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 周晶 呂慶濤
摘 要: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深入到校園的每個角落。網絡環境在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的《關于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堅持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這是對當前教育資源的整合,也是對長期教育格局和體系的重構。在網絡環境下,如何落實“三全育人”成了當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網絡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7.068
1 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模式,其復雜性、自由性等特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內容和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社會的價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網絡這一新媒介,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努力實現和落實“三全育人”理念,引導教育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者。
1.1 積極影響
第一,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互聯網以其自由性和開放性極大地吸引了大學生,他們可以隨時通過互聯網了解自己感興趣的信息。當代大學生大部分都是95后,具有許多新特點,他們視野更廣闊,想法更新奇,所以在新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應該僅局限于書本內容,而應該根據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習慣和課程需求,將書本內容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相結合,引導大學生將專業課的學習和馬列原著的學習、時政學習和社會實踐學習相結合起來,這極大地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第二,創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共享開放是互聯網的一大特點,高校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整合利用政府和社會資源,合理構建開放共享的網絡信息交流平臺以達到協同教育,這不僅拓寬了學生知識獲取渠道,也創新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講授方式,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機制。新媒體的應用,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優勢與網絡信息技術優勢相結合,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活力,增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三,拉近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距離。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體,受教育者是客體。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灌輸方式及不變的教育內容強化了受教育者的受支配地位。但隨著網絡技術的逐漸成熟,許多高校采用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主體地位,在教育過程中拉近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距離,加強了師生互動,使主客體雙方進行平等有效的溝通和對話,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學生,更有針對性地引導和教育學生,在校園內形成亦師亦友的教育關系。
1.2 消極影響
第一,挑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地位。在互聯網出現以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即片面地強調書本知識的傳授,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應試教育。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獲得教育的機會基本都是在課堂上,而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打破了這一局面,互聯網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自行獲取信息,這在一定影響程度上沖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地位。
第二,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是課堂教學模式。網絡環境下,學生的視野更加廣闊,這就要求高校改革教育形式,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專業化和規范化水平。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利用信息網絡新媒介進行宣傳和引導,這區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教育,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的難度。
第三,沖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內容。網絡覆蓋了社會各個領域的信息資源,其中的信息良莠不齊,有的甚至影響到高校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比方說,一些網絡上的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這些外來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意識形態的侵蝕,必然會影響當代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弱化大學生已經形成了的文化理念和道德修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武裝人們的頭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這樣的網絡大環境下,學生接觸到的信息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控制范圍內,并且有可能與高校教育工作中原始內容有所沖突,這對高校傳統的教育內容和方式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2 “三全育人”的內涵及意義
2.1 內涵
“三全育人”理念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的要求,指的是通過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具體而言,全員教育是指包括學校、家庭、社會、學生的四位一體的教育機制;全程教育是指學生在校期間,學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周密安排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全過程;全方位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載體,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2.2 意義
第一,落實“三全育人”理念,有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三全育人”理念圍繞怎樣培養人這一核心問題,把人才質量作為育人的重中之重,強調調動校內一切育人要素,抓好高校網絡思政課堂和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建設綜合教育體系,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個全方位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可以在學校大環境中耳濡目染,自覺將外在知識內化為自身文化修養,從而更好地成長,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
第二,落實“三全育人”理念,有利于改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觀念和模式,建設高水平大學。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進行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教學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能力素質提高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三全育人”理念以素質培養為根本目標,這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觀念,改變了傳統高校重專業課輕思政課的教育模式。“三全育人”理念強調高校全員參與,充分調動師生進行互動,通過運用公眾號、教育網站等一切教育要素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將育人目標貫穿于教育全過程。落實“三全育人”理念,將高校育人大環境中一切因素作用發揮到極致,最大限度提高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質量,為建設高水平大學提供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