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斌 曹慶年 米國際 張廣良 郝紅武



摘? 要:隨著國家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的深入推進,眾多新建本科院校將建設更多的一流本科專業作為彰顯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文章通過分析專業質量標準的內涵,從系統論思想、社會適應性視角、復雜性科學原理等方面,闡釋專業建設質量標準構建的理論基礎,通過在師生中開展一流本科專業調查分析,提出了應用型本科院校一流本科專業質量標準的基本構架和組成,形成了由專業定位與人才培養思路等8個一級指標、38個二級指標等組成的統一整體,以期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建設和評價一流本科專業提供指導。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一流本科專業;質量標準;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23-0005-06
Abstract: With the initiation of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s programs, many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increasingly take more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s as fundamental symbol of upgrading school running leve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lication of major quality criteria and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nstructing major quality criteria from the viewpoints of system theory, social adaptability and complex science principle. By conducting investigation on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s among staffs and studen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framework and components of quality criteria about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s. The framework is an integral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eight first grade indexes such as specialty orienta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and thirty-eight secondary indexes. Moreover, the framework is constructed in the expectation of providing guidelines for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bout application-oriented majors,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s' evaluation.
Keywords: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s; quality criteria; evaluation system
2019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決定面向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本科院校,基于面向未來、適應需求、引領發展、理念先進、保障有力的目標,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提出在2021年前建設10000個左右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點和10000個左右省級一流本科專業點。2019年首批評選認定了4054個國家級、6210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其中地方院校有2363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專業。教育部同時要求,各高等院校要按照一流專業建設條件,完善本科專業建設三年規劃,統籌實施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計劃,不斷促進專業建設質量提升,推動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不同類型本科高校的學校辦學定位、專業辦學條件和資源、行業背景、服務面向等方面不盡相同,呈現出一流本科專業建設質量和水平良莠不齊,因此教育部鼓勵各高校要圍繞自身實際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要適應新時代國家對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需要根據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和市場的新需求,學校自身特點和行業背景、服務面向等,構建內部一流專業質量標準體系、深化專業內涵建設、實施專業評估,建設具有鮮明特色一流本科專業,是眾多此類院校值得深思的。
一、高等教育質量及質量標準
(一)高等教育質量
“質量(Quality)”作為專業術語,最初起源于工商業領域。國家標準化組織認為“質量”是“目標的達成度”[1],并將其定義為“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2];我國在質量管理體系標準(GB/T 19001-2016)中將“質量”界定為產品、過程或服務滿足現有或潛在需求的能力的特征總和。質量的概念被引入到教育領域是在上世紀80年代,高等教育質量(Higher Education Quality)這一概念能夠被提出并廣為流傳,一方面是政府政策的牽引,另一方面是源于企業管理話語的誘導。迄今為止,國內外眾多學者關于高等教育質量的定義也眾說紛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高等教育質量界定為一個包括高等教育所有主要功能與活動的多層面的概念”[3];英國學者麥爾肯·弗雷澤(Malcolm Fraze)提出:高等教育的質量首先是指學生發展質量,即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所“學”的東西,包括所知、所能做的及其態度[4];而博格等人在《高等教育中的質量與問責》一書中提出:“高質量的本科教育通過運用文字、數字以及抽象概念來使學生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教會他們如何與環境共處,并對環境施加積極的影響”[5]。熊志翔認為,高等教育質量是在特定環境下,高等教育的過程和結果滿足消費者明確或蘊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總和,他所指的特定環境是高等教育質量生成的時間和空間等條件[6],明確的需要即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目的以及各學科的專業目標等[7]。從已有的各類文獻資料來看,諸多學者都對高等教育質量提出不同的見解,但迄今為止學術界還未形成公認的高等教育質量的定義,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