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霞
摘 要: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態勢直接影響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基于此,本文對目前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進行分析,重點探析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策略,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農藝技術
雖然在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人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斷增長,但農業經濟發展速度卻較不理想,存在發展速度緩慢等問題。就目前而言,大多數農民選擇了進城務工,因此忽略了農業的種植與發展,導致農村有大批優良閑置耕地無人種植,再加上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種地身份低微、搞農業沒有前途、收入低、勞動強度大,這些都嚴重的影響著農業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影響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應對目前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因素以及可持續發展策略進行探究,提升我國農業經濟增速,實現健康、長遠發展。
1.1 科學技術因素
近幾年,我國以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為首的現代科學技術蓬勃發展,通過將其應用于農業生產,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各環節的智能化水平,實現了農業生產模式的轉型,農業管理精細化水平得到提高,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經濟的進步。但是,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部分地區農業從業者素質相對較低,雖然年輕人掌握一定技術,但往往不會留在當地投入到農業生產工作中,農業從業者平均年齡偏高。受傳統農業生產理念的影響,小農意識較為明顯,導致農業從業者不愿投入到農業技術改革工作中,更不愿意投入成本購買先進機械設備,在農業生產活動無法有效實現集約化的同時,先進器械也無法深入基層農業生產工作中。在該情況下,無論是家庭農場還是農業合作社,都無法開展高效、高質量的農業生產工作。
1.2 農業從業者素質因素
農業從業者作為農業生產工作的主要組織者和參與者,由農業知識水平和技術能力等要素組成的綜合素質對農業生產質量、農業新技術應用效果等方面具有直接影響作用,而這直接對農業經濟增長造成影響。具體而言,從目前農業從業者平均素質水平來看,由于農業從業者平均年齡較高,對新農業技術、先進農業器械的接受度不高。即便學習新技術和器械的使用方法,由于綜合素質較低,學習效果不理想,無法滿足當前我國農業快速發展的要求。在該情況下,一方面無法促進農業新技術、新設備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影響新農業生產方式和農以技術的快速普及,最終影響我國農業生產整體效率。例如機械插秧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以及節水灌溉技術等,由于此類技術也具有較強環保性,但在普及范圍較小、應用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下,會造成農業生產環境的惡化,使得農業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影響農業經濟平穩增長。
1.3 農村管理體制因素
目前,我國農業土地承包制度主要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小規模分散模式為主導,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這對農業集約生產與經營發展造成制約。同時,在該情況下,部分地區農業土地流轉中承包費用相對較高,導致土地流轉工作無法順利展開,最終導致農業農作物較為單一。同時,在管理體制的影響下,農業生產結構優化速度較慢,不僅對新農藝技術的應用造成影響,還會阻礙農業經濟發展。最后,部分地區在購買大型農業機械時缺乏對金融機構的充分利用,農業從業者缺乏對優惠政策的了解與運用,進而影響總體農業生產成效。
2.1 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水平
只有將農業科技成果與技術切實應用到農業生產中,才能夠以科技的力量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各地政府部門應重視農業的技術改進和完善,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的長遠發展。具體而言,首先政府相關部門應提高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的重視程度,結合當地農業實際發展情況,增加合理的資金支持。對于農業生產而言,農業基礎設施發揮著重要作用,配套設施的完善能夠有效幫助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保證農作物高質、高產。與此同時,政府應針對農業經濟管理人員需要增加現代化設備,從技術層面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其次,政府部門應立足于當地實際情況對農業生產架構和模式進行完善,并開展平衡的農業經濟管理,不僅要緊抓農產品生產數量和質量,還要重視農產品帶來的經濟效益。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以揭陽市為例,東區埔田鎮的“三高”農業基地,由于該地區氣候良好,使得當地竹筍不僅產量大,還味甘甜、筍塊大。當地通過挖掘竹筍生產特色,進而被評為“中國竹筍之鄉”,在打響農產品經濟品牌的同時,還發展了農業風景旅游等項目,通過充分挖掘地方資源,成功成為揭陽市最具特色的旅游景區之一。最后,國家農業技術相關研究部門應加大力度研制創新水平高的農業技術和設備,進一步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效果。
2.2 加大力度開展教育,夯實農業經濟發展基礎
為避免農業從業者素質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農業經濟管理者及當地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對農業從業者的教育,使其認識到新農藝技術和先進農作機械對農作物生產效率的重要意義,進而形成有關先進科學技術的正確認知。具體而言,當地相關政府部門應根據當地實際需求開展面向農業從業者的教育培訓工作,手把手教會新農藝技術和新農作機械,讓農業從業者感受到政府對農業經濟的重視。同時,政府應結合自身情況加大資金投入,并落實相關政策,真正幫扶農村地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國幅員遼闊,部分農業地區較為偏僻,農業經濟受農業從業者素質制約較為嚴重,因此,政府可以加強與社會各機構的聯系,并達成合作關系,將精準扶貧落到實處,實現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此外,對于貧困戶,尤其是具有土地承包權但無資金開展農業生產活動的農村居民,可將土地作為資本入股,或是將其流轉給大型種植戶,從另一方面促進農業集約化目標的達成,同時還能夠通過分成協議有效提升此類農村居民收入。通過全民教育,能夠將教育、科技轉化為農業生產力,從根本上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
2.3 推進集體經濟制度改革
通過改革集體經濟制度,能夠促進農業從業者思想的轉變,保證農民根本利益,從制度方面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通過改革集體經濟體制,能夠提升產權的明晰程度,便于調動農業從業者的生產積極性,切實推動農業經濟增長。農村集體資產經營方式的改革,主要按照股份或份額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落實到每位成員身上,獲得定期利益分配,一方面能夠有效避免農業資產的流失,另一方面還能夠提升農民經濟收入,吸引農村地區年輕人參與到農業生產工作中,而這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能夠降低農業從業者平均年齡水平,更快掌握新農藝技術和生產設備。對于農村社區股份合作模式而言,主要面向鄉鎮層級的集體經濟組織展開。通過對其進行改革,能夠對農業從業者經濟收益起到保護作用。同時,落實土地資源所有制,以股份制為基礎加強管理,保證財產要素的有效落實,實現集體資產收益的合理分配。另外,農業經濟管理者應定期對農村農業發展狀況進行調查,對不合理的農業作物結構進行調整,政府相關部門應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引導農業從業者開展集中種植工作,促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發展,進而更好地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有助于我國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因此,應立足于影響農業經濟增長因素,通過加大教育培訓力度、推進農業管理體制改革以及深化農業科技應用等措施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