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我們正常的教學節奏,安徽省“停課不停學”組織師生線上學習.筆者有幸聆聽了蕪湖市第一中學齊敏老師人教A版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第一節的內容《正弦定理》,本節課以學生發展為本,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設置恰當的教學情境找準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孕育點.教學過程中的舊知喚新知,定理推導,定理分析,及作業中不僅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的程度,還注重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教學過程如行云流水,學生隔空也能感受到春雨無聲,滋潤心田.
關鍵詞:線上教學;正弦定理;最近發展區;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8-0333(2021)24-0002-02
收稿日期:2021-05-25
作者簡介:陳輝(1983-),女,山東省德州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數學教學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最近發展區理論是由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的.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的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也就是經常說的“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可以激勵學生想去“跳一跳”,找準數學核心素養的孕育點.用轉化的方法實現舊知與新知的對接讓學生能“跳一跳”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生長.搭建推理平臺讓學生通過努力思考能夠摘到“桃子”,讓學生在“四基”的沃土之中數學的核心素養得到提升.下面筆者就來談談齊老師在《正弦定理》一節中怎樣通過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宏觀設計,層層落實,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連續性及可持續性發展.
二、教學過程及個人反思
1.幾個實際測量問題聯系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想“跳一跳”
(1)在我國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明月高懸,我們仰望夜空,會有無限遐想,不禁會問,遙不可及的月亮離地球究竟有多遠呢?
(2)詩人李白流傳千古的絕句《望天門山》,其中的天門山就是安徽蕪湖的景區,詩句中“天門中斷楚江開”指的是東梁山和西梁山被長江隔開宛如天門.你能測量出隔江相望的東梁山和西梁山的距離嗎?
(3)蕪湖方特主題樂園最大的木質過山車.你能測量出它的高度嗎?
三個實例既說出了本章解三角形的應用—測量不可及物體間的距離,高度等.又讓學生意識到實踐的需要推動了數學理論的發展,給學生搭建了通往新知的橋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齊老師的三個實例于無形中培養了學生數學建模的核心素養,激發學生對現實世界中蘊含的數學模式做出判斷進而思考解決之.可謂從引例起就開始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數學教學中合適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設計合適的教學情境,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需要我們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學素養,善于發現數學在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發展,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復習舊知,推導新知讓學生能“跳一跳”
要解決上述實例中的測量問題就需要解三角形,齊老師直接給出了解三角形的定義(略).接著回顧了初中所學解三角形知識.
回顧一 任意三角形的邊角關系
4.正弦定理的分析及應用讓學生回味“跳一跳”
齊老師在分析正弦定理時把其分解成asinA=bsinBbsinB=csinCcsinC=asinA引導學生用解方程的思想看待每個等式顯然可以知三求一,有效調動了學生已有的數學思想對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提出了方法指導.也揭示了正弦定理的本質應用:解三角形.在數學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感悟數學基本思想也就為核心素養的再提升提供了肥沃的養分.
5.探究性作業讓學生想“摘更高的桃子”
齊老師在作業布置中沒有沿用傳統方式:留一些和本節內容相關的題目,達到鞏固本節知識的目的就行了.而是把在課堂中已經啟發但尚未嚴格證明的問題讓學生課下再思考.一是在鈍角三角形中證明正弦定理,二是思考課本第8頁“解三角形的進一步討論”.學生在嘗到了“桃子的甘甜”之后對摘新的“桃子”內心充滿了渴望并且也具備了摘“更高桃子”的數學核心素養.這樣的探究性作業不僅可以讓學生養成思考研究數學的習慣,還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問題是數學的源泉,思考是數學的活力,探究性作業就是兩者的有機結合.
雖然線上教學有師生不能互動的遺憾,但是齊老師層層啟發,巧妙轉化,嚴格推理,喚出新知的教學設計.讓我們感覺師生就是在面對面談話交流.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就能使課堂充滿活力,讓我們的學生始終不僅“跳一跳”的熱情,而且形成了“摘桃子”的能力于無形中培養了數學的核心素養.愿每一位教師能潛心鉆研,提升自身素養,讓我們的數學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核心素養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10):5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