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碧珊
【摘要】小學階段,音樂教學的目的在于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音樂可以自娛自樂,抒發情感,更能夠在與人分享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趣味性,引發更多的交流與共鳴。在小學音樂的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很少,小組合作也比較浮于表面,學生從音樂合作上較難獲取成就感和樂趣。本文主要圍繞小學音樂課堂上的合作學習展開分析和探討,希望可以為改善小學音樂教學現狀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小學音樂;合作學習;教學探究
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不斷深入,許多小學音樂教師認識到音樂需要合作學習,開始重視合作學習。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很多問題,并不能真正發揮出價值和作用,對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助推效果有限。下面主要圍繞如何用好合作學習、如何為學生布置合作任務、如何組織合作學習并推進等問題進行探討。
一、合作學習的相關概述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某個共同的任務或目標,進行明確分工、取長補短、相互幫助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既能促使學生融入集體,促使學生平衡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又能促使學生在他人的幫助下實現共同的任務或目標。其次,合作學習還能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能力水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互助品質。但是,影響合作學習效果的因素也有很多:首先,學生是否適合參與合作學習。一些內向、膽小的學生可能不適合參與合作學習;其次,對學生進行分組是否合適。性格相互對立的學生在一個組中可能會影響合作進程,導致小組內矛盾激化;再次,學習進度是否一致。能力欠缺的學生和能力強的學生在一個組中,要么是能力欠缺的學生跟不上學習進度,要么是能力強的學生放慢學習進度,這樣對哪一類學生都不公平;最后是合作學習獎勵。教師通常選擇根據小組成績給予獎勵,或根據小組平均分數作為個人成績給予獎勵,或按照集體任務得分計算個人得分給予獎勵,這三種方法都無法做到對每一個學生都公平。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應用策略
(一)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分組
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不能讓學生自由分組或按照學生與同學的熟悉程度來隨便分組。教師在進行分組時,一方面要考慮學生在音樂學習上的進度,盡量不要將學習能力強和學習能力欠缺的學生分在一組中,這樣對兩類學生都不公平;另一方面要考慮學生的性格因素,避免讓性格沖突比較大的學生在同一組,減少組內沖突的可能性。雖然,很多教師習慣于讓學習能力強和學習能力欠缺的學生在一組,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帶著學習能力欠缺的學生學習,但這樣會給學習能力欠缺的學生造成心理壓力,導致學習能力欠缺的學生在學習上被拖著走,或會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放慢學習速度,將更多的時間花費在帶學習能力欠缺的學生學習一事上。比如,在樂曲練唱中,教師可為學生分配大的任務——小組完成樂曲練唱,分配小的階段任務:①跟原唱練唱;②跟伴奏練唱;③清唱。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在同一個小組中可以快速完成從①到③的任務,接受能力欠缺的學生在同一個組中可能只能完成①的任務。這樣,學習能力各異的學生不必勉強也不必等待,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做好對學生合作學習的引導
合作學習中,教師不能完全置身于學生小組之外,應當承擔起引導和監督的工作,輔助學生小組快速推進學習進度,提高小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在學生群體中進行巡視,觀察學生小組內的狀態,了解小組合作學習的進度,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及時地引導,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提高合作教學質量。以花城版小學音樂教材中一年級下冊《娃哈哈》一課為例,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歌曲演唱和舞蹈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在組間進行巡視,了解學生的學唱進度,對學生唱不準的地方、記不住的舞蹈動作或搭配不上的歌詞和舞蹈進行引導,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團隊協作能力和個人能力,提高合作學習的質量和效率。比如,有的小組,針對進不準第一句的情況,選擇讓小組內其他學生跟著進得最準的學生拍手打節拍,將節奏統一化。他們經過數次磨合后終于將第一句唱齊。又比如,有的小組學生由于沒有舞蹈基礎記不住動作,小組內討論后一致決定將她安排在動作記得最準的成員身后,這樣既不耽誤大家一起練習舞蹈,又能夠逐步提高這名成員的動作學習能力。
(三)增強學生的合作意愿和合作意識
部分學生對合作學習的意愿不強、合作意識有限,認為音樂學習不需要合作。這樣的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配合度較低,不時會釋放負能量,影響合作學習的質量和效率。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各種音樂活動不斷培養、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例如,學唱花城版小學音樂教材中五年級下冊《紅星歌》一課為例。教師可播放個人演唱版本和集體合唱版本,讓學生感受合唱和個人演繹的不同。集體合唱可以讓適合高音部的人去演繹高音部分,將高音部分演唱得震撼、穿透又圓融;讓適合低音部的人去演繹低音部分,將低音部分演唱得厚重又不壓抑。一個人想要達到這種兼顧高低音的程度是很難的。學生通過親身感受體會,知道個人演唱與集體合唱相比較會顯得頗為單薄,而集體合唱氣勢恢宏、層次豐富。當學生接受了集體合唱的多元性、豐富等特征時,學生之間的合作意愿、合作意識會得到大幅度提升。學生的主觀意愿能夠有效推動合作學習的發生和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四)建立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
合作學習對師生的影響比較大。教師要勇于放手,運用多形式、多渠道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合作探究。學生需要逐步習慣于脫離教師的一步步教導,在與小組同學的合作中強化音樂基礎知識;教師需要逐漸習慣學生群體的學習掌握進度是不同的,習慣當學生遇到問題時不直接給予指導,而是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和學生雙向適應、雙向配合、共同構建。想要完成這種新師生關系的構建,教師需要做好引導工作,主動為學生留出空間去進行小組合作,充分發揮學生的個人能力。
三、結束語
合作學習在小學音樂學習當中有著重要的價值,教師應當重視。教師需要從分組、合作引導、關系構建等方面入手提高合作學習的應用效果,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情操進行熏陶,對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進行提升。合作學習的相關探討對小學音樂的教學開展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李莎莎.試論小組合作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8):81.
[2]尚芳.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合作學習方法初探[J].甘肅教育,2020(8):98.
[3]鄭舒悅.小學音樂課堂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初探[J].新課程(中),2017(2):56.
責任編輯? 胡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