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婷 徐樂
摘? 要:現階段,各大高等院校的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二者在本質上有較高的一致性,因此,根據二者的相同因素對二者進行有機結合和同向構建,是新時代高等教育及高等院校的實踐趨勢和目標。在立德樹人視域下,高等院校的黨建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并進,革新與創造的目標,需要綜合運用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加強頂層制度設計,加快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體化建設。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校黨建;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
中圖分類號:D26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2-0029-03
高校的基層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最核心之處在于找出二者的共性,并根據二者的共性進行有機結合,趨利避害,汲取營養,立足新時代的特點進行理論革新,探索育人的新模式和方向。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越來越成為新時代的主導,好的教育才能引領國家和民族向更高的階層進步[1]。隨著新時代的改革步伐逐漸向前邁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更加重要,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凸顯。
一、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在聯系
首先,高校黨建工作是國家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基礎組織。高校黨建工作隸屬于中國共產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高等院校制度建設、教育服務工作、組織管理協調工作等。高校黨建的目的在于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黨在其發展過程中的領導地位核心。高校黨建工作一般解決學校中的實際問題,是學校進行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大保障,其側重點在于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建設及教育,以不斷提升中國共產黨后備力量的整體素質,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從初等教育階段到高等教育階段貫徹學生學習生涯始終,其作用和意義重大。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僅僅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主體性的教育實踐活動,通過老師講臺面授、作業考試中的啟發和引導及課后實踐等教育手段,對受教育的個體產生積極影響,應用行之有效且符合邏輯的方法來塑造受教育個體的完善德行。可見,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于提升高校教育的發展速度,也是高校開展整合教育工作的主要存在方式和存在載體[2]。總而言之,高等院校的黨建工作與思政教育工作最本質的差異體現在其教學形式和面臨的主體以及解決問題的種類上,但是其共性在于二者均包含了高校教育的所有要素,即為學校、教師、學生等相互作用的系統要素,二者具備同一性。同時,二者之間也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基層黨建工作的保障與支撐,基層黨建工作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配合與服務。此外,二者都是以人為中心開展的實踐活動,且均屬高校思想教育與政治教育的工作范疇,均有明確的指導思想、教學重點和方向。與此同時,高等院校的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備相同的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工作目標,雖然不完全相同,但在其過程中具備一定的互通性。因此,也具有協同創新發展的現實與可能。
(一)目標引領蘊含共同的價值要求
高校黨建最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學生的黨建工作任務,因而,高等院校黨建工作的受眾是大學生,教育的根本在于以人為本。高等院校的黨建工作主要是為了培養合格的黨員,發掘優秀的后備力量,促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相比較于黨建工作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顯性的教育手段之外,還有隱性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無論哪種方式方法,其目的均在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并根據倫理道德的相關內容,塑造高尚的人格,以達到求真、向善、尚美的崇高境界。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和黨務工作者應深入基層,努力將新時代的大學生培養成為國之棟梁,使得新興的群體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綜上可知,高校的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目標的設定上以及追求目標的形式上大致相同,其目的均在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乎社會期待的青年個體。
(二)工作內容具有一致性和交互性
對于高校的黨建工作而言,其首要任務在于黨組織信念方面的思想建設。因此,必須強調對黨員隊伍的思想教育,所有黨員在入黨之前都需要寫入黨申請書,宣誓和接受入黨前的教育,這些工作都是為了確保黨員做好本職工作,樹立為國家事業做貢獻的信念,并端正入黨動機。同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是端正學生的思想,提升學生的格局和認知,這與黨建工作的核心不謀而合,且在教學內容上也存在著交叉。另一方面,教育目標的實現取決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感情之間的交流和維系。因此,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也應注重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而并非刻板的說教。由此可見,高等院校中黨建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作內容上都有著許多共性,且相互交織,有所交叉,二者協同發展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3]。
(三)方法選擇注重人本化教育實施
教育理念中,人是最重要的核心,在育人的過程當中,那些非理性的因素往往能夠滋潤人的內心,起到積極向上的作用。因此,在高校的基層黨建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協同發展過程中,一定要重視人的作用,從受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更好地將理論知識授予被教育者。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在教育過程當中發揮積極情感的作用,在教學方法上應選擇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方法,真正意義上做到以人為本,以人為核心。
(四)高校黨建的重要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結果直接影響到我國未來社會各行各業的發展,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是未來國際競爭的重要指標,將影響未來國際社會的發展變化。為此,高校黨建工作應加強對黨員的意識形態教育。近年來,西方反華勢力在國際社會大力炒作“中國威脅論”,他們秉持“冷戰”思維模式,或明或暗地在意識形態領域對中國進行滲透。部分思想政治素質不高的學生或多或少地受到消極影響,這些典型的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已然成為現代年輕人思想進步的一大阻礙和威脅,這是非常危險的問題。在此背景下,高校的黨建工作尤為重要,對此我們應該保持高度警覺,進一步加強高校黨建工作,糾正錯誤的思想意識。
二、現實意蘊: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高校的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協同發展應側重于理論和實踐的相互結合、德與行的并行發展,人格的培育和理想的確立必須立足于現實生活,個人的成長與發展也需立足于服務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且最終又面向人的教學活動,旨在立德樹人,因此應注重提升學生的品德和素養。
我國古代對于德行的描述有很多,例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厚德載物”等等,這些概念是我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需求,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并突出表現了德行的重要作用。我國古代的教育更多強調德行上的改善,正如弟子規中所述:“有余力,則學文”,文化知識的培養在德行培養之后,這樣的教學模式非常符合教育的規則,之所以對道德進行約束,其原因在于這是對做人最基本的教育,倘若人無法做好,往往會對社會和國家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比如社會中的高科技犯罪行為頻發,雖然這些罪犯的知識水平都相對較高,但思想和品格的缺失致使其走入犯罪的深淵。因此,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教育理念一定要融入教育中,并付諸實踐。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提及的道德風尚在現階段新時代的教育中依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立德樹人理念也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因此,只有對人的教育有所提升,人們才有可能更好地創造世界和改造世界[4]。
三、創新路徑:加快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體化建設
(一)加強協同互動,塑造德性與幸福契合的發展理念
隨著經濟發展的繁榮昌盛和科技水平的跨越式發展,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追求更加強烈,對于物質和精神的需求也有大幅提升。我國社會處于新的轉型期,在保障物質基礎的同時,必須重視人的精神價值提升。因此,立德樹人是新時代的教育發展的終極目標,相關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重視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準確把握教育大環境的變化,積極落實國家教育政策,促進教育的深化改革和發展。
(二)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規律,促進人的主體性發展
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高校基層黨建必須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堅定理想信念,牢固黨員思想防線,樹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和道德人格,使國家、社會以及公民個人將道德要求真正入腦入心。此外,要重視對所有受教育個體主觀世界的塑造,使所有受教育者將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力求知行合一。要促進人的主體性發展,首先,高校要重視黨建與思想政治的一體化建設,積極引導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并正視自己的不足;其次,高校教育者要深入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引導受教育個體在生活中不斷感悟,尊重他們內心的合理訴求,并通過榜樣的力量引領他們的道德方向;最后,要讓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發展中提升主體性,增進主體間的交流。
(三)組建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發展的專業化工作隊伍
現實中也存在著基層黨支部評優與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不完全一致的情況,導致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無法得到最大化發揮。為此,高校應加強隊伍建設和管理,組建一支由相關部門負責人領導、思政課教師為主、二級學院輔導員參與的專業化師資隊伍,為高校創新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因此,要提升高校二級學院黨支部的建設水平,要注重對黨支部書記的綜合考評,選舉有領導才能、黨性修養高的人員擔任; 在二級學院學生黨員的發展工作中,要嚴把質量關,將思政課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納入考評體系中,注重多方評價的一致性和科學性[5]。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將立德樹人的思想核心與以人為本的黨建工作相結合,是發展教育、探索新道路的主要路徑,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總體趨勢,高校應把握大勢,順勢而為,探索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協同發展的路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培育更多德才兼備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湯濤. 略論供給側改革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創新[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02):81-84.
[2] 王源平. 論主體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0):7-9.
[3] 王海建. 協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必然路徑[J]. 探索,2013(01):139-143.
[4] 巫春庚,雷志成. 自媒體時代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協同創新機制[J]. 教育與職業,2015(32):41-43.
[5] 劉計敏,陳冬寒,李金應,等.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與反思[J]. 中國特殊教育,2017(11):86-96.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