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碧瑩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審題能力是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能力,采取有效教學策略和方法,指導小學生讀懂數學問題,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本文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從多個層面具體闡述有效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審題能力;教學策略
小學生處于學習生活的起步階段,知識儲備少,認知能力弱,數學思維能力有待發展。在日常教學中,很多學生即便知識基礎扎實,但解題過程中往往對數學問題一知半解,沒有清晰、準確地理解題目的意思,導致解題出錯。審題能力是運用數學知識的重要條件,只有學會審題、讀懂數學問題,才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鍛煉數學思維能力。
一、培養認真讀題的習慣
小學生讀不懂數學問題,首要原因在審題不認真、不仔細,存在跳讀等疏忽問題。小學生性格活潑,比較貪玩好動,有些學生對于枯燥的數學問題缺乏探究興趣,思想麻痹,不愿主動思考,審題時疏忽大意,看到數學問題中復雜的描述就失去耐心。有的學生做不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題,而是一目十行,常常會遺漏關鍵信息。有些學生可能會存在思維定勢,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慣用的格式化的思維模式,遇到問題沒有看清題目表達什么意思,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理解。雖然思維定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解題效率,但會大幅增加學生的錯誤率,很難解決復雜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認真讀題的意識和能力。
例如,挖一個底面半徑是2米,深3米的圓柱形水池。在水池的側面和底面貼上瓷磚,求貼瓷磚的面積。很多學生出錯在于沒有認真分析問題,這里求的是圓柱的一個側面積和一個底面積,而不是求圓柱的表面積。只有學生認真讀題,一個字一個詞語地分析,才能從題目中找出關鍵詞,確保對題目理解清晰、準確,從而得出正確答案。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強化學生的讀題能力。引導學生將文字信息轉化為數學問題,采用圈畫的方式找出關鍵字詞,明確關鍵字詞表達的涵義,再運用數學知識找出題目中的相等關系,列出關系式,解決數學問題。在審題訓練中,可以結合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數學問題,建立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以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認真審題,準確獲取數學信息的能力。
二、提升理解問題的能力
小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不僅要養成認真讀題的好習慣,還要學會分析題目中的內容,避免理解錯誤導致解題思路出錯。在數學問題的描述中,普遍會埋下很多文字陷阱,或是利用學生的思維定勢誤導學生,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學生對審題的重視程度,鍛煉學生的審題能力。
例如,小明、小紅和小偉三人參加采摘活動,小明采摘了20個蘋果,比小紅少采摘5個蘋果,比小偉多采摘了5個梨,小紅采摘了15個梨,比小偉少采摘5個,問三人一共采摘多少個梨。這個題目的計算難度不大,但題目中的信息比較多,且埋設了許多陷阱。很多學生不能準確理解多和少的含義,有的學生可能認為少就是減少的意思,對“誰比誰少、誰比誰多”沒有準確理解。另外一個難題在于題目中出現蘋果和梨兩個信息,而問題是三人一共采摘多少個梨,沒有問蘋果,但問題一開始給出的是蘋果的信息,讓很多學生被誤導利用蘋果的信息去求解。因此,求解問題的關鍵在于分析“誰比誰少、誰比誰多”,并排除蘋果的干擾,已知小紅采摘15個梨,小偉采摘梨的數量是15+5=20(個),而小明采摘梨的數量是20+5=25(個),從而利用簡單的加減法運算得出三人共采摘60個梨的結果。
傳統試題往往只給出明確單一的信息,而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小學數學試題中增加了數學問題的信息量,需要學生在大量復雜的信息中準確提煉有價值的信息,并合理分析題目信息中的數學關系。在面對大量信息內容的數學問題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尋找有價值的信息,把審題重點放在問題上,再對篩選出的信息進行數學分析,提高理解問題的能力。
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準確理解數學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等方式,簡化數學關系,使題目信息更加直觀的展示出來。數學問題中含有的數學信息較多,數學關系復雜,單純依靠學生動腦思考可能存在不小的難度,而且容易出錯。因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題目中的關鍵信息和相互關系寫出來、畫出來,不僅可以避免審題不仔細的問題,還可以簡化審題的分析過程。例如,超市中的1個面包3元、1包花生5元、1盒餅干6元,小明購買4個面包、3包花生、2盒餅干,求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錢。這個問題本身不難,正常方式學生也可以順利求解,但如果畫出4個面包、3包花生、2盒餅干,再進行加減運算,可以讓解題思路更加簡單明了。再如在求解車輛行駛問題時,題目中的信息量較多,學生理解難度較大,可以利用線段圖畫出車輛的運行情況,包括運行方向、行駛速度,可以明晰不同車輛的關系,使審題化繁為簡,方便學生解題。數學問題包含的信息量越多,不同要素之間的數學關系越復雜,越需要依靠動手操作的方式進行簡化,將文字提示和細節信息直觀展示出來,再進行綜合思考,對數學問題的信息進行整合利用,提升學生的審題能力。
三、強化學生糾錯的能力
學習是一個不斷探索新知,并糾正錯誤的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錯誤,挖掘錯題資源的價值,強化訓練學生的審題意識和能力,使學生能夠讀懂數學問題,快速、準確求解問題。教師不能一味否定學生審題過程中的錯誤,可以將錯誤習題作為教學資源,幫助學生糾錯解疑,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例如,針對圓周長的習題中,已知圓周長,求半圓周長。很多學生錯誤地用已知周長除以2得出結果,沒有讀懂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習題本上畫出相同直徑的圓和半圓,讓學生思考半圓周長與圓周長存在怎樣的關系。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認識到半圓周長不僅包括圓周長的一半,還需要考慮直徑,半圓周長是圓周長二分之一與直徑的和,從而認識到審題中的錯誤。
通過錯題教學,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使數學審題不再枯燥無味,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審題意識和能力,指導學生從錯誤中吸取經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日常教學中的各種錯題進行整合利用,將同一類型、條件相似、問法不同的數學題目放到一起,引導學生對這些數學問題進行對比分析,考慮不同條件、不同問題下解題思路的不同,認識到數學問題表述的差異和區別,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學生嚴謹認真的做題態度。
綜上所述,讀懂數學問題是小學生準確解題的基礎條件,也是關乎數學知識運用能力與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內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端正嚴謹認真的做題態度,養成認真讀題的良好習慣,通過圈畫關鍵詞、寫畫數學關系等方式準確理解數學問題,并充分發揮錯題資源的作用,幫助學生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不斷提升學生的審題能力,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郭琴.小學數學教育中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21(14):95-96.
[2]朱啟萍.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策略[J].知識窗(教師版),2021(3):20-21.
[3]馬文珍.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J].讀寫算,2021(6):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