算錯誤,教師只依據結果否定學生的解題方式,導致學生對數學的創造性和思考能力受到限制。教師由于過于依賴教材,被教材局限,一旦脫離教材就會出現束手無策的情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也會出現對學生的錯誤指引,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受到一定限制。
二、基于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下培養“雞兔同籠”的教學優化
策略
(一)教師改進教學方式,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傳統教學中,一節課程主要以教師的講述為主,很多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容易對教學內容失去興趣,出現思想不集中的情況,降低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長此以往,數學思維的培養受到限制。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應積極更新和優化教學模式,教師首先應將教材中的內容,通過直觀的教學方式進行講解,使學生容易理解教學的知識點。針對具體數學問題思考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具體的理解情況,重視學生不同的心理特點,選擇最佳的解決方式。如針對“雞兔同籠”這一問題的解答,首先假設35只全部是兔子,求出共有多少只雞,則可以得出雞為23只(35×4-94=46,46÷2=23)。再假設35只全部是雞,兔子的只數則為12只(94-70)÷2=12。教師在講課時也可以采取畫圖方式,使學生直觀地理解教學。
(二)豐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教師提高自身素養
“雞兔同籠”這一問題的解法較豐富,教師單純按照教材進行講解會導致課堂枯燥和乏味,學生沒有參與其中,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由此,教師應豐富教學的形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如使用獨立思考模式,教師可以先給出學生數字較小的題目供其獨立思考,對準確猜出結果的學生給予獎勵,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并且讓學生分享解題思路,為后續的教學作鋪墊。還可以采取同桌合作的模式,引導學生和同桌合作,共同討論和匯報,引導學生觀察當增加一只雞,減少一只兔子時,總的腿數量減少2時的數量關系,在這一基礎上增大數據,讓學生在合作中較快找到答案。教師自身也要提高素養,尤其是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教師,應努力豐富自己,增加自身教學經驗,多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請教。同時要深入到學生中,多關注學生的性格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和組織形式,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總而言之,關于“雞兔同籠”這一經典的數學問題,教師要提起重視,這一問題全面體現了小學數學教育的思維方式和數學習慣的培養。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不但要依據數學知識,同時要掌握合理的解題技巧,學習數學的目的絕不單純是為了成績,而是要培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韓瑞娟,周婷.基于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雞兔同籠”教學策略探究[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8,28(3):68-71,81.
[2]王亦東.探討小學數學教學如何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以《雞兔同籠》教學為例[J].新課程(中旬),2019(5):35.
[3]李亞琴.從“雞兔同籠”談數學的核心素養[J].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201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