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



摘 要:晚清及民國時期,廣西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其發展根本動力在于口岸的開放。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外來先進生產力等的傳入,使廣西沿海沿江沿岸的地區得到了飛速發展,同時帶動了部分城市和腹地的發展。該時期通過“港口·城市·腹地”交錯沉淀形成的互為犄角的機制,為廣西發展向海經濟埋下了動力伏筆。
關鍵詞:晚清民國;廣西北部灣;城市;歷史網絡
中圖分類號:F1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1-0114-03
一、晚清民國時期廣西市場網絡的空間分布格局
實踐證明,開埠通商和對外貿易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普遍促進作用。我們將從各級圩市、集鎮、商會等載體的演變規律來探討廣西商貿市場的演變歷程及其所形成的空間格局。
(一)開埠通商
隨著龍州、梧州、南寧的開埠通商,貿易總量整體呈現出增加的趨勢,標志著廣西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歷史時期。通商口岸在廣西市場網絡布局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鐵路、公路等交通方式興起以前,水路是廣西最便捷的運輸方式,是晚清民國時期廣西城市的經濟主線,該時期的主要城市大都分布在流域沿岸。換言之,口岸經濟的發展使得沿海沿江口岸城市成為廣西商業和交通較為發達的地帶,也是廣西區域經濟發展較為集中的地帶。開埠以后,港口和城市的成長與發展對腹地的影響不斷擴大,港口與城市和腹地經濟的聯系不斷密切,我們可從圩市、集鎮、商會等載體的演變格局來窺探其規律。
(二)圩市
根據各時期方志圩鎮材料對晚清民國時期廣西部分現代城市進行統計分析可知,開埠對各城市的發展具有一定促進作用,同時也從側面影射出口岸經濟對城市及腹地經濟發展的促進效應。清代后期,圩市分布主要集中在流域城市一帶,圩市分布大都在平均水平線上。民國時期,大部分口岸開埠通商后,圩市分布有了量的飛躍,圩市統計數顯示較清代后期增長了近2倍,南寧的變化尤為突出,自開商埠前后,從清代后期低于平均水平躍居到圩市分布首位;其平局腹地輻射影響力也隨之增強,從清代后期的平均圩市16.5增長到民國時期的平均圩市20.6;各腹地的接收港口城市的經濟輻射影響不盡相同,其間的強弱程度與其自身各方面資源存在密切的關聯。南寧圩市的突出發展得益于其先天的有利條件和港灣因素的促進,更得益于其經濟腹地的遼闊;港口的興盛發展促進了南寧的圩市發展,對腹地經濟的發展演變有著直接影響。總的來說,圩市分布反映的商貿格局主要是以港口為中心,向港口城市集散,然后由港口城市向經濟腹地呈現出點線面的網絡狀傳遞的經濟格局,由港口向城市、城市向腹地延伸。同時,腹地向城市、城市向港口傳遞的網絡格局。
(三)商會
根據侯宣杰(2005)等人的研究,晚清民國時期廣西商會大都分布在流域城市,其中主要是湘江—桂江流域以及潯江—郁江流域。圖2也力證了港口·城市·腹地的背景下廣西的商貿網絡格局,商會主要分布在流域主要城市,以南寧(該時期商會個數最多的城市)為例,南寧位于左右江匯合處,1907年自開商埠后,逐漸成為整個左右江流域和郁江流域部分地區的經濟中心,成為“商賈叢集,民物茂康”的內河港埠,同時也是泛北部灣區域的重要河港城市。晚清民國時期,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捷的南寧成了北海、梧州、龍州等中轉集散要地,口岸經濟的有力發展,繁榮了南寧城市的商業貿易,激活了傳統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城市運輸線路的發展,豐富了商人會館的建立,形成了港口城市腹地交互逐級發展的網絡,商會數量的逐年遞增至位居廣西現代城市首位。同時該時期以城市為基點,商會每城市平均分布為8個,取其均值分析,平均值水平線上的分布城市大都是沿江沿岸城市,故我們認為商會的數量變化分布圖正是晚清民國時期廣西商貿格局演變的縮影。換言之,南寧的地理位置、市場地位,即兩河交匯、優越的泊灣條件以及深廣的市場腹地,更是印證了其經濟的繁榮,促進了腹地的發展;形成了港口—城市—腹地逐級發散的網狀結構。
圩市或商會作為廣西商貿格局演變的因子或支點,它們都是港口·城市·腹地的具體影響力顯現,它們的演變格局為廣西商貿網絡的構建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晚清民國時期的經濟發展流向、各級市場構建的網絡等可歸結為由點、線、面組成的彼此聯系、互為犄角的港口、城市、腹地的三方互動網絡體系。
二、晚清民國時期廣西與北部灣城市市場社會網絡體系考察
我們將從自然、分工等方面來梳理與考察其間市場社會網絡體系的形成與布局,并對廣西與北部灣城市的關聯進行深入分析,把握其發展態勢與規律,以期辨析廣西與北部灣城市間所存在的歷史動力沉淀。
(一)行政關聯
北部灣位于我國南海西北部,北面是廣西,東面是廣東雷州半島和海南;晚清民國時期,北海、欽州和防城港歸廣東管轄。此處,關于廣西與北部灣城市的歷史關聯,主要指的是該時期廣西與北海、欽州、防城港以及廣東和海南部分城市的歷史淵源。
(二)自然關聯
“粵東民食,大半籍資西省。”廣西富余的谷米糧食與廣東巨大的需求為廣西與北部灣城市提供了密切聯系的切入口;加上水路運輸的便捷性,使得大批廣東商人入駐廣西的沿江城市,深入農村圩場收購谷米糧食,再集中梧州、南寧、龍州等轉運到廣東市場。環境的適應性、地理的便利性等緊密了廣西與北部灣城市的自然關聯,密切了二者的交往,交織了錯綜復雜的商貿網絡。晚清民國時期廣西通過將大量的谷米糧食、經濟作物等轉銷到廣東、海南乃至境外等市場,而市場需求的擴大客觀上又刺激了廣西的生產活動,促使廣西傳統生產模式發生改變,開始商品化的種植經濟作物。
環境資源的差異是促進廣西與北部灣城市交往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在交往發展的過程中,各地區利用自身環境資源,種植生產具備資源優勢性的土特農產品,在市場交易過程中充分體現出資源互補的現象。資源的差異和生存的需求促進了廣西與北部灣城市等區外市場的密切交往。一般來說,平原地區是廣西農業種植的重要區域,丘陵次之,山區則不利于糧食種植;但山區和丘陵地帶卻適合發展經濟作物種植,如藥材、香料等。因此,居住平原區域的居民糧食生產富余,居住于丘陵和山區地帶的居民經濟作物生產富余,生產生活上的彼此需求,推動著廣西與北部灣城市等區外市場在經濟、生活上的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