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邵艷
【內容摘要】文言文彰顯著我國古代人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其向后人展示了優秀的民族傳統美德。在初中語文教育中,部分教師由于不能全面且深入地認識到文言文的教學價值,在具體的教學中通常采用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方式展開學習,但是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初中生不能有效理解文本中包含的重要意義以及其中呈現的傳統美德。因此,教師要豐富文言文教學方法,深入挖掘其中道德元素,使其對初中生的價值觀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 文言文? 德育教育? 策略
新課程改革明確指出要在初中語文教育中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教師既要教授學生學習一定的語文知識,在具體的教學中,還要注重對其愛國情懷的培養。因此,要用合適的教學引導方式培養其審美,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初中教學階段尤為重要,教師要積極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文言文中蘊含了大量的德育素材,其本身是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針對初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教學的德育內容滲透展開探究。
一、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初中階段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講十分重要,在這個時期的學生,其心理和生理正處于劇變期,情緒波動較大①。因此,在這個階段對其開展德育教育十分重要。語文作為一門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礎學科,其為德育教育的有效進行提供可能。因此,在初中階段的教學中,充分利用文言文進行德育理念滲透非常有必要。作為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大量文言文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初中語文教師要對其進行充分挖掘,并且可將其中的有價值的極具代表性的內容呈現在語文課堂上。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包括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要潛移默化地對初中學生進行熏陶和感染。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包含濃縮了優秀的傳統美德的內容,沉淀了真摯的人間情感,蘊含仁人志士的高尚道德情操。對于初中學生來講是很好的德育教材。語文教師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擬定相應的德育目標,并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將其有計劃地滲透,從而使初中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得到一定的德育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初中文言文教學德育現狀
1.教學模式過于傳統
隨著新課程改革在我國的不斷推進,教學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教師主動更新了自己的教學觀念,并創新教學方式方法,讓自己的教學模式與時俱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②。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師不能及時更新教學理念,繼續用較為落后的傳統教學模式開展教學。而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課堂主要以教師為主,其根據自己的教學計劃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知識灌輸,注重文化課內容的強硬填充,在這個過程中嚴重忽視了對學生展開思想教育。這種教學模式沒有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導致部分學生對語文課堂產生厭煩心理。而在新課程改革深入實施后,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逐漸成為教學的重點內容。因此,在這種教育背景下,教師要能主動審視教學方法,積極創新教學手段,使其與當代整體教育主張相適應,將德育教學內容滲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尤其是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要能夠結合相應知識點,充分將德育內容滲透在文言文課堂中,讓學生能在接收一定的文化課內容的同時受到德育熏陶,促進其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
2.對德育教育不夠重視
應試教育在我國影響深遠,在初中教學中,部分教師不能深刻領悟新課標的內容,依舊使用傳統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大多以教師單方面知識輸出為主,學生在較為被動情況下接受相關知識③。而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德育教育的深度展開,一味地對知識內容進行講解大大降低了學生的聽課效率,其學習興趣度嚴重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優良的道德思想的滲透,初中學生正處在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時期,存在較強的叛逆心理,而忽視德育教育,不利于其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對于初中語文教師來講,將德育教育進行合理滲透,能有效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教師要充分明確德育教育對初中生的重要性。
3.教學內容停留在表面
在整個初中教育發展過程中,大部分學校有意識地開展德育教育,但是部分學校和教師依然不能徹底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雖然開展一定的德育教育,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并不能使其對初中學生產生實質性的積極影響④。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將重點放在理論教學上,這種教學讓整個德育教育停留在表面。有效的德育教育能幫助初中學生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在此基礎上促使其綜合素養的有效提升。因此,只是讓德育教育停留在表面,就使其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本意義。
三、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的策略
1.朗讀課文,體會文本內涵
朗讀是較為重要的傳統語文學習方法,其本身更是一種藝術形式。朗讀是用較為形象化的口語來表達文章的思想情感⑤。朗讀者讀到動情處,可以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而學習文言文,更是離不開朗讀。文章作者的情感只能在反復的朗讀中對其進行真切的體會。但是,朗讀者本人要做到足夠用心,要達到與作者產生一定共鳴的狀態。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打造合適的氛圍,使其能在相關情境中身心放松,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其中的情感。教師要在課堂中更多地鼓勵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言文,并能夠從朗讀中體會文章內涵,做到真正理解文本含義。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中《岳陽樓記》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之初播放相關圖片,并結合圖片展開與之相關的介紹。對文章作者范仲淹進行詳細介紹,對其創作的時代背景和本人的生平經歷等進行介紹,讓學生能了解作者在寫《岳陽樓記》時候的心境,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本篇課文的核心思想。范仲淹本人是北宋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家境貧寒,且幼年喪父,發奮苦讀后中進士,并且推統治者進行直言強諫,因此不能得以重用。后來朝任參知政事,又因力主改革遭到保守派的反對……介紹了作者范仲淹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化身范仲淹,可以讓其利用提前準備的道具服裝等展開朗讀表演,使其沉浸在相應的情境中,從而讓學生感受作者仕途不如意,仍然能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詩句,從而被作者曠達的胸襟所感染,達到一定的德育教育目的。可以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播放悲壯的音樂,增加朗讀的感染力。朗讀式教學能充分提高課堂參與度,既能讓學生充分融入對本課內容的學習中,又能提高其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為以后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
2.多元教學,提高學習興趣
教師要加強對德育教育的重視度,合理設計文言文教學方案。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包含大量描寫祖國的秀麗風光的內容,為更好地讓學生對祖國的秀美河山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展示相關影像、圖片、音樂等⑥。通過對視覺和聽覺的刺激,讓初中學生對我國的風光美景有更為直觀的感受,從而感受其秀美。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中《湖心亭看雪》一課時,先介紹本首詩的作者張岱,對其成長背景以及本首詩的創作背景進行詳細介紹,從而讓初中生能更好地體會作者在創作時的思想情感。張岱在明亡后隱居,其作品多為對個人精力的回憶,作品中包含大量的生活瑣事,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平述,其中表現出作者對鄉土和故園的深切懷念,同時也流露出一定的感傷情緒。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本文所描寫的意境,如一人載小舟網湖心亭,穿著毛皮衣服,湖上一篇冰花彌漫,天宇云、山巒、湖水等呈現出上下一片白的景象,湖面上只露出一道長堤的痕跡和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對于相關景象用圖片或視頻的方式加以展現,能讓學生對文中所描寫的意境有更為直觀的了解。通過多元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文章蘊含的“故國之思”,從而得到一定的德育教育。這種教學方法能充分調動初中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3.意境滲透,深度挖掘文意
文言文不同白話文,對于中學生來講,不容易對其高效的理解,需要在閱讀過程中借助一定工具才能展開深入的理解⑦。教師要注意結合初中學生的學習心理,設計合適的教學引導方案,通過有效的引導使其能高效理解文章含義。在引導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意境的滲透,能結合文章的相應內容營造與之相對應的意境,從而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文言文的狀態,更好的理解文中的德育內容,受到德育教育。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中《醉翁亭記》一課時,本篇文章主要寫山中的景色和出游之樂等。在具體的課堂引導中,教師要吃透文章,并能在引導過程中用自身的情緒感染學生。可以利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對每段的核心內容進行更好的理解。如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教師可以提問,如“本段作者主要從哪些方面來刻畫‘眾人游宴之樂?”“在這一段落中,作者表現出了怎樣的快樂?”在本篇文章中,作者除了表達人們的富足、和平生活之樂以外,還流露出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人民安詳富足,孩子和老人其樂融融,跟作者本人的勵精圖治息息相關。為讓學生對每個段落的內容進行充分的理解,教師可以結合段意利用多媒體打造相應的意境,從而促進初中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意。
總而言之,對于初中生來講,對其開展德育教育十分有必要,對其后期的學習有重要的影響。在整個初中教育發展階段,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能有效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和審美能力,為其進行高效的學習并提升綜合素養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語文教師要對此給予充分的重視,合理安排和設計文言文教學課件,從而更加高效的促進學生開展語文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德育教育內容熏陶,樹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注釋】
① 田麗娟. 初中語文教學中利用文言文開展德育教育的策略探究[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1):237.
② 方生. 淺談初中文言文教學[J]. 黑龍江教育(中學版),2020(17):36.
③ 徐倩. 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審美趣味——論中學語文教學面向中國傳統文化取材的三個標準[J].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9,28(06):130-131.
④ 吳瑩. 文言文教學與傳統美德教育[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06):94.
⑤ 王達春. 在文言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 文學教育(下),2019(04):86.
⑥ 許瑛.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 教育教學論壇,2019(31):274-275.
⑦ 戴偉、周文德. 開放式古代漢語教學改革探索[J]. 重慶師專學報,2020(01):30-33.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