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冰清
摘 要:雖然現代詩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一席之地,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容易受到師生們的忽視。在語文核心素養的視域下,現代詩對豐富學生情感與體驗、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與審美情趣等方面有著重要而積極的意義。現代詩形式自由,主體精神強烈,意象內涵豐富,因此在現代詩教學中教師可打破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圍繞情境教學,盡可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更大的自由空間,引導學生沉浸詩情、體驗詩情,進而產生共鳴,形成個性化的再創作,使學生獲得心靈和精神的滋養,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現代詩;情境教學;教學教法
中學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對外在世界的感知以及內在情感的體驗日漸豐富,需要更多的心靈和精神上的啟迪和滋養。現代詩以其通俗易懂的語言、自由活潑的形式,朦朧可感的意象,細膩充沛的情感,易被學生接受并喜愛。因此,我們有責任將現代詩內在的魅力一代代傳承下去,使學生提升語用能力,感受美、欣賞美,積累情感體驗,獲得精神滋養。
一、 現代詩教學的現狀及原因
長期以來,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現代詩幾乎處于語文教學的邊緣。
在課內,現代詩在中學語文教材課文篇目中的占比較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接觸的現代詩沒有幾首,而且多以主流詩人的作品為主,新生代詩人或不同流派詩人的詩作比較少見。在課外,現代詩,特別是中國現代詩現在占近現代文學的比重越來越少,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詩人逐漸匱乏,普及率越來越低。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很少讀現代詩。閱讀數量與閱讀廣度的匱乏導致了學生對現代詩的了解和認知不足,品讀與賞析能力相對薄弱,閱讀興趣也就無從談起。
在現代詩教學時,教師的教法仍多以講解為主,并將教學過程機械式地分為幾段,從簡介詩人的生平經歷、詩作的創作背景,到一句一句地講解詩句的意思和內涵,再到歸納作品的中心,而對詩歌中的意象、意境等體現文體特點的部分分析和品味得較少,沒有帶領學生充分吟詠、感悟、思索。這樣的教法消磨了現代詩本身的美感和學生的興趣,以至于學生對詩歌的學習產生了排斥心理,愈發疏遠。
造成以上現狀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教師沒有從根本上重視現代詩教學,沒有充分認識現代詩的獨特性,教法陳舊,教學流于形式,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為了能夠讓學生感受現代詩獨特的魅力,充分挖掘現代詩教學的深層意義,我們在教學時要遵循現代詩本體的特點,挖掘現代詩獨特的美感,充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往詩歌的深處走,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從而達到陶冶性情、滋養心靈的目的,真正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素養。
二、 現代詩的文體特征
詩歌具有強烈的抒情性,通過意象營造意境,多有平仄與押韻,帶給人美的享受。情感美、意境美、音樂美是詩歌獨特的美學特征。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充分地讓學生感受詩歌的美感,領略詩歌區別于其他文體的魅力。現代詩相較于古典詩歌,更有它的獨特性。
(一)創作形式自由
比起古典詩歌注重嚴格的格律和韻律,現代詩歌從形式上更加自由,大大增加了創作的靈活性。同時,現代詩的題材也更加豐富多彩。
(二)主體精神強烈
自中國現代詩誕生開始,近現代詩人們就集中將自己的主體精神和情感蘊含在詩歌中,強烈地表達著對新社會的向往,對自由精神的追求,進行著個人意志和情感的抒發。
(三)意象解讀多元
相較于古典詩歌中意象意義的相對確定,現代詩運用大量的具有象征意義的意象,這些意象往往因帶著作者強烈的主觀情感而顯得朦朧而難以捉摸。
三、 現代詩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鑒于現代詩自身的特點,在現代詩教學中,情境教學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教學策略。目前,教育界對情境教學有多種表述,一般認為情境教學是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需要,創設適合教學內容的具體場景或營造適切的氛圍,引起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和主動思考,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認知和情感和諧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
為了讓學生真正走進詩歌,在現代詩教學中,教師可避免傳統教法中的零碎分析與講解,通過創設合適的情境,引發學生積極沉浸、體驗、感悟詩歌的意境與情感,激起學生的共鳴,從而實現兼顧實用性和美學性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的體驗、感悟、思索為主,讓學生主動地去感受現代詩的“情”“意”“美”,加深學生對現代詩的理解與認知,激發學生對現代詩的興趣與熱情,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創設情境,激發詩趣的具體方法有:
(一)注重朗讀,創設情境,營造詩歌教學氛圍
朗讀是一門藝術,是詩歌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激發詩趣的重要手段。現代詩既具有古典詩歌的韻律美,又較為通俗易懂,易于朗讀。在教學時,教師應該通過反復吟詠,營造詩歌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沉浸其中,感受詩歌的意境。
1. 融入真情,親身示范
教師的范讀在教學中是無可替代的。教師熟悉的聲音、飽滿的情感、抑揚頓挫的聲調都會拉近學生和詩歌之間的距離,也更容易讓學生感受詩歌的情感和魅力。譬如,在教授《黃河頌》“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這一句時,教師可將“望”字突出,后幾句通過停頓、聲調、節奏的變化營造黃河一瀉千里,澎湃洶涌的氣勢;而讀到“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時則要略顯低沉,語速也要放慢來表現黃河的曲折綿延……教師在起伏的聲音里把黃河的浩大宏偉表現得淋漓盡致,忠實地還原了作者創作時的心境,在這種課堂氛圍的影響下,學生會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習詩歌的興趣,也能更容易地對詩歌進行深層理解。
2. 方法引領,誦讀點撥
朗讀是學習詩歌最開始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飽含情感的誦讀,能增強學生對所讀詩歌的內涵的領悟,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但是,由于學生對詩歌缺乏真正的理解,因此往往讀詩歌也如讀課文一般,平鋪直敘,有口無心,這就有待教師進行點撥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