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凝
摘 要:關注學情、服務教學,是我們解讀文本、實踐語文教育的原則。《燈籠》這篇課文收編于部編版教材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受眾是一群十四五歲的初中學生。作為“00后”,對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的這篇文章,有著近百年的距離,所以要先介紹時代背景、作者成長環境、作者成長歷程,讓學生明白文中的觀點,親情、鄉情、愛國情不是憑空而來的,是政治、歷史、個人等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關鍵詞:親情;鄉情;愛國情;閱讀;燈籠
一、 關注不同背景下作者筆下的燈籠——課前導讀
整篇課文都在描述燈籠,講述了在不同的時間,對不同人物來說燈籠的意義。我們來分析整篇文章,文章通過11個段落描述了通過燈籠回憶起來的不同經歷,看似在描寫燈籠,其實是在回顧過去。整篇文章以燈籠為主線,最后抒發自己的愛國之情,文章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了解燈籠,而且通過燈籠了解歷史,也使我們現在很少看到燈籠的同學們對燈籠有深刻的了解。現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好多地方也會懸掛燈籠。我們在講課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實景展示,讓學生對燈籠有個充分的了解。作者借燈籠這個物品最后表達了自己的愛國之情,但是整篇文章卻把燈籠在各方面的用途展示得淋漓盡致。可以借助這篇文章來讓同學們真正了解燈籠:燈籠是喜慶的象征,是團圓的象征。文章的思路是比較散的,作為教師,我們在開始課程之前要先梳理一下思路,將文章的整個框架先告知學生,引導學生進行預習,在講課過程中進行類似實景播放,增強課文時代感。可以讓學生來進行每一段的閱讀,不是由教師來閱讀。這篇課文被選在現在課本中也是符合了時代的發展。
第一自然段:除夕掛燈籠,運用和撲燈蛾對比的手法描述了寶寶看到燈籠后,不再哭。除夕夜掛燈籠的緣由,除夕掛燈籠是我們國家的一個習俗。
第二自然段:照路用燈籠。不同于現在的路燈及手電筒,在作者小時候生活的那個年代,還沒有像我們現在這么發達,作者用燈籠的照明這個小作用,將往事展現出來,一個是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一個是作者對當時生活和睦的向往。可見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遠離家鄉,很懷念當時的狀態。
第三自然段:通過燈籠回憶祖父。我們試想一下,作者那么多親人,為什么單單回想祖父,而不是別人。在本段開始的時候,我們注意下,在敘述祖父這個人的時候,用的是“做著公眾鄉紳的祖父”。可見作者是很崇拜祖父。作者從小孩子,除夕掛燈籠,燈籠照明,再到祖父,一直在回憶過去,為下文埋了伏筆。因為祖父的職業,后來想到宮燈,想到戰場等。整篇文章是順著回憶的路線來寫。
第四、五、六自然段:很自然地由燈籠回憶到母親,再到鄉俗。看得出作者是個感情很豐富的人。從文章的回憶順序是祖父到母親,作者對祖父更多的是敬重,而對母親則是濃濃的養育之情。
第七自然段描述了歷史上不同情形下的燈籠。例如:唐明皇在東宮結繪彩為高五十尺的燈樓……金吾不禁的那元宵節張燈結彩……打燈籠子親事官八十人,進士第的官銜燈……而若是紗紅上的字是“尚書府”或“某某縣正堂”之類,懂得了意思,也會覺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純德堂的家用燈籠,可也未始勾不起愛好來。文中這句話,反映出作者并不喜歡普通的燈籠,而是喜歡不平凡的燈籠,也說明了作者內心不甘于平凡的一種心境。后又講到宮燈,講到漢獻帝,“那時人的處境可憫,蠟淚就怕數不著長了。”全文用一個燈籠連帶反映出了好多個時期的歷史狀態。最后又引到塞外點兵,抒發自己愛國之心。整篇文章屬于散文,可能是作者正好看到燈籠,有感而發引起了自己的心理波動從而執筆寫了這篇文章。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做一個課外的延伸,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自己去了解書中提到的每個階段的歷史。
二、 文章分析——關注情感主線
(一)親情
《燈籠》這篇文章以燈籠為線索,回憶早年與“燈籠”一些生活畫面,前半部分流露出吳伯簫對故鄉和親人的懷念。比如,孩子們在第一課時找到了“我”喜愛燈籠的原因,首先說祖父好。在路上,祖父不輕易提“爭訟吃官司”,他知道我的心就“像素絲一樣純潔”,一張白紙的小孩,給孩子聽這些烏七八糟的事,就是讓白紙太早承受它不該承受的重,不能為了途中寂寞講這些事給孩子聽,要講給孩子的是“數著牽牛織女星談些進京趕考的故事”。孩子是應該學習求上進的,20世紀10年代,老一輩人的心里,子孫將來能金榜題名是正經事,是光宗耀祖的大事。100多年后的今天,何嘗不是如此?由此,孩子們從文本中能理解祖父的“好”。
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吳伯簫在他的散文《馬》里也提到他的祖父:“祖父也愛馬。除了像三國志那樣幾部老書。春天是好騎了馬到十里外的龍潭看梨花的。秋來也喜去看礦山的楓葉。馬夫,別人爭也無益,我是抓定了的官差。本來么,祖孫兩人,緩轡蹣跚于羊腸小道,或浴著朝歌,或披著晚霞,閱讀著,同鄉里交換問寒問暖的親熱的說話:右邊一只鳥飛了,左邊一只公雞喔喔在叫,在純樸自然的田野中,我們是陶醉著的。”由此可見,祖父珍惜和“我”相處的時光,樂于享受這樣的天倫之樂。其實,這樣的情感在今天的孩子身邊何嘗不是時時在發生,孩子們只不過是“只緣身在此山中”,來自祖輩的關愛,更多的時候被孩子們認為理所應當。現在,看見近百年前“別人家的爺爺”對孫子的愛,想想自己的祖輩對自己的深情,就不難體會到了。陳日亮老師說:“必須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盡量去喚起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的心理體驗。”深以為然。
如果說祖父對“我”的愛是長幼情篤,那上下燈學體現的就是母子情深。“母親給留著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親手接過來燈籠之后遞給自己的。”母親為什么都是先遞燈籠再遞宵夜食品?100多年前的山東農村,夜晚沒有路燈,燈籠是必需品。孩子接過燈籠之后,再接宵夜食品,不容易撒不容易漏,作為母親,對孩子的愛,體現在點滴的細節之中。而吳伯簫無疑是個感恩的孩子,20年過去了,“樣子也還清清楚楚地記在心里”。愛與被愛是相互的,愛才會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