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曉晨
摘 要: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是中考中常見的題型,也是學生普遍得分率較低的題型之一。詩歌鑒賞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的內容,詩歌的語言結構以及寫作技巧和作品風格的認識和理解,學生需學會鑒別不同的詞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社會價值含義,重點關注初中語文古詩詞意境的教學,對古詩詞意境的特征以及古詩詞品鑒的思路進行分析,讓學生置身古詩詞的意境中,再現古詩詞的寫作意境,最后對詩歌進行延伸和拓展,引導學生進一步領悟古詩詞的意境。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方法
古詩詞的意境可以理解為作者在寫作時的思維感受以及讀者閱讀時產生的情感共鳴。所謂“意”是一種流動的思想情感,而“境”則表示一定的具體場景,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詩歌展開合理的想象體驗,并領悟詩歌的獨特意境。對詩歌意境的解讀,不僅有利于完成教學目標,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素養,并循序漸進地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
一、古詩詞意境的特征
詩人在創作時側重對事物的內在情感進行深入挖掘和表達,追求情景交融的表達效果,在作品中創造出讓人回味無窮的藝術意境。通過虛實結合、托物言志等手法創造出令人神往的意境。例如,在《送友人》一詩中寫道:“衣冠重文物,詩酒足風流”,在這句詩后半句用“風流”一詞表達友人在性情、思維以及性格方面的特點。這種通過片段化的描寫進行烘托,渲染的藝術效果能達到“言盡而意不盡”的效果。此外,詩人在創作的過程中,通常會將自己的情感帶入作品中,因此中國的詩歌藝術作品具有較強的抒情性。我國古代詩歌的創作大多偏重于對思想感情的描寫和烘托,詩人的才思會在詩歌中充分釋放出來,使詩人的感情與詩歌中所描寫的事物達到渾然一體的效果,在品讀詩歌的過程中,需要讀者進行深入思考才能發現詩人隱藏在作品中的形象。例如,在《過零丁洋》中,作者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能讓讀者在讀時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自古以來,在詩歌的創作和傳頌過程中后人對詩歌的翻譯和注解也有著較多的分歧,不同的讀者在進行品讀時由于自身的文化涵養和認知水平的不同,對同一首詩歌進行解讀時,不同的讀者解答的內容也有所差異。這就使詩歌具有多義性的特點。例如,唐代詩人李商隱在創作過程中善于使用隱喻、朦朧的手法,使其作品隱晦迷離難以解鎖,因此后人對其作品的注釋也是眾說紛紜,至今也沒有定論,而這正是中國傳統詩歌藝術的特點之一。
二、古詩詞意境品鑒的思路
(一)咬文嚼字,想象意境
詩歌相比于其他的文學作品,具有明顯的格律美、格式美、意境美。由于篇幅的限制,在詩歌中詞匯的選擇和運用往往是作者才華和文筆的凝聚和體現。作者在創作詩歌的過程中,往往具有一字也不肯放松的嚴謹,在詩歌中僅僅是一字之差,就能帶來截然不同的表達效果。為了追求更卓越的表達效果,作者往往對單個字眼反復斟酌,一刻也馬虎不得。通過咬文嚼字,能體現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例如,對“僧敲月下門”和“僧推月下門”的品讀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字詞的嚴謹要求。每一首經典詩歌都能折射出語言的藝術光輝,具有極高的賞析和鑒賞價值,作者將自身的所見所感,通過筆觸傳達給后世,后人通過作者流傳下來的只言片語從而順藤摸瓜追溯到作者的內心世界。
例如,在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時,教師可以抓住詩歌中的詞語,如“乘風”“把酒”等詞,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作者思考,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要用“把酒”一詞而不是“舉酒”或者是“憑酒”。讓學生把相關的詞語進行替換或者是轉寫,從而體會其中意境有什么差別,只有讓學生親自感受作者用詞的精妙,才能使學生明白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所在,“把酒”一詞在詩歌中集中體現了作者豪邁灑脫的特點,作者把天空作為自己的朋友,一下提高了作者的境界和寫作水準,通過“乘風歸去”一詞,使整篇文章流露出作者的仙氣。讓學生在讀到這句詩時,腦中聯想出天上神仙游走的場面,同時也從側面印證出李白被稱為“詩仙”的原因。通過古詩詞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記憶這一類的文化常識,比枯燥的死記硬背更有效。
(二)巧設情境,體會意境
中國古詩詞對后人來說是非常寶貴的文化財富,在古詩詞中集中體現了詩人的智慧,因此在初中階段學習古詩詞,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新課程標準對古詩詞教學作出了新的規定,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相較于傳統的古詩詞教學,在新時期教師需與時俱進,在古詩詞教學中采用情景教學策略,能最大限度地再現寫作的情景,讓學生體驗詩歌的意境,從而在學習過程中融入詩詞的特定環境,引導學生充分地理解古詩詞,培養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進而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素質,不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在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筆者通過情景教學的方式利用多媒體幻燈片向學生展示了作者筆下的茅草屋以及詩歌中所描繪的場景。筆者提前為學生制作了優美的幻燈片課件,通過動畫、聲音以及圖片的視覺和聽覺刺激,有利于學生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幫助學生理解作者通過詩歌所表達出的對戰爭的厭惡之情以及對民生疾苦的關懷之情。在學生熟悉詩歌內容后,讓學生練習詩歌朗誦,并配著背景音樂進行有感情的誦讀,這對學生來說既是一次歷練,又是一種學習過程,通過詩歌的學習能鍛煉學生的勇氣和自信心。
(三)賞后續寫,領悟意境
初中古詩詞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學會分析和鑒賞特定的詩詞,還要培養學生進行想象和聯想的能力,通過學生的主觀想象,將詩歌的內容呈現在腦海中,體會詩詞的意境,并在此基礎上正確理解詩詞的內容。教師可以在古詩詞鑒賞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從而深化學生對詩詞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詩歌《賣炭翁》講述了賣炭翁艱苦維持生計卻遭遇官吏掠奪的悲慘經歷,作者通過詩歌的形式將賣炭翁的凄慘生活進行了升華,對賣炭翁的人物形象以及官吏的丑惡嘴臉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和刻畫。在學完本課的主要內容后,課后練習題又給學生布置了一道想象、思考題,教師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將賣炭翁的悲慘經歷寫成一則小故事。要完成這樣的課后思考題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鑒賞詩歌的基礎上,對詩歌進行合理的想象和續寫。在續寫的過程中,學生對詩歌的主要意境和主旨思想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因此在一系列的練習中,教師可以抓住詩歌的主要思想內涵,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刻的道德情感學習,以續寫的方式讓學生把詩歌的主要內容轉化成自己的認識并為己所用,在品讀詩詞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開闊自身的視野,還能培養自身的道德品質和語言表達能力,可謂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