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航
【內容摘要】高中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強調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并逐漸形成具有歷史特征的正確價值觀,這無疑對教師和學生的綜合素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實施至今,已經不斷地轉變著老師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而應用歷史學科的知識結構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在高中歷史教學時,運用知識結構,對于啟發學生思維,引導教學,轉變教學和學習方式,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高中歷史 ?核心素養 ?知識結構
歷史課程要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使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具體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簡單地講就是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逐漸掌握一定的史料印證,并進行歷史解釋的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和歷史意識。這也是新課改要求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目的所在。但是,就目前高中歷史學習而言,現狀不容樂觀。
一、高中歷史學習的現狀分析
目前高中歷史學習的現狀不容樂觀,主要呈現出如下特征:(1)選擇文科,選擇歷史的學生比重偏少;(2)選擇文科的學生,普遍歷史成績偏低;(3)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歷史難學。學生成績不高,認為歷史難學,對歷史學科失去興趣,其實最主要原因是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薄弱。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建立時空概念。歷史不是斷裂的事件,更不是單片的樹葉。單純的死記硬背,形不成知識體系,缺乏對歷史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聯系,造成階段特征模糊,從而基礎知識不扎實。
第二,史料實證能力薄弱。現在的高中歷史,不管是平時學習還是高考試題,都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強調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學生成績不理想,很多都是不會解析材料,對提供的史料不能有效閱讀,無法獲取有效信息,更談不上掌握運用進行史料互證。
第三,歷史解釋能力欠缺。解答問題的能力欠缺,除了不會解析材料之外,還存在的另一問題是不會表達,詞不達意,答案不在要點。對開放性題目望而卻步,不會自己進行歷史解釋,更不能從歷史的角度解釋現實問題。
要解決以上問題,知識結構具有很大的優勢。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將知識結構圖的優勢與歷史學科特點相結合,使知識結構走進高中歷史課堂,借以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二、知識結構的教學優勢
1.能理清思路,摸清事物發展的脈絡
歷史是什么?雖眾說紛紜,但總繞不過一種通俗說法,那就是指過去發生的事。對事件的認識,我們一般從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結果等方面去了解。因此,學習高中歷史,最基礎的就是要弄清楚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原因)、經過、內容、結果及影響(意義)。簡單地講就是要了解清楚什么人(who)在什么時間(when)、什么地點(where)干了什么事(what),為什么干(why),結果怎么樣(how)。也就是常說的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要解決的五個“W”和一個“H”問題。知道了這些要素,也就理清了事件發展的基本過程。而知識框架結構可以完美整合這些要素,同時也能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抓住事物發展的線索。
2.能有效建立時空概念和時空聯系
目前高中歷史課程的設置分為政治、經濟、文化三本必修書,不管老師怎么設計,課堂教學都會割裂歷史之間本來的聯系。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接收的歷史知識容易碎片化,缺乏聯系性;思維也容易片面化,缺乏系統性。而如果建立知識框架結構,不僅能夠將知識之間的聯系呈現出來,而且能整合教材,建立直觀的時空體系,彌補教材的缺陷。在高考一輪復習中建立知識框架結構,組成歷史知識體系,能夠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深化和提升。構筑歷史學科的知識網絡,使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夠在時空框架下運行,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尤其有助于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
3.能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改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從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變,尤其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強調“我要學”,體現了學生的主動性。探究學習,要求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合作學習指為實現共同的學習目標,在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同以前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知識結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合理運用,一方面教師梳理框架結構,不用面面俱到,改變了教師知識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學生要豐富填充知識點,需要自主探究,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機械記憶的學習方式。教師通過思維梳理,引導學生分析和構建歷史知識結構,而學生在學習中,結合歷史知識結構,就可以呈現清晰的知識結構網絡,這對加強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促進高中歷史教學改革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知識結構的運用對策
1.日常教學注重使用知識結構
目前,尚未實施新高考的地區所使用的高中歷史課本,不管是哪種版本,內容編排都按照政治、經濟、文化板塊設置。相對于通史課本而言,這種編排,割裂了歷史知識之間的結構聯系,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學習歷史的難度。而且這套書的語言文字學術理論性強,敘事卻偏于簡略,這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知識儲備都有很高要求,但是我國當下大多數文科學生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和基礎,尤其是廣大中西部地區的學生。使用這套教材,很多學生很難全面了解事件發生的背景、經過、結果及影響。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使用知識結構,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復習課著重使用知識結構
復習課,教師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一節課的時間,學生要接收幾課或一單元的知識點,那么就要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講清楚。說得再清楚,都不如一張知識結構圖清晰直觀,尤其對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而言,更是重要。所以說,知識結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著重要運用在復習課中。
教師在進行歷史復習課時具體如何運用,可盡顯神通,但一定要重視兩個原則:一是老師畫的知識結構,著重體現的是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應用該知識結構圖,要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體系,讓學生能一眼就看出該知識點的重點與難點,能快速簡潔地為學生解惑。
二是學生自己畫知識結構,著重考查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老師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程度自己繪制知識結構圖,既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能加深學生對給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學生先回憶教材初步構建知識框架,然后對比教材進行修改。這種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記憶力,也便于系統知識條理。
3.指導學生利用知識結構解題
高考成績怎樣提高,說到底就是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在解題的過程中巧妙運用知識結構,對于提高解題效率,明晰解題思路都極具現實意義。學生在了解題意之后,不著急答題,可以先根據題意梳理出知識框架,在于課本一一對應進行拆分,這樣能盡量避免常犯的錯誤,降低解題的難度。
如:柳宗元認為,秦末農民起義“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漢七國之亂“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種說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縣制與秦末農民戰爭沒有關系
B.七國之亂因漢初分封而爆發
C.郡縣制有利于中央集權統治
D.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歷史的必然
根據知識結構梳理,可以發現柳宗元的觀點是肯定郡縣制維護統一,抵制分裂的作用,因而選C。
四、高中歷史知識結構的建構策略
如何幫助學生建構適合自己的高中歷史知識結構圖,對于專題史的教學是十分重要的。
1.熟讀課文。任何時候課本都應該是重中之重,都應該是用功和關注的重點。現在有很多學生喜歡偷懶,拿著教學輔導之類的教輔資料,甚至很多時候都代替了課本的地位和作用。把課本丟在一旁,卻大背特背這些教輔資料,真正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所有的教輔資料都只是課本的歸納簡化,而高考是以課本為依托的,所有的題目都能在課本里找到依據。因此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撇下教材。所以,多讀課本,理清了知識點之間的關系,自然而然的就能建立知識點之間的結構體系。
2.理清線索。高中歷史知識駁雜,而且專題史的設置無形中割裂了知識點之間,這樣就增加了學生識記的難度,但“萬變不離其宗”,抓住了歷史脈搏,教學自然也就簡單了許多。歷史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很多時候靠時空概念串聯。因此,在教學大多數歷史事件時,都能夠以時間線索來梳理。理清了歷史事件的線索,也就建構起來歷史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3.掌握技巧。歷史學習也可以和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一樣,用定理公式來推理的。比如,(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2)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3)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4)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講鴉片戰爭背景時,我首先讓學生明確從國內和國際兩方面把握,然后引導學生具體歸納這兩方面的情況。掌握一定的知識技巧,對知識結構的建構也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知識結構的運用,對于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明晰學生的學習思路,提高教學效率,促進高中歷史教學改革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當緊密結合知識結構,使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S].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仁平. 新課改背景下的學習方式[J]. 讀寫算(教研版),2012(17).
[3] 余文森. 自主學習的內涵[J]. 江西教育(管理版),2008(14).
[4] 倪仲. 構建知識體系法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蘇州大學,2014.
[5] 李婕. 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蘇州大學,2015.
(作者單位:甘肅省敦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