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歡
【摘要】本文將德育過程論作為理論基礎,遵循學生的德育發展規律,重點探討 ESP“課程思政”的策略與實踐路徑。
【關鍵詞】德育過程論;高職ESP;課程思政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 年,《中共中央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把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2019年3月,在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外語教育改革與發展高端論壇上,與會者指出,外語教育需要培養擁有豐富跨文化知識、具備高度政治覺悟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國際化專業人才。由此,將外語教學與課程思政的融合推向了高潮。
一、核心概念闡釋
1. ESP“課程思政”。ESP,全稱為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專門用途英語,如汽車專業英語、營銷英語等,是近年來外語教育界研究的熱點之一。ESP“課程思政”是指在專門用途英語課程中,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專業知識、經驗或技能的傳授和教學過程中。
2. 德育過程論。德育過程理論是德育理論中的基礎性理論,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傳遞社會的政治、思想、道德,使其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思想品德的社會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思想、政治、道德的社會傳遞和社會繼承過程。德育過程論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
二、ESP“課程思政”策略探討
道德內化(Moral Internalization)是指道德社會化的主體——人通過一定方式的社會學習,接受社會的道德教化,將社會道德標準、價值觀、道德規范和行為方式等轉化為其自身穩定的道德人格特質和道德行為反應模式的過程。同時,道德內化又是道德知識逐步轉化為個人內心的道德信念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德育內化可以從兩個方面實現,分別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教與學的管理過程。
1.教與學的互動過程。(1)定義。教與學的互動過程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要求、熏陶與感染之下,自覺地將社會的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品質。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涉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兩類人群,并以教育者為主導開展“課程思政”,主要依靠意識培養和能力鍛煉兩個方面進行。
(2)ESP“課程思政”策略。《汽車專業英語》課程是我校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以實踐教學為主,旨在向學生傳授汽車專業所必需的英語知識,培養學生具備將汽車專業英語應用于實際工作崗位的能力。意識決定行為,在《汽車專業英語》“課程思政”過程中,既不能偏離《汽車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又要在無形中將道德觀教育、價值觀教育、事業觀教育等道德情操滲透到汽車專業英語知識的講授中,對學生進行意識培養和能力鍛煉的雙重教育。
① 重新審視教材,深挖思政元素。《汽車專業英語》各單元教學內容雖然不同,但都應該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為立足點展開“課程思政”,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小我融入大我,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合為一,啟發學生樹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素養。
我校所在地——長春作為國際汽車城,為《汽車專業英語》的教學提供了非常厚重的環境基礎,汽車產業的傳承與自信成為《汽車專業英語》不可或缺的思政元素。教學中需挖掘能夠體現區域特色的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汽車產業的歷史沿革、發展前景,培養學生增加職業認同,樹立自信、自強的人格和信念。
我校以培養德能并進的高技能人才為己任,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是思政元素的重中之重。在教學與實踐中,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并自覺實踐汽車行業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規范,培養良好的職業品格,增強職業責任感。
② 更新教學方法,增加師生互動。針對不同的汽車專業英語知識,要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就要有的放矢,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達到“課程思政”目的,使德育內化于心。
第一,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且形象生動、具體的場景,以便引起學生的體驗,由此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描述、生活片段重現、實物演示等手段為學生創設情境,使學生的主觀感受得以強化,加深內心感受,激發對知識的渴求,從而主動進行探索。
第二,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以案例作為教學媒介,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法。教育者根據教學目的,以案例為基本教學素材,將學生引入一個特定的真實情境中,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積極參與、平等對話和研討,重點培養學生的臨床邏輯思維、推理判斷能力,以達到高層次認知學習目標。案例的本質是提出一種沒有既定答案的兩難情境,教師扮演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通過思想的碰撞,蕩滌學生的心靈,達到課程思政的目的。案例的選取應該與近期時事相結合, 既有新鮮感,又能保證討論度。如將中美貿易摩擦的話題引入《汽車專業英語》第一單元購車選擇教學模塊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專題研討法。專題研討式教學是基于專題設計的研究與討論式教學方法。這一教學方法以教材內容為依托、以專題設計為基礎,以學習討論小組為單位,圍繞專題主題展開討論探究式學習。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挖掘學生發現問題和探討問題的能力, 是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為一體的創新教學模式。專題研討法是指針對某一話題,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團隊協作,學生發揮主體作用,通過研究和討論,進行知識構建、撰寫報告、完成演示與分享的過程。這一方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完成對教學內容的認知,學生在知識構建和知識分享的過程中,可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2.教與學的管理過程。(1)定義。教與學的管理過程是指教育者運用各種手段,創造各種環境,對影響德育的諸多因素進行調控,使之達到最優化。這一過程中,主要涉及教育管理者與教育者兩類人群。
(2)ESP“課程思政”策略。①? 制度引導。制度先天具備導向、約束、整合、激勵等功能,對于高校管理者來說,要將“課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學管理制度中,形成有針對性的理論學習和政策學習制度,健全聽課制度、督導制度等,讓教師認識到課程思政的價值和重要性,引導教師進行主動學習,開展課程改革,提升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為深入開展ESP“課程思政”,學校與開課部門應該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大綱、教案等教育教學文件中融入“課程思政”模塊,全方位進行愛國、愛崗等思想政治教育。關注行業、企業及社會對新時代汽車專業人才的需求,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時,體現職業素養與職業道德方面的內容。在教學內容安排上,加大人文素養內容的占比,突出思政、素質目標的完成情況與實施策略,增加對課程中的思想道德、職業道德等思政教育的考核,全過程關注學生思想道德的提升與改善,及時總結反思。
② 環境創建。外部環境對受教育者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配合“課程思政”,深入進行具有汽車專業英語知識特點的育人環境的創建和改造,展開符合汽車行業職業素養提升的學生活動,有機結合,使受教育者浸入式接受德育教育。
課上課下相銜接,線上線下相結合,充分利用信息化資源,發揮媒體的宣傳引導作用,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利用專題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手段,向學生推送國際、國內政治局勢,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關注汽車產業貿易與生產的行業動態,加強職業教育,提升職業素養,向學生灌輸汽車行業典型人物的成長、成才案例,以“大國工匠”精神鼓舞學生奮發向上,提升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認識和改造,從而增強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培養具備良好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的新時代勞動者。
參考文獻:
[1]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2]易法建.論道德內化[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 (2):5.
[3]王青梅,趙革.國內外案例教學法研究綜述[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3):7-11.
[4]毛婧.護理專業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熊曉燕,刁靜洋.專題研究式教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新思路[J]高教論壇,2011(10):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