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華
【內容摘要】隨著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要求教學中必須改變傳統單一教學方式,注重從學生主體出發,不斷完善課堂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為此,本文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就如何用多元化策略提高教學效果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 ?有效教學 ?多元化策略
隨著課改的深入實施,在語文教學中,其教學策略多種多樣,只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那么,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用多樣化策略以增強初中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呢?
一、打破教材內容的局限性,設計開放性的教學內容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枯燥呆板,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脫節,導致語文學習成為一種乏味的符號式記憶,使得學生感到語文課業繁重。語文教學本不該如此,它應該是學生學習生活中的調節劑,應該通過語文教學讓學生更好地認知世界。因此,語文教學應注重知識和生活實際的有機結合,根據學生需求適時調整、拓展教學內容,打破教學材料的局限性,拉近學生與語文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很多課文都沒有明確的結尾,屬于開放式結尾,為學生思考留下了充足的空間,教師可以利用此類文章指導學生發揮想象力,為故事結尾進行續編,不但可以拓展學生思路,還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教學《凡卡》這一課后,教師可以設計問題“凡卡跑到第一個郵筒那兒,把他那寶貴的信塞了進去,結果會怎樣呢?”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對結尾進行續編,學生們紛紛被凡卡的悲慘命運所感慨,所以續編的結尾都非常美好,有的寫道爺爺收到了凡卡的信,很快把他接回了家,帶領凡卡逃出了苦海;還有的寫道凡卡的信沒有地址,郵遞員叔叔費盡周折幫助凡卡找打了爺爺,最后凡卡和爺爺一起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等。雖然學生續寫的結尾都無法實現,但是卻由此看到了學生心靈的美好和溫暖。
二、精心設計彈性教學目標,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導向,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目標,以生為本,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比如,教學目標應具有梯度性,在教學《白楊禮贊》這一課時,教師應分層設計教學目標:要求優等生“了解白楊樹的主要特點,以及白楊不畏艱苦條件、毅然扎根邊疆的優秀品質,深入領會作者對白楊樹的深厚情感,以及借物喻人的表達方式,并能獨立體會課文的中心思想,感受句子的深刻含義”;要求“中等生了解白楊樹的特點,能夠抓住課文重點詞句,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具體含義,學習邊疆守衛者的無私奉獻精神,領會作者以物喻人表達自己愿意扎根邊疆的決心與品質”;要求后進生“了解白楊樹是怎樣的,是生長在怎樣的環境中的,明白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只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才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原有認知基礎上獲得提高和發展。再以《傷仲永》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分解為幾個自主學習目標:你對王安石的了解?文中有哪些不明白的字詞?文中哪一段描寫的比較好?這篇短文告訴我們哪些道理?能否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翻譯?通過以上問題的引導,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有效設計精彩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
課堂導入雖然僅僅是一個小小的開頭,但是卻有很大的作用。在課堂教學初始階段,教師可以設計一段充滿詩意的話語;可以設計一個意味深長的小故事;還可以設計一定的情境。不管采用哪種方式實施教學,都要符合文章意境,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自然進入教學過程。如,在教學諸葛亮的《出師表》時,教師可以通過《三國志》的電腦游戲作為突破口,鼓勵學生發表見解、暢所欲言,營造熱烈的探究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引導學生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這樣的優點在進行復習式導入的課堂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例如,在教學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時,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與“鄉愁”之間的情感聯系。以新穎有效的方式導入新課,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萌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通過設懸置疑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設懸置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其優越性在于能夠順利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開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同時,還有助于促進知識的內化,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變色龍》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1)故事圍繞什么展開?(2)奧楚蔑洛夫在處理狗咬人事件時,其語言發生了哪些變化?在語言發生變化的同時,哪些行為與思想又沒有發生變化?(3)奧楚蔑洛夫實際上是怎樣一個人?對其人物形象,小說采用了哪些手法進行刻畫?(4)文章結尾部分,為什么大家都會發笑?在笑什么?圍繞以上問題,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鼓勵學生交流討論,并對交流結果進行匯報。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巡視,對偏離主題明顯的小組進行適當引導,幫助小組對每個問題都產生基本的認識。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提出獨特的看法,便于在后續教學中做到正確引導。通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如下:通過第一個問題,可以提示學生關注中心事件,將學生的目光聚焦在狗咬人這一件事情上;通過第二個問題可以使學生通過狗咬人事件找到作者的表現重點,即:奧楚蔑洛夫警官對整個事件的處理過程。這一問題可以將重點引向奧楚蔑洛夫的語言變化上,通過學生的交流與思考,能夠很容易地發現作者所塑造的這一人物形象具有“反復無常”的性格特點。緊接著,另一個小問題又將焦點引向奧楚蔑洛夫思想中的不變之處,即:奧楚蔑洛夫嫌貧愛富、欺下媚上的性格本質。實際上,學生探尋答案的過程,就是揭示主人公靈魂特點的過程,能夠幫助學生深刻認知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點,有助于學生正確把握文章主旨,從而加深對文章的記憶;第三個問題實際上是對第二個問題的拓展與延伸,這時的焦點從故事情節的變化轉向作者寫作手法的變化,重新回歸到理性角度,對文章進行深層次剖析。通過對表現手法的學習,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運用技巧,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第四個問題,意在考查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與把握,通過學生的深入思考,能夠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俄國當時的社會現實與沙皇統治之下的國家機器的腐朽與丑陋,即:通過奧楚蔑洛夫這一小小警官來呈現當時的社會現狀。
五、借助文本內容陶冶情操,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
教書育人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標,除了字詞句等知識的傳授外,我們還要借助文學中的真善美陶冶學生的情操,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人生和社會,體驗自然風光,在收獲文學知識的同時來豐富閱歷,增長見識,感悟人生,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實現人文教育的價值。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心挑選的,皆是佳篇美文,靜心品讀我們會從中收獲良多,獲益匪淺。為了讓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們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元素,引導學生深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在情感的交融中體會人生百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確定正確人生取向。例如,在學習《我愛這土地》這節課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文章中“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句話起到了點睛之筆的作用,將作者悲傷的情感以及濃濃地愛國主義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仔細品讀這句話可以深深感動讀者的內心,結合人生經歷和情感體驗最終和作者的情感思想達成統一,產生共鳴,那種意境是不能用語言形容的,內心的喜悅之情也是最真實的,這就是我們追求的閱讀境界和閱讀高度。總而言之,我們要通過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元素和教育點創設教學情境,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結合自身經驗獲得真實情感體驗,敞開自己的心扉和作者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對話,通過心靈交流來獲得道德教育和人生領悟,陶冶情操,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實現人文教育的作用和價值,在閱讀中獲益,在學習中成長。
六、合理布置課后語文作業,幫助學生鞏固語文知識
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就是課后作業,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及時鞏固和信息反饋過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發展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同時還能幫助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真實狀態,從而調整教學方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業目的和思路不明確是作業設計的大忌,所以,我們在設計作業的時候一定要明確思路,強化設計目標意識,同時給予學生指導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完成作業的質量和效率。首先,我們要突出作業的導向性,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收獲知識,找回自信,掌握技能本領,不僅要能完成作業,還要會完成作業,提高效率,這樣的作業才能帶給學生享受和喜悅,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例如,在學習《背影》這篇文章的時候,為了讓突出父親的背影,作者運用了人物描寫來塑造人物的方法,特別是父親買橘的背影,所以,為了讓學生理解人物描寫來突出行動的塑造人物方法,我們可以設計以讀促寫的課后作業,讓學生分小組來表演父親在車站買橘的情節,加入自己對文本人物的理解來突出這個細節,感受一個動作背后蘊含的情感,然后回憶生活中自己經歷的最難忘場景,模仿文本描寫的方式寫一段“回憶錄”,然后再將其改編成情景劇,這樣的作業形式可以將寫作和閱讀結合起來,采用表演的方式來解讀文本內容,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形式新穎,有助于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和興趣,達到流“練”忘返的效果。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大膽嘗試和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靈活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實現語文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建鋒. 探討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教學方法[J]. 基礎教育論壇,2019(28).
[2] 賴秀觀.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 教書育人,2016(25).
[3] 葛懷軍. 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 甘肅教育,2019(19).
[4] 崔新月.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活動探究單元教學的“變”與“不變”[J]. 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9(03).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