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蓮
【摘要】讓學生自己對《我看》這首詩進行反復讀、品、析,老師進行適當點撥,再讓學生自己去仿寫,讓他們自己在語言文字的學習和涵泳中,使語言運用能力得到不斷的提升,促進思維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朗讀;品析;仿寫;構建
語文的聽說讀寫活動,也是學生一個語言、思維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從聽,到讀、品,再到練,是學生語言運用、形象思維、創新思維得到積累、構建乃至提升一個重要途徑。
在教學九葉詩派詩人穆旦的作品《我看》時,我所帶的兩個班級的學生,一個班級學生只作了簡單的朗讀后,以我的講解為主,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作者寫詩的背景等等的介紹來教學本文,讓學生從中理解作者語言的含義及詩歌主旨;另一個班級則先讓學生自讀、老師范讀、學生賽讀,一節課花了大半的時間用在學生的讀與聽上面,然后在學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談談對詩歌意象及詩歌內容的理解,老師只是作簡單的點撥。最后從效果來看,后面的那個班級,從發言的積極性、對課文意象和內容理解的深刻性上,明顯要優于前者。究其原因,應該是學生在反復的讀與聽當中,不斷積累、提升了對詩歌語句和內容的理解,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對文章整體感知,構建了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體系。
在反復朗讀、聽讀完文章后,我讓學生找出這首詩中哪些詞語是他們最喜歡的,并說出喜歡的原因。有學生說:“悄悄揉過豐潤的青草,我看它們低首又低首……遠水蕩起了一片綠潮。”這句中的“揉”字,與常用的寫春風的“拂”字相比,寫出了春風的力度;風能使一池春水蕩漾起來,且寫出春風陣陣的效果,與下方的“低首又低首”相照應了。
還有學生運用想象,結合自己身邊的事或經歷來談對文中意象的理解。“我看飛鳥平展著翅翼,靜靜吸入深遠的晴空里”,這里本來應該是鳥兒“消失”或是“飛離”晴空,至看不見。而“吸入”的動作主體卻變成了晴空,是由晴空把鳥兒吸進去了一般,而且還能讓人想象到這只鳥由大變小,漸漸微縮,直到慢慢消失的過程。就好像動畫片《葫蘆娃》中那個水娃在吸水一樣,水由大到變小。這是其他詞所不能體現的!
真的為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叫絕!沒有豐富形象思維和創新思維,是無法把這些詞用的妙處如此形象、準確、生動地表達出來的。
在學生的精彩發言中,實際上可以看出同學們已經通過對詩歌的語言和意象的分析與理解,對詩歌的內容從簡單的直觀思維開始到形象和抽象思維的轉變,在此基礎上,老師讓學生結合本課的寫作背景,與學生一起從文字、意象出發,開始對詩歌的內涵去進行探討,拓展思索:文章的前兩節,作者給我們描繪了兩幅美好、生機勃勃且令人沉醉的自然美景,實際上,如果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正值祖國大地在日寇的踐踏之下,而詩人卻在寫這歡快而美麗的畫面,實際上是寫出他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幸福未來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