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要】音樂學科的評價應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量性評價,應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本文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提出了以突出學科特性為導向設計評價量規,以豐富評價渠道為目的收集學生成長資料,以遷移發展優勢為方向制訂改進方案,有效發展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學科關鍵能力。
【關鍵詞】兒童;音樂學科評價;核心素養
基于兒童研究的學習評價多元且豐富,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具有目標—實踐—成果—評價的一致性。評價等級目標的設計應具有發展性的特點,并貫穿研究的始終,同時運用過程性和等級評價策略及多元主體參與的評價方法來促進兒童真正投入學習。
小學音樂的等級評價,是以音樂課程內容即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四大領域,以及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即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等三個方面為評價內容,制定有效的學業評價標準。
一、 設計評價量規,突出學科特性
音樂學科的評價應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量性評價,應該遵循兒童的差異性原則、音樂學習的過程性原則、評價方式的可行性原則。評價的方法可以從音樂認知、音樂表現、綜合表演、平時表現四個環節展開。其中“音樂認知”的評價內容包括音樂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音樂表現”包括演唱、演奏的表現能力;“綜合表演”包括參加班級、校級集體表演項目的表現;“平時表現”包括在日常音樂課堂中的參與度和學習狀態。等級評價表如圖所示:
(一)“音樂認知”評價
每一學期的期末,學校可以根據該年級的學業要求和教學情況組織學科組互相命題,力求呈現兒童綜合運用音樂知識的能力、音樂感知能力、音樂記憶力、音樂分辨力等。學校可采用結合聆聽的試卷筆試,創設生活情境,模擬音樂文化環境,全面評價兒童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在具體的試題選擇中,教師可以將目光放在小學六年音樂課程,對其進行全面的解讀和分析,完善小學音樂課程體系。同時學校可以關注拓展性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避免讓兒童的音樂知識學習只局限于課堂上的內容,可以適當地增加兒童音樂知識積累。
(二)“技能表現”評價
1.演唱
演唱歌曲是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對于兒童歌唱技能的評價,教師可以結合常態課和期末測評,記錄常態課中兒童對每一首歌曲的演唱表現。測評可以抽唱、必唱的形式進行,期末時也可讓兒童自選一首把握最大的歌曲進行測評,既尊重兒童的音樂選擇,也利于激發兒童的音樂表現力,形成良好的評價氛圍。
2.器樂
器樂演奏是測評兒童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能力的一項重要依據。例如,豎笛的吹奏測評可以從兒童對豎笛教學課堂的參與度、演奏方法與演奏姿勢、豐富的音樂表現以及氣息控制等方面進行。可采用獨奏、合奏等多種演奏形式進行測評,鼓勵兒童從實際條件和各自的興趣愛好出發,在普遍參與中展示自己的特長。
3.識譜
樂譜是記載音樂的符號,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工具。兒童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有利于進行音樂表演和創造等活動。識譜測評可以圍繞兒童熟悉的歌曲或樂曲主題進行。教師在測評過程中要著眼于兒童的縱向發展,也就是引導兒童“自己跟自己比”, 力求在每一次的訓練中看到自己識譜唱譜的進步。
(三)“藝術表演”評價
“綜合表演”形式的測評能充分體現評價的民主性,營造和諧、團結的評價氣氛,并真實反映兒童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與情感,音樂實踐活動中的參與態度、參與程度、合作愿望及協調能力,音樂的體驗與模仿能力、表現能力,探究音樂的態度與創編能力,對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理解以及審美情趣等。教師可以通過班級匯演、校級合唱或其他活動,展示兒童的音樂作品、音樂小評論、演出照片、錄音錄像等,達到讓兒童相互交流和激勵的目的。
(四)“平時表現”評價
這部分的測評主要是關注平時音樂課堂中兒童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課堂攜帶教具情況,實踐活動的參與度和完成度,以及在班級、校級音樂活動中的參與度。
二、收集成長資料,豐富評價渠道
(一)“可視”化興趣導向
為了促進兒童發現和發展音樂的潛能,建立自信,觸動音樂感知、表現和創造等能力的發展,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將一學期音樂課上自己最喜歡的歌曲形式和課堂拓展的音樂內容以“可視”的形式清晰展現。
比如有兒童會選擇無伴奏合唱“阿卡貝拉”。兒童在課堂中對這個演唱形式表現出較大的興趣,也自發搜集了一些自己喜歡的合唱團隊,如“彩虹合唱團”“鷺島少年”等,并在課外跟蹤欣賞、學唱。校級音樂活動上學生們還自發組隊,編配聲部、動作,用了自創的“沙瓶”小樂器作合唱伴奏,收獲了很好的表演效果。由此兒童可以很好地梳理自己的音樂興趣,并將其作為長期的愛好持續關注和實踐,從而把音樂作為自身的強項素養。
(二)歌迷意見卡
根據音樂教學的特點,在收集評價資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用生生互動的形式,使自評、互評和他評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生動活潑的良好評價氛圍。
“你唱歌,我聽歌,我是你的小歌迷”,歌迷見面會可以實現這一評價理念。教師可以請小歌手們尋找身邊的歌迷,為他們唱一首歌,也請歌迷們認真地聽他唱、陪他唱,并在欣賞后于歌迷意見卡上簽名,寫下一兩句肯定與贊美的話。相信孩子在歌迷的支持下,不管是音樂還是人格上,都會有更大的成長空間。
(三)展示藝術審美作品
培養音樂審美是中小學音樂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教師可以將音樂審美滲透在各個不同的教學領域中,如可以通過音樂和美術的跨學科創作,來培養兒童的審美感知,發展兒童的審美想象,引導他們將聽到的音樂情景、音樂情緒變為有聲有色、有型有境的畫面。例如二胡獨奏《空山鳥語》一課中,演奏者是用二胡極其富有表現力的音色來表現深山幽谷中群鳥爭鳴、春色盎然的美妙景象,兒童就用畫筆表現出了清曠雅秀的山景和百鳥各種靈動的形象,一描一畫間提升了兒童自身的審美境界,也巧妙地將音樂和美術的藝術表現進行融合。
三、制訂改進方案,遷移發展優勢
(一)讓“評價等級”和“鼓勵式評語”相結合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音樂教育并不是培養音樂家,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如果我們的學業評價能為培養出一大批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人打下基礎,那這就是成功的。“等第”是兒童音樂學業成果的具體表現,描述為“優秀”“良好”“合格”。“評語”是教師在等級評定之外,結合兒童平時表現和測試表現給予兒童的文字性鼓勵,以激發兒童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二)突出強項評價,尊重音樂天賦
所謂“強項評價”即尊重兒童音樂天賦,為他們創設自主表現的平臺,讓他們的特長得到展示;看到兒童的能力差異,著眼每個兒童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重視項目強弱,使用不同項目的評價服務。教師要幫助兒童發現并發展音樂潛能,增強學習音樂的自信心。“強項評價”包括欣賞、歌唱、器樂、律動、樂理、音樂常識、配樂朗誦、課堂表現、學習態度等方面。它需要教師根據每位兒童的音樂天賦、能力的差異,讓兒童在不同的評價形式中展現出自己在音樂學習中某一方面比較突出的特長,真實反映兒童個性化的發展水平。
四、結語
為了關注每個兒童學習音樂過程的全貌,使兒童達到音樂核心素養的基本水平,我們音樂教師要圍繞評價標準搭建考試評價情境,采用具有音樂學科特點的多樣化評價方式,貫徹素養指向,體現能力要求,依托必備知識,引導兒童獨立探究,有效提升音樂學科關鍵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任軍.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下對兒童進行學業評價的內容、標準與方式[J].遼寧教育,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