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仲義
摘 要:當前,新課標下教育體系的課程改革對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是因為隨著時代的變化,學生的能力相較于往屆學生都有較大的提高,課程標準和考試方向也進行了微妙的調整。加之初中數學關注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核心意識培養,如何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初等數學基礎,建立科學的數學思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時俱進,不少專家和教育工作者給出了答案——以導學互動的教學模式保證課堂效率,提升自主學習效果,改進教學水平。
關鍵詞:初中數學;導學互動;教學策略
導學互動的教學模式包含一個核心和兩個方面,一個核心是牢牢抓住數學學習的核心素養,兩個方面是教師和學生。然而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多年,教學方式改革仍然存在新瓶裝舊酒的現象。比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然沿襲傳統的老一套教學理念,不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堅持用題海戰術和偏題、怪題考查學生的數學基礎,導致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本文針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結合課程標準與考試內容,提出若干有針對性的改進意見,供一線教職人員參考交流。
一、深耕學習內容,做好課前預習
古語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生是教師的一面鏡子。學生身上的習慣與教師的引導有著密切的關聯。初中的數學學習節奏較為緊張,基本保持每日學習一課的進度,在此背景下就要求學生抽出一部分時間對內容提前預習。但是為了引導學生建立有效、系統的預習方法,教師首先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教材內容中既有定義、公理又有相應的推論,課前預習可以不要求學生理解,但是提前背會,爛熟于心,這對整體課堂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1]。教師要教會學生怎么預習,翻書就要帶筆,閱讀就要勾畫,把自己的批注理解寫在旁邊,必要時還可以翻看參考書。從本質上講,預習就是一次自學,而自學的目標就是要能夠完成課本后的大部分習題。“求上者得中,求中者得下。”只有定高目標,才能在標準動作和規定動作的基礎上做到及格,所以教師要特別注重預習工作。
二、創設學習情境,調動學習熱情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認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數學學習的落腳點應該歸結到一個“趣”字,即用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培養數學的學習興趣,用熟能生巧的能力在應用過程中強化學生的學習信心,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構建情境是手段,考查知識是目的,手段總是要驗證目的的正確性[2]。比如,就網購來說,A同學準備在某商場品牌店準備購置一件原價1200元的羽絨服,恰逢“雙十一”特惠,商家打7.5折回饋顧客,那么購置這件羽絨服需要花費多少錢?如果同品牌的電商平臺只打8折,滿200元減50元進行優惠,那么二者比較在哪里購買更劃算?這里雖然只做一個導引參考,但可以給更多的教師啟示。要善于創設情境,而且數學學習和數學分析離不開勤于動筆,通過動筆把腦袋中抽象的問題轉化為紙上直觀、形象的結果。
三、合理進行互動,深化問題理解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邏輯學科,因此更關注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科學性。課堂雖然是教師主講,但唯有把問題留給學生,讓學生在問題中強化應用,才能不斷鞏固重要內容。一般來說,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模式對問題進行探究。比如,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式”時,教師給出若干個方程,一邊讓學生回憶方程的定義,同時提問什么是元、什么是方程。特別是期中、期末復習,教師要著重通過一題多解來檢驗學生的思維能力[3]。比如,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9 cm,現有兩個動點P和Q分別位于BC和CD上,當P點在BC上運動時,保持AP和PQ垂直。(1)試證明Rt△ABP∽Rt△PCQ。(2)假設BP=x,梯形ABCQ的面積為y,求y與x之間的函數關系式;當P點運動到什么位置時,四邊形ABCQ面積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積。(3)當P點運動到什么位置時,Rt△ABP∽Rt△APQ,求x的值。通過問題的逐步深化,培養學生思維逐漸展開。
四、立足能力提升,隨堂做題復習
傳統的教學方法更多關注的是教師在課堂上知識點講全面、講透徹,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因為課業壓力較大,往往忽視了復習環節,上手就做題,做題就出錯。所以教師要適當地控制講授環節,建立講評一體、統籌兼顧的教學方法。教師在進行隨堂檢測時,可以先讓學生把最簡單的知識點進行翻書回憶,隨堂檢測的題型呈現遞進性,如上文涉及的題型一樣,要保證大多數學生完成多數題,剩余解答過程較長,思考問題較深的題型課下進行。檢測這個環節不僅要發現學生中的弱點,更重要的是發現教學中的盲點[4]。教師通過隨堂檢測環節發現學生中的共性問題,集中進行羅列總結,讓學生通過問題更深刻地理解相應知識點。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是在小學基礎上的能力提升,因此要更加注重學生的靈活運用能力。當然數學成績提高非一日之功,教師要立足學生能力,從長計議,在導學互動模式下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詹長庚.“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的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1(3):48.
[2]孫以坤.關于“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中的運用分析[J].新課程,2021(6):68-69.
[3]林為貴.“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教學參考,2021(3):37-38.
[4]周曉峰.“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青海教育,202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