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影


摘 要: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開展憲法教育是培育核心素養、增強學生憲法意識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該從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教學方法的多樣選擇、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探尋憲法教育的有效性,使學生將憲法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培養四位一體的核心素養打下基礎。
關鍵詞:核心素養;憲法教育;道德與法治;實踐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涵蓋“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個要素,實現核心素養各要素共通共融是課程改革的目標和要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中,如何促使核心素養“四位一體”融合發展,以期實現培養效果最大化,是擺在每一位老師面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探索和嘗試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滲透憲法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緊迫性,人教版八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較為全面地介紹了憲法及其相關內容,為適時融入憲法教育提供了操作的可行性。
一、 核心素養視野下加強憲法教育的迫切需求
(一)開展憲法教育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核心和關鍵。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規定的是國家政治生活中全局性、根本性問題,是國家一切政治生活的根本活動準則,是中國共產黨和全中國人民集體意志的體現,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憲法的地位和功能決定了加強憲法教育不能只是簡單地進行面上的普法宣傳,而必須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憲法思維、法治意識,這與培養學生“四位一體”的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在本質上一脈相承。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滲透憲法教育,有助于使學生不斷增強對我國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認可,有助于學生在價值觀形成初期就養成崇尚憲法和法律的法治意識,引導學生積極主動、依法有序地參與各項政治生活,進而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必備學科核心素養。
(二)加強憲法教育是增強憲法意識的重要舉措
自從我國實施普法教育規劃以來,中小學在法治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中學生的法律觀念和法治素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國各地中小學在開展法制教育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明顯的問題,如憲法教育意識淡薄,對培養學生法制觀念和用法意識的不太重視,憲法教學方面比較重視理論,缺乏相應的實踐活動,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多是理論上的照本宣科,致使憲法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現實中憲法教育的師資力量也相對薄弱,憲法教育機構和人員較為缺乏,因此加強憲法教育是增強學生法治意識提升學生用法能力的重要舉措,更是對培養核心素養的積極貫徹。
二、 憲法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實施路徑
(一)教學目標上:培養法治意識,樹立信仰憲法的精神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地位較為特殊,是學校德育的主陣地,因此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樹立憲法信仰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明確了目標,方能真實有效地指導教學實踐。在有關法律知識的教學中,教師要明白我們的教學目標不是要求學生去學習每一個法律條文,也不能要求學生掌握每一部法律的名稱,我們的課堂所需要做到的是讓學生發自內心的認同法律、尊崇法律、遵守法律、敬畏法律,真正把法律所蘊含的法治精神內化為法治意識,外化為自覺行動,這才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最大意義所在。加強學生的法治教育首先就要開展憲法教育,引導學生真正樹立憲法信仰,樹立對憲法所蘊含的全部價值的信仰,樹立對憲法所代表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信仰。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有機融入培養法治意識、樹立憲法信仰的元素。
教學示例1:人教版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一單元中《堅持依憲治國》框題、教學目標的設定。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認同憲法,尊崇憲法,信仰憲法,堅持憲法至上,維護憲法權威,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做到學習憲法、遵守憲法、宣傳憲法。
能力目標:綜合運用比較的學習方法,理論聯系實際,培養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識目標:知道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準則,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國家法治統一的基礎。
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中,關于“憲法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準則,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等知識要點,對于八年級學生而言理解起來相對抽象,因此在本節課的授課之初,教師要先確定好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才能使得整節課不偏離教學目標和要求,真正地實現培養法治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憲法信仰。
(二)教學內容上:參照憲法內容,融合教材知識
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進行憲法教育,并不是簡單地講授憲法,有效的憲法教育要實現憲法知識和教材內容的有機結合。這就需要教師熟練地掌握憲法的有關知識,能夠對憲法的基本內容進行概括提煉,并將其融入教材之中。如在講授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人民當家作主》的時候,這一單元包括第五課《我國基本制度》和第六課《我國國家機構》,這些知識點同時也都是憲法的重要內容,憲法規定了我國的基本制度,包括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規定了我國國家機構的設置、職責及運行機制,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可以將憲法所涉及的這些有關知識與教材相融合,實現憲法和教材的有機結合。又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理解權利義務》,這一單元包含第三課《公民權利》和第四課《公民義務》,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詳細闡述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應該首先了解憲法對于公民權利義務的相關規定,結合學生實際,實現憲法和教材的有機結合,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現行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新增了一些重要內容,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修改憲法的原因,并且要及時根據最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來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教材中有關憲法的內容,要按照新修改的內容進行講授和分析。憲法修正案對我國現行憲法做出21條修改,如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憲法,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將推動“生態文明”發展、建設“美麗中國”以及“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載入憲法,國家設立監察委員會等,這些內容的修改和新增使得教材所對應的知識點也應該有所修改和新增,教師應該充分了解新增內容,從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和八年級學生成長實際出發,及時把憲法修正案新增的內容充實到教育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其新增內容的重要意義,幫助學生學習認知,并從而真正實現憲法和教材的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