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子
摘要:互聯網金融在中國仍處于初始狀態。金融業未來的狀態應該是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在競爭中共存,在共存狀態中競爭。余額寶是互聯網金融的典型代表,極大地推動了市場利率的進程,促進了金融領域的創新和發展,在未來的發展中應該采取大數據聚焦客戶潛在需求、引導客戶理性選擇、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等策略。
關鍵詞:余額寶;互聯網金融;消費者行為;金融創新
1.互聯網金融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經歷了快速的發展,預計將在經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互聯網金融是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而產生的,模式多種多樣且發展迅猛,給中國的傳統銀行和金融機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除了涉及到驚人的用戶數量和資金,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服務種類多樣:從互聯網支付、P2P借貸和互聯網基金銷售,到眾籌、互聯網保險、網銀和電子貨幣。毫無疑問,中國正站在互聯網金融的全球前沿[1]。
2.余額寶的發展狀況
2.1 余額寶的簡介
余額寶是互聯網金融的典型代表,建立初期為投資者提供了比銀行傳統存款賬戶更高的利息回報的同時還允許用戶隨時免費取款。余額寶的推出直接導致余額寶管理公司天弘基金的基金基礎擴大到5000億元以上,在12個月的時間里從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變成了中國最大的基金公司[2]。余額寶作為打破傳統金融機構壟斷的網絡金融手段,極大地推動了市場利率的進程,促進了金融領域的創新和發展。
2.2 余額寶的發展策略
余額寶的互聯網界面和客戶參與是界面創新的一種形式。客戶參與體現為客戶提供個人信息、交易數據的基本信息以及選擇偏好和客戶的消費習慣,以便為客戶推薦合適的產品。為了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阿里集團從2011年開始頻繁調整組織結構。阿里集團將阿里金融和支付寶兩家不同的公司合并為一家公司,并將新公司拆分為多個子公司。阿里集團不斷適應外部經濟環境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使組織在協同創新的過程中更加靈活。余額寶的快速發展還要得益于阿里集團的技術沉淀和創新,如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等。阿里集團通過大數據掌握了申購和贖回信息,將消費者規模的預測誤差控制在5%以內,成功通過“211”大規模集中贖回測試[3]。
3.我國消費者使用余額寶理財產品的關鍵因素
3.1性能預期
性能預期是用戶對類似余額寶理財產品使用意愿的最強預測因子。這意味著消費者更傾向于使用性能更好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如更有用、效益更高等)。余額寶試圖讓用戶感知使用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優勢,如低成本、高收益、低門檻,這些都是它吸引和留住更多用戶的有效方法。
3.2社會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是余額寶類理財產品使用意愿的第三個關鍵因素。互聯網金融公司通過采取措施,鼓勵客戶向朋友和家人推薦金融產品。例如,對于邀請或推薦朋友使用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客戶,可以提供獎勵或積分。
3.3安全性
安全性使用戶對余額寶等理財產品的使用意愿大大增加。快速的發展也使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在多個領域暴露出了風險,部分原因是監管力度不夠,部分原因是投資者缺乏風險意識。消費者信任互聯網金融公司,才更有可能使用這些公司推出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余額寶良好的聲譽和信用提高了消費者對他們的信任,吸引了更多的客戶。余額寶為增加信任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多方面加強宣傳,加強對用戶的隱私保護,提高網絡、系統或APP的安全性,盡可能兌現利率的承諾等。
3.4便利性
便利性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互聯網金融、1元銀行服務等是余額寶服務新概念。在中國,18 歲以上的居民就可以獲得一元銀行服務,而幾乎所有銀行都要求5萬元作為起點。此外,余額寶為用戶提供了詳細的操作指導,有24小時智能客服和人工客服可以提供及時的服務來解決用戶遇到的問題。
4.余額寶未來發展的戰略方向
4.1 利用大數據關注客戶的潛在需求
大數據引發的信息風暴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想帶來了積極的變化。支付寶龐大的數據資源揭示了4000多萬客戶特征,如年齡、居家等[4]。關注客戶需求是余額寶誕生的原因。支付寶可以進一步使用大量的數據資源,數據傳輸快,動態數據系統和各種各樣的數據類型,掌握客戶信息和偏好,預測交易時間和交易大小,準確地把握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創新新產品從客戶的角度來看,優化流程,提高服務和客戶的滿意。
4.2引導客戶做出理性的選擇
互聯網的便捷性、互動性和多變量性使得它的用戶不再是“經濟人”,而是非理性的、盲目的、合適的。其原因有二:一是方便客戶使用,客戶可能會跟隨購買、銷售的趨勢,在不充分考慮的情況下進行非理性的投資和消費,存在潛在的風險。第二,很多金融機構希望與余額寶合作,阿里集團需要引導客戶做出理性選擇。根據客戶的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信息,評估客戶抵御風險的能力,引導客戶做出理性的選擇,向合適的客戶銷售合適的產品或服務。
5.結論
余額寶作為中國互聯網貨幣基金的領頭羊吸引了大量的長期客戶,目前其利率已經市場化、自由化。因此,謹慎有效地規避風險是阿里巴巴公司的主要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Li L, Huang D. A Loan risk assessment model with consumption features for online finance[J].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2021,1848(1):012068 (8pp).
[2]呂雪.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6, 000(020):66-67.
[3]李太河.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7(1).
[4]郭仕樣.淺析互聯網金融產品余額寶[J].時代經貿, 2014,000(001):1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