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銘鋒
摘 要:課堂提問是小學階段數學課程的重要教學環節,通過有效提問,不但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效果,還可以充分激發小學生探究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督促他們獨立思考,實現高效學習。但現階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仍有很多問題,影響了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實效性。文章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作用解析著手,探究現階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當中出現的問題和使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教學策略
通過課堂教學指導學生全面掌握教材中的知識是開展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借以更好地理解課本內容,活學活用并且可以觸類旁通,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學習中碰到的問題。現階段,課堂教學模式早已由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轉變為自主探究啟發式教育,并且在自主啟發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針對性地設計課題提問,以此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并在高昂的學習狀態下受到思想啟發,拓展學生思維。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幫助小學生們更好地掌握課堂教學內容,通過在課堂上與老師的互動逐漸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在小學階段數學學科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相比小學階段的其他課程,數學知識具備明顯的思維邏輯性,要求小學生們通過邏輯推斷及思維探究的形式來自主進行思考學習。所以,在數學教學課堂上進行有效的提問設計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探究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策略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深入研究以意義重大。
一、 課堂提問之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意義
(一)課堂提問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學時期是培育學生的數學思維,樹立小學生基本價值觀的關鍵階段。在教學課堂上進行有效提問,老師應當讓同學們自主思考問題,并且發現、解決問題,達成有效的對話交流,幫助老師了解同學們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實際掌握情況,同時科學開展和推動下一步課堂教學。老師在課堂上進行提問時,最好能夠觸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入思考,進而幫助同學們構建自身數學認知框架,讓學習數學的過程充滿挑戰,不斷創新突破。以此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二)課堂提問可以推動學生深層次學習
在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當今社會,對小學階段同學們的學習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要依據設計的有效問題,讓同學們能夠真切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促進他們多角度進行問題的探究思考,讓同學們的數學邏輯思維可以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渡。合理恰當的提問不但能夠升華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認知,更加關鍵的是能搭建起出數學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間的橋梁,指導學生不斷探索,推動他們進行一些改革方面的創新型學習,讓小學生們的個人思維活躍性得以充分發揮。
二、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很多老師都十分重視向同學們提問,讓同學們解答。但在進行提問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們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封閉式答案約束了小學生們創新學習能力的持續發展
大部分老師在課堂教學的提問環節,提出的問題自帶較強封閉性,答案是固定且唯一的,限制了小學生們邏輯思維能力的持續發展。此外,同學們在分析問題過程中,應當按照嚴格的思維模式,這樣就會導致小學生不是像在分析問題,而是像在死記硬背問題的標準答案。學生不能有效發揮自身的自主學習性和創新學習型,嚴重影響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二)提問的數質量與頻率把控不得當
很多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的提問環節都有非常明顯的隨意性,提問的數質量與頻詞把控不是很得當,這就妨礙了同學們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很多老師在前半節課的課堂教學中,都十分注重向同學們講解數學知識,鮮少出現課堂提問,然而后半節課的課堂提問不僅數量密集,頻率也非常高。這種教學模式往往導致大部分學生對前面的問題尚未完全理解,下一個問題又出現了,會讓同學們感到學習數學知識較為吃力。老師一次性向同學們拋出大量提問,非常容易分散他們學習的專注力,老師也較難把控課堂上的教學節奏。
(三)老師提出問題的難度沒有層次之分
小學階段的同學們對數學知識已經具備初步的理解能力,老師在進行問題設計的過程當中需要重點關注各個問題之間循序漸進的關系以及難易程度的遞增,防止出現針對同一類型的問題不同角度提問的現象,這樣會影響小學生們對數學學科的探究學習興趣。由于缺乏明顯的難易遞進,所以不能有效激發小學生們的創造潛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老師要注重各個問題間的銜接,以期更好地指導小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活學活用,不斷突破當前學習階段遇到的瓶頸。
三、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優化策略
小學時期是學生學習數學學科啟蒙和思維拓展的黃金階段,老師在設計問題的過程當中務必要重視引導、啟發、循序漸進以及層次遞進,讓小學生們實現全面的能力提升,為他們將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創建生命課堂,發揮學生創造性學習能力
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推進劑,進行有效的問題設計,不但要讓小學生們掌握知識,更關鍵的是推進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增強同學們的理解掌握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在數學課堂的授課教學過程中,老師很難做到和每名同學實現有效互動,所以,老師需要借助有效的問題,為同學們預留出自主學習思考的空間,讓同學們踴躍答題,持續學習,如此才能促進小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所學的知識。所以,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授課實踐中,老師應綜合考慮小學階段的學生自身具備的認知特征,將他們成長進步的空間預留出來,構建具有鮮活生命力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小學生們能夠體驗交流對話和研究思考的互動性與創新性。
比如,在教授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的《人民幣的簡單計算》一課時,老師可以在教學課堂中向同學們拋出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問題,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在屏幕上投出具體物品不同價位,同時進行提問:要想把30元全部消費完,可以購入哪些物品?這種問題具備極強的開放性,每名同學都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老師再科學劃分小組讓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開展交流探討,看看哪一位同學的想法最多,促進小學生更加努力的思考。如此既尊重了小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又幫助他們學以致用、相互探討,創建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老師要積極倡導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要多聯系實際生活,這樣不但能夠有效培育小學生們的邏輯思維認知,還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活學活用,增強小學生自身思考學習的全面性。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當中,很多問題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老師也可以通過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實現有效性學習,創建富有生命力的教學課堂,最大限度激發小學生們的學習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