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錦春
【內容摘要】生物課程作為高中階段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綜合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學好生物課程也是確保學生順利進入下一學習階段的必要條件。為了確保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教師要探究科學的教學方法,融入講理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科學事實形成的過程,引導學生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強化對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培育?;诖耍疚木驮谡撌龈咧猩锝虒W原則的基礎上,從說明原理、倡導推理、講清哲理三個層面論述了高中生物課堂上講理教學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高中生物? 講理教學? 方法創新? 策略
良好的教學方法能確保教學活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在高中生物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加快教學的創新步伐,帶領學生更好地明確生物課程學習的本質和內涵,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把握生物課程學習的規律,采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完成更深入的學習,推動高中生物教學持續健康發展。
一、高中生物“講理”教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遵循提示指導原則
在高中生物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這一年齡段學生的特點以及教學的目標完成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活動,具體來說,教師要認真遵循提示指導的原則,要充分扮演好指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能夠根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找準學習的切入口,更高效地完成現階段的學習任務,構建更完整的知識體系。在具體的提示教學中,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區別對待,靈活開展,要教會學生主動感受生物課程學習的本質內涵,循序漸進地完成教學引導,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表揚,糾正學生的錯誤認知,幫助學生在鞏固以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取得更大的學習突破,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推動教學活動朝著更積極的方向發展①。
2.遵循動手實驗的原則
在傳統的高中生物教學活動中,大多數教師為了倉促完成教學任務,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單方面傳輸,嚴重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為了更好地滿足新課標改革的要求,教師則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刻的反思,找到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改正,要辯證地看待實驗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扮演的角色及占據的重要地位,引導學生正確結合實驗學習的特點加深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幫助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樹立學以致用的意識,更準確地了解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的規律,掌握知識遷移轉化的技巧。在這一教學原則的支撐下,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能夠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去領悟、觀察、體會、分析、歸納、總結,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成就感,強化知識獲取的能力,為后續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埋下伏筆。
3.遵循探究引導的原則
高中階段的學生面臨多門課程的學習,學習任務相對比較重,這也就決定了學習方法的傳授和掌握是學生學好各門課程的必要前提。教師在現階段的教學活動中要遵循探究引導的原則,確保學生能在主觀能動性學習優勢的支撐下獲得更均衡的發展。通過為學生留出足夠的自主探究時間和空間,就能幫助學生在其中找到自身學習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糾正學生錯誤的認知,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條件下提高生物課程學習的效率,并靈活運用這種學習方法完成其他課程的學習,增強學生學好生物課程的信心,確保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的支撐下在生物學習課堂上游刃有余,取得更優異的學習成績,順利完成對學生生物思維、動手能力、學習方法及技能綜合培養的教學目標。
二、高中生物“講理”教學的實施策略
1.說明生物課程中的原理
原理一般來說是指某一領域及學科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理論,是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約定俗成的定理。在高中生物中,包括了細胞學、生物學、遺傳學、生態學及免疫學原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詳細地為學生講清楚原理,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的本質,找到生物學科與社會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進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后續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做好鋪墊②。
比如,在學習到高中《生物細胞的分子組成》這一單元的內容時,由于其中涉及細胞學和生物學相關的原理,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把握正確的方向,抓住關鍵的教學原理,完成深入淺出的解釋和闡述。在課堂上,教師首先要留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自主完成教材內容的解讀,大致了解這一章節中涉及的新知識,做好充分的學習心理準備和課前學習規劃。接下來,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圍繞“生物圈中的動植物”這一話題展開交流討論,引導學生思考動植物有哪些異同點,從而把握時機完成生物學原理的滲透,幫助學生了解到動植物是組成生物圈的重要部分,其二者的區別在于植物借助光合作用完成生命活動,而動物則借助呼吸作用完成生命活動。在這樣的導入環節中,學生就能夠快速了解生物課程是一門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科,有效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接下來,教師要聯系生物學理論的定理為學生講解細胞的定義,引導學生準確掌握細胞壁、細胞核和細胞質之間的區別。與此同時,在完成理論的陳述之后,教師還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簡單的復述,在這其中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找到教學活動中的知識漏洞,有側重地查缺補漏。當講清楚生物課程的原理之后,學生就能更準確地認識到在環境因素中,水分、溫度以及氣體的濃度都會影響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其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會直接影響到呼吸環節酶的活性,讓知識點能夠更好地串聯起來,在不同原理的結合下拓展學生的生物知識視野,幫助學生增加知識量,在學生的心里埋下生物課程學習的種子,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2.講清生物課程中的推理
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自己是教學活動的指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生物原理的探究中,感受知識體系形成的過程,提高學生歸納推理的能力,在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優勢下確保高中生物教學真正與實驗結合起來,完成對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培養③。
比如,學習到高中生物“光合作用”這個細化的知識點時,由于這一內容在考試題中考查的頻率相對比較高,教師要帶領學生做出準確的推理,以此來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教師在這節課堂上不能只是給出光合作用的過程圖讓學生識記,而是要突破這種局限單一的教學模式,有效借助相關的科學史料作為教學的背景,幫助學生了解到光合作用的整個過程以及光合作用的意義和價值,為學生梳理光合作用圖的創建過程,有效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首先,教師要在上課之前完成資料的搜集整理,為學生展示二十世紀英國人借助葉綠體做實驗的教學素材,引導學生在案例中明確葉綠體中的色素具有吸收、傳遞以及轉換光能的作用。進而把握時機提出“ATP的形成以及氧氣的釋放與葉綠體中的色素是否有關系?有什么樣的關系?”這一問題,帶領學生進入學習狀態,逐步完成新知識的推導。接下來,教師要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ATP的形成需要的條件思維圖的繪制,引導學生構建光反應的模擬圖。在這之后,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深層次的教學資料,為學生展示美國科學家卡爾文借助綠藻作為實驗材料的成功案例,引導學生圍繞“暗反應中CO2合成葡萄糖過程”進行研究,讓學生能夠根據課堂學習的內容思考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中有什么作用?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探究,就能有效幫助學生在實驗中樹立越挫越勇的學習意識,主動掃清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困難和挑戰,幫助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在團體學習中展現自我,鍛煉自己的綜合能力。這樣一來,不但能讓學生掌握生物課程的原理,更能引導學生養成反思學習的好習慣,實現合理的教學過渡,幫助學生在原理探究環節感受生物課程學習的魅力和樂趣,有效完成對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培育。
3.闡述生物課程中的哲理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意為學生傳授知識,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品格,更要完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突出教學的實效性特點。教師要結合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多個方面綜合考慮,抓住教學的重難點,找準教學的目標和方向,為學生展示生物知識背后蘊含的哲理,讓學生能夠真正了解生物課程的內涵,愛上生物課程的學習④。
比如,在學習到高中生物《細胞的增殖與分化》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掌握細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是一種正常的生命現象,以及這幾個過程的特點和意義,教師要帶領學生在課堂上了解任何事物的發展和消亡都有自身的規律,找到生物現象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領悟生物課程對自然界和人類世界的指導作用。當完成知識的傳授之后,教師也要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幫助學生靈活運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抓住時機滲透生命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珍惜和熱愛生命的意識,正確看待生命,努力學習生物課程知識,創造更大的人生價值。除了為學生講哲理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完成實踐探究,突出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鍛煉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掌握知識遷移的技巧。借助這種教學模式,不但能幫助學生掌握更全面的學科知識,更能在這其中完成對學生生物核心素養培育的目標,真正突出生物課程的教學價值,彰顯生物課程的魅力。
總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教學不只是把固化的知識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完成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過渡,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意識和能力的全面發展。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指導者的角色,要注重挖掘教學的本質,在教學中講原理、講推理、講哲理,為學生更系統地呈現生物課程的本質,讓學生能夠做到究其源,追其質,以潛移默化的形式為學生輸送新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推動高中生物教學的持續健康發展。
【注釋】
① 梁愈. 新課程理念的創新及教育教學行為指南[J]. 中學生物教學,2016(7):9-10.
② 童慶年. 新課改理念及對生物學教師的要求[J]. 中學生物教學,2016(11):9-10.
③ 胡繼飛. 論新課程背景下生物教師的觀念轉變[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