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珊珊
摘 ? 要: 本文聯系當前高等院校師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闡述“課程思政”視域下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基本途徑。結合寧波財經學院通過“課程思政”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創新實踐,提出一種注重實踐意義的工作方案。
關鍵詞: 課程思政 ? 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 創新實踐
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強調:高等教育要“深入實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研究制訂學科德育指導綱要,充分發揮各門課程育人功能”。“課程思政”,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改革,是高校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思政會議精神、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構建全員全過程育人的一種探索。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在當前高校教育教學中占據很重要的地位,是高校各項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建構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大思政格局”,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回歸教育本質的必然要求。然而,當前一些高校,在利用專業課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方面,面臨新的問題。
一、一些學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黨自始至終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許多高校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開展了諸多實踐研究。但新時期,我們教育對象的特點,已經發生了較多變化,思想政治教育在課程教學中發揮的實際作用有待提升。
(一)課程教學偏離“大思政”的教育理念,忽略了教育育人的功能。
唐代杰出文學家、思想家韓愈的《師說》有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將“傳道”放在“授業”之前,認為相對于“授業”而言,“傳道”更重要。事實上,一些教師認為高校育人的職能應該是學校學工線輔導員的工作,課堂上只是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忽視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傳道”和“解惑”。一些教師,只把專業知識的講授當作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把價值引領當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務和責任,忽略自身教書育人的職責。一些學生,對師長缺乏敬重之心,團隊合作意識淡化,班級人際關系緊張。
(二)思政課程依賴“注入法”開展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當下大學生的思維習慣、情感認知等,有更加獨特的表達方式和更充滿個性的個體需求。但從目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來看,仍然較多地使用理論注入法開展教學,對現代大學生個性特征的分析和把握顯得不夠。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由于對學生的個體特征與需求的忽視,與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狀況脫節,缺乏為滿足學生個體需求進行系統應對的主動性,導致教育者對學生群體新的變化與需求反應遲鈍,各門課程之間“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合力難以聚合。因此,為進一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力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注重“啟發”,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強起來、活起來”,這是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要一環。
二、“課程思政”視域下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創新路徑
古人有云:“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傳道”是作為師者的首要任務與使命。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要把教書和育人有機聯系起來,在傳授知識同時把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度融合起來。高校要創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大格局”,需要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更好地將專業育人、課程育人等“育人”工作落在實處,努力探索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銜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
(一)回歸教育本質,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當前,高校面臨的立德樹人任務很重。多元文化和價值觀念的沖擊、矛盾挑戰之多,是前所未有的。高校要積極探索建立“大思政”的育人格局,各職能部門、二級學院需要相互配合,落實“課程思政”改革在學校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社會實踐等各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高校教師,更需要把傳授知識與價值觀教育及能力培養,充分結合起來。既要當好“經師”,更要當好“人師”。注重以育人為本、以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傳道育人。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價值選擇能力、價值塑造能力,落實課程育人的相關政策措施,真正回歸教育本質。促使學生通過課程育人,“親其師,信其道”。引導年輕人樹立信仰,深入思考“為誰辦大學、為誰培育人及如何培養人”這一系統工程,將課程育人作為構建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大思政格局”的有效路徑,強化課程育人的實際效果。
(二)尊重教學規律,形成“立體式育人”的教育合力。
“課程思政”是知識育人和立德樹人相結合的課程改革,旨在實施全方位的育人功能,它是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課程改革。不僅需要重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顯性課程的價值引領作用,更需要充分發掘課程教學中隱性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任何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都有獨特地位,不同的專業、不同在課程內容有建設規律和要求,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大綱等重要教學文件的制定中,通過“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專題培訓等多種方法,加強對高校的思政教學教師、專業課程教師、學生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的有效整合,構建多學科背景相互支撐、良性循環的課程建設教學團隊。同時,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價值引領中的核心作用,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工作的首要任務,引導廣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著力增強課程育人的有效性,將“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引領”同步提升的實現度作為教學過程化管理和質量評價的考量標準,充分挖掘并凸顯其價值引領功能,最終形成“立體式育人”的教育合力。
(三)增強育德意識,構建“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體系。
“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是教師,他們是課堂教學的主要責任人。當前,雖然已經有相當多的高校教師了解到了“課程思政”所具備的豐富的育人內涵,但是一些人還是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片面地理解為思政教師或是學工輔導員的工作職責,這種理解上的偏差造成其他課程對學生價值引導的不重視。赫爾巴特曾警示人們“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在高校課程教學過程中,價值的養成依賴于知識的汲取和積累,知識的本身并不一定能夠促使品德的形成和價值的養成。因此,課程教學建設應該而且必須回歸到育人的初心上,不斷增強教師的“育德意識”,使廣大教師自覺加強政治思想學習,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切實提高教師的“育德能力”。在創建“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體系方面,學校開展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學校在注重各類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師資培訓,提升廣大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水平的同時專門出臺了《教師育人工作量考核指導意見》,充分調動了專職教師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引領方面的工作積極性。學校還通過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大賽”“優秀課程思政教學案例評比”等競賽活動,通過教師相互間的“同向同行、協同育人”推進課程相互間的“同向同行、協同效應”,推動“課程思政”在全校范圍內卓有成效、深入有序地開展。
(四)注重文化育人,推動“課程思政”向縱深發展。
作為一種價值觀,要想真正發揮功能,就必須融入社會生活,在實踐中不斷感知和領悟。文化同樣具有生活性和實踐性的基本特征,需要指導學生在實踐中“入心入腦”,才能真正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標。多年來學校一直重視文化育人工作,多層級、全方位、精準地開展文化育人實踐,制定了相關規劃,并下發文件,包括:制訂《校園文化建設規劃》、頒布《文化建設年實施方案》等制度政策。學校針對大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以育人為中心,充分利用各種育人資源,協同發展,不斷創新。專門通過開展第二課堂教育教學,培育“入心入腦”的大學生實踐文化,完善育人理念、體系、模式、方法,提高校園文化內涵建設質量,落實學校教育理念中的“隨才成就”。學校還在學分制的框架內將德育實踐學分納入學生綜合測評方面。在具體的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上,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豐富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相關部門加強分類指導、著力因材施教。比如,人文學院面向全校師生定期開展的“陽明讀書會”,每周開展一次,用陽明心學思想回應當代大學生所感興趣的各種問題,目前“陽明讀書會”已經成為學校文化育人中的一個品牌。
實踐證明,只有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立足學校的辦學定位,把握本校人才培養的特色,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才能夠保證“課程思政”改革的有效實施。“課程思政”改革的效果,最終以學生學習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作為檢驗的標準。高校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在推進“課程思政”改革的進程中,注重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通過增加開設幾門課程或者幾項活動就可以實現。“課程思政”改革是需要通過改革構建起知識講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知識教育與立德樹人相結合的課程改革,需要我們回歸教書育人的初心,重構課程育人內涵,把教書育人的豐富內涵落實在課堂教學主渠道上,讓所有課程都能夠散發出“思政的味道”,使所有任課教師都能夠擔負起“思政的重任”,把促進每個學生成長與發展作為我們的行動自覺,真正培養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重任、高素質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高德毅.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
[2]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學教育,2018(01).
[3]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應用型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實踐研究[J].基層黨建,2018(09).
[4]新時代高校課程育人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文化學刊,2018(08).
[5]鄭永廷,等.教書育人規律及其遵循對策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7(0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浙江省教育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全媒體時代浙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體化育人創新研究(G19-ZX29)的項目成果(Y201942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