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腐文化”是現在非常流行的一種亞文化,其核心是耽美作品的生產與消費。大學校園是一個由眾多年輕人相聚的并且極具創造性的地方,擁有年輕化的特點,使得非主流文化的流行和傳播相對容易,被接受度更高。原因可歸結于兩個方面:(一)需求理論:生理和社交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二)現實動力:人際傳播和文化傳播;市場需求和互聯網技術的推動。腐文化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大致可分為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積極影響包括:可以讓大學生樹立更加平等的性別觀;幫助大學生學會互相尊重,勇敢認愛;可以幫助大學生培養客觀的性認知;促進大學生對同性戀群體的包容和理解。消極影響有:在過多不良作品的影響下產生錯誤的性認識;產生了假性的“性取向轉變”。
關鍵詞:腐文化;大學校園;流行;問卷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1;C91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6-0039-03
一、腐文化及其由來
“腐文化”是現在非常流行的一種亞文化,其核心是耽美作品的生產與消費。日本19世紀后半期興起的唯美主義文藝思潮也稱為“耽美主義”。這類新浪漫主義文學作品往往將對于美的崇拜置于道德和現實之上,并包含著潛在的同性欲望。1978年, 漫畫雜志《June》誕生,是當時第一本以男男同性之愛為主題的刊物,同時標志著日本耽美商業化的開始[1]。而后 “BL”(英文“Boys Love”的縮寫)逐漸取代“耽美”兩字,但國內的腐女仍然鐘愛“耽美”這個名稱,因為耽美在漢語中的字面含義是“耽溺于美”,非常契合腐女對于男男戀情的唯美幻想。腐文化愛好者稱之為腐男、腐女,并圍繞“腐文化”產生不同種類的作品,如歌曲、漫畫、小說等,影視化后有了網劇、電視劇、電影等。
二、校園內腐文化流行的現狀
目前,腐文化的中堅力量是一群腐文化愛好者,也稱為腐女或腐男,即熱衷于同性之間唯美愛戀的女性或男性。根據相關數據分析,目前在熱衷腐文化人群的年齡主要集中在15—26歲,其中有61%的人的學歷是大學本科或大專。而大學校園是一個由眾多年輕人相聚的并且極具創造性的地方,擁有年輕化的特點,使得非主流文化的流行和傳播相對容易,被接受度更高。
在本次針對在校大學生發布的問卷中,有效填寫問卷人數為255位,其中201人選擇了“自己本身就是腐男/腐女并了解腐文化”。腐文化作為在各個領域都極具熱點性和話題性的亞文化,因此在年輕人集中聚集、充斥各種文化思想的大學校園中的流行也不足為奇。在“大學生在什么年齡接觸到了腐文化”一題的有效填寫中,選擇“18歲以后接觸到這一文化”的人數占比為50.24%,說明大部分的大學生是在大學校園中接觸到了腐文化,也可以說腐文化的發展和傳播越來越趨于年輕化,而大學校園又是一個年輕人相對集中的區域,有助于腐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在“您對腐文化參與者(熱愛腐文化的男生/女生)的態度?”一題中(圖1),有97.47%的人選擇“尊重理解他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闭f明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對腐文化的態度是包容的,愿意尊重他人的喜好。問卷第19題“您認為大學校園腐文化的傳播狀況如何?”(圖2),38.81%的人選擇“悄然興起,會發展成熱點文化”;41.79%的人選擇“由于缺乏正確合理的引導,傳播范圍仍然很狹窄”;12.44%的人選擇了“十分活躍,已經成為熱點文化”。 目前,腐文化的熱度較高,在適當認知內可以開闊人們思想,促進多元文化的共存。同時,大學應注重提升大學生獲取正確信息的能力和對于各種不同文化的寬容度,提倡求同存異和互相尊重。
三、校園內腐文化流行的原因
(一)理論基礎
馬斯洛需求理論作為人本主義科學理論之一,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了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1.生理和社交的需求
按照需求層次理論的設計,生理需求屬于第一層次,即人對“性”的需求屬于生理需求。時至今日,很多人仍是談“性”色變,尤其在青少年之間仿佛仍是難以啟齒的話題。隨著社會進步以及女性性欲望的崛起,耽美小說在這方面起了一個極大的作用,使女性可以以一個非常安全的角度去審視耽美文學作品中對“性”的描寫。日本女性主義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認為少女漫畫中的男同性戀是一種(女孩)在遠離(她們)自己身體的距離,操作被稱之為“性”的一種危險東西的安全專職,它是讓女孩得以飛起來的翅膀[2]。而通過耽美類文學作品的閱讀,可以實現獨特的性體驗,完成了情感情欲的雙重宣泄。并且女性還可以站在第三視角進行自我審視,這些性描寫絲毫沒有用到與女性相關的侮辱性的詞匯,是一種安全無負擔、并與生殖無關的性想象。此外,感情上的維系比生理上的需求更加細致與柔和,在前一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人也需要朋友、家庭、戀人等不同方面的情感需要。那么對腐文化熱衷的男生、女生,可以通過彼此擁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在校園中尋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以滿足自身在“腐文化”這個領域內對社交和友情的需要,也只有滿足了這一層次的需求才能向更高層次的需求出發。
2.尊重和自我實現
腐文化雖是一個極具熱點性的文化,但還是以亞文化形式而存在。其愛好者自然需要一個被尊重的環境。不論是同好者還是非同好者,在得到互相尊重的基礎下,才可以進行下一步平等且自然的交往環節。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也是馬斯洛需求層次表中的最高層次的一種需求,關乎于個人的成長與發展,發揮自身的潛能,實現理想與抱負的需要。自我實現是一種追求,每個人都有實現自我價值的內在心理需求,都有獲得成就感以及他人贊許的心理需求,是個人能力得到極大發揮的內在的驅動力量。如果一個人所擁有的知識、見識有了用武之地,其能力才會得到認可并得以發揮,因此腐男/腐女在其愛好的領域內獲得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實現有助于其在多層次多領域的發展。
(二)現實動力
1.人際傳播和文化傳播
人際傳播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因某種雙向的聯系互動而產生的傳播。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之間進行,是不以其他媒介技術為中介而發生在人們之間的一種傳播活動。郭慶光認為其大致分為兩種方式:一是面對面傳播;二是借助某種游行的物質媒介的傳播。人類獲取信息的途徑經歷了從人際傳播到大眾傳播的演變,人際傳播是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且以面對面的直接傳播為主。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傳播科技的進步,出現了以書信、電報、電話等為中介的人際傳播;而互聯網和手機的誕生,促成了人際傳播手段和交往方式的變革,催生出新的傳播方式——網絡人際傳播[3]。例如,最常見的就是微信公眾平臺中的“公眾號”、朋友圈、基于用戶關系的社交媒體平臺的微博、基于以興趣主題聚合志同道合者的互動平臺百度貼吧等[4]。人們的日?;顒雍徒涣髟谛聲r代網絡技術的輔助下加速了對“腐文化”“耽美主義”的傳播,人們因為同好而相互交流,因網絡的發展而快速聯結,再因資源的共享而相互聚集。可以說,不論哪種人際傳播的方式都對“腐文化”“耽美主義”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文化傳播有多種分類方式,從文化傳播方向上可分為兩種類型:縱向傳播和橫向傳播。基于日本發達的動漫產業之下的文化傳播屬于橫向傳播,表現為不同文化的接觸、銜接與文化輸入、文化借取等。日本向來都有“動漫王國”的稱號,是全世界最大的動漫制作國和輸出國,目前全球播放的動漫作品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出自于日本。隨著近年來動漫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其中貼著“腐”“BL”“耽美”標簽的產業元素得到大家的青睞,因而占據了不小的市場份額。如上世紀90年代時引進中國的日本漫畫《絕愛》堪稱是日本耽美界的經典之作。有關“耽美”的文化產品在日本有著龐大的消費群體。當日本的動漫狂潮暴風般地席卷全球后,中國內地的校園中也迅速掀起一場動漫風暴,少男少女迅速成長為日本動漫文化的愛好者,而這一大環境也成為孕育“腐文化”的溫床,為之后“腐文化”席卷各個文化產業奠定了群眾基礎。
2.市場需求和互聯網發展
大學生相較于高中生在時間上自主性更強,很多人在課余時間會選擇閱讀小說和觀看影視劇等娛樂方式。本次發布的調查問卷中,關于對腐文化了解渠道的問題,有約47.76%的大學生選擇通過小說了解;有約36.32%的人選擇通過影視劇了解;剩其余的15.92%表示是通過朋友和其他渠道了解的。以影視劇為例,大學生在追劇的同時,就會被帶入資本市場安排下的“套路”,即市場掌握觀眾需求后,促使人氣小說影視化,再利用龐大的原著粉推動影視劇的人氣,而影視化又催生一批流量演員,再用演員反向帶動粉絲從而推動市場消費。因此,小說和影視劇可以算是在大學校園中滋養腐文化最快的營養劑[5]。
信息高速發達的21世紀,網絡讓老百姓可以做到“不出門便可知天下事”,而“腐文化”作為一種正在成長的青年亞文化,互聯網正是其傳播發展的主要平臺。正所謂“百度一下您就知道”,似乎沒有什么會難倒網絡,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去探討同好“安利”①新鮮事物,網絡為腐文化同好者提升了資源的易得性。
四、腐文化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
當一種文化悄然興起時,勢必會產生正面和負面兩種形態的影響。在問卷調查之中,有關腐文化帶來的影響的問題,有72.64%的人選擇“開拓了思想,不去用有色眼鏡看待腐文化和同性戀群體”;有22.89%的人選擇“接觸太早,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阻礙作用”(圖3)。細數當下圍繞腐文化衍生出的各類產品所傳遞的影響,大致可分為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方面、積極影響包括:(1)可以讓大學生樹立更加平等的性別觀;(2)幫助大學生學會互相尊重,勇敢認愛;(3)可以幫助大學生培養客觀的性認知;(4)促進大學生對同性戀群體的包容和理解。消極影響有:(1)在過多不良作品的影響下產生錯誤的性認識;(2)產生了假性的“性取向轉變”[6]。
結語
腐文化是一種典型的亞文化,與其他亞文化一樣具有邊緣性、潮流性、顛覆性、批判性等特征,而其發展至今也在尋求自己的出路。腐文化是非主流文化,其出現也是社會不斷進步、文明不斷前進的表現。大學生群體是社會進步發展的中流砥柱,關注現階段大學校園內腐文化流行的現狀,探究其發展原因,是樹立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需要;應客觀看待腐文化等其他亞文化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將其有利的部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對其消極方面保持高度警惕,進行合理的規避和引導。
注釋:
①“安利”:在網絡用語中,安利的意思類似于推薦,之后在網絡中走紅后,成為了強烈推薦進行打廣告的意思。
參考文獻:
[1] 徐艷蕊,楊玲.腐女“腐”男:跨國文化流動中的耽美、腐文化與男性氣質的再造[J].文化研究,2014(3).
[2] 張婧易.腐女:“男色”消費時代與女孩們的烏托邦[J].名作欣賞,2015(19).
[3] 張垠潔.媒介發展與人際傳播媒介變遷[J].新聞世界,2009(9).
[4] 郭晨雪.社交媒體環境下腐文化傳播行為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6.
[5] 張曼琳.中國耽美文化的大眾化傳播路徑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8.
[6] 宋趙柯.網絡耽美文學對大學生同性戀觀念的影響[J].文學教育(下),2016(1).
作者簡介:許佳敏(1998—),女,漢族,陜西西安人,單位為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為老年社會工作。
(責任編輯:易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