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娜
【內容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我國的教育也逐漸朝著核心素養的方向發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當前教學改革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化學在高中階段是一門比較重要的課程,為了有效地提升高中化學的教學效率,教師必須要注重改進教學的方式,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有效的培養。本文對高中化學解題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了簡單的探討,并且提出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高中化學? 解題? 核心素養? 策略
引言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階段的化學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化學這門課程具有一定的難度,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都很難提起學習化學的興趣,他們認為化學比較枯燥乏味。因此,教師在開展高中化學教學的時候必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更加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的過程當中。本文主要探索的是在化學解題中怎樣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
1.提高解題的效率
在高中化學教材當中包含了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轉化及其應用的知識,教師通常都是站在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角度上去講解這些內容以及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將抽象的微觀結構與宏觀的物質的性質及應用相結合去解決問題。通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宏觀辨識能力以及微觀分析能力,當學生具備了微觀分析能力的時候,他們在解答化學題目的時候就能夠根據物質的結構進行思考,從而避免在解題的時候走彎路①。此外,當學生的宏觀辨識能力提升上來后,他們在解題的時候就可以形成一種大局的意識,盡可能地將解題的步驟進行優化,從而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解題速度。
2.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
在學習高中化學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的題目的答案都需要通過實驗得出,通過開展化學實驗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動手進行實驗的時候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讓他們在理解教材內容的時候可以更加深入②。另外,通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以及認知潛能,這樣他們在學習化學的時候就能更加簡單。
3.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
高中化學具有較高的難度,很多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成績都不是非常理想。化學對學生的理想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如果學生用固有的思維去學習化學則會影響到學習的效果。教師在教學高中化學的時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有效地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可以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③。并且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還能夠將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上來,這對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1.創設問題鏈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就是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則是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而解答化學題目則能讓學生有效地進行思考。因此,教師在講解化學知識的時候,必須要注重問題的導入,以有效的問題為抓手,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理解規律,鞏固能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發散思維,從而提升他們學習的效率,達到潛移默化地滲透核心素養的目的。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在針對教材中的某個知識點設置問題的時候,并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自主思考,而是把問題的答案詳細地給學生進行分析,讓學生能夠加深對問題答案的印象,或者是提出了諸多與知識相關的問題,但是問題與問題之間是孤立而零散的,缺乏必要的連續性,其實這種做法并不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問題的設置也失去了意義,只有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思考以及探索,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起來,從而在不斷地推理以及辯證的過程中完成學生的化學知識建構④。比如說,在教學到防治二氧化硫對環境的污染這節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更加主動地進行思考,教師就可以結合教學的內容設置相應的問題鏈,諸如酸雨中包含那些物質?這些物質是如何形成的?放置一段時間后酸雨pH為什么會發生變化?酸雨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酸雨?每一個問題提出后教師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這樣學生就可以結合自己學過的知識還有生活中累積的經驗去分析這些問題,從性質到應用,從理論到實際,層層遞進,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幫助他們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2.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在高中化學教材當中有很多的知識點之間都存在著相應的關聯,教師在開展化學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幫助學生將不同知識的關聯點找出來。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需要站在化學的核心概念上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構建相應的化學知識體系,并且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以及啟發。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的方式,把教學的中心轉移到講解一些核心的概念,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過程當中,構建知識體系是首要的任務,要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提升學習的效率。比如說,在講解到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這個單元時,氯是其中的一項內容,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不僅需要將基本的知識點進行講解,還得讓學生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相應的比較,和同周期以及同主族中的元素對比,氯是一種鹵族元素,在其他鹵族元素當中可能也有性質和氯較為接近的,通過進行這樣的比較,學生就能夠學習和氯相關的其他知識點,與然后在腦子形成一個系統的核心知識體系,這樣有利于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⑤。此外,在教學到硫和氮的氧化物這節知識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利用這種方法展開教學,這樣能夠有效地拓展以及延伸知識點,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點,教師還可以引入一些題目讓學生進行課堂練習。例如,向BaCl2溶液中通入SO2,為什么沒有沉淀生成?如果將溶液分為兩份,分別為A、B,在A中通入NH3,然后在B中通入Cl2,請問接下來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如果有沉淀產生,是同一種沉淀嗎?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之后將會得出問題的答案,那就是A和B都會產生沉淀,理由如下:A溶液中NH3與SO2反應生成(NH3)2SO3,(NH3)2SO3與BaCl2反應就會產生BaSO3沉淀。B溶液中,Cl2會氧化SO2得到硫酸,硫酸會與氯化鋇反應產生BaSO4沉淀。學生在這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要結合含硫含氮元素化合物的相關知識,前后對比,綜合考慮,有效地鞏固和拓展了元素化合物知識體系。
3.注重開展實驗教學
在高中化學的教學過程當中實驗是重要的基礎,并且也是化學課程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開展化學實驗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以及鉆研精神,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必須要重視開展化學實驗。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需要適當地轉變教學模式,不再是僅僅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要把目光也放在實驗的教學上面,幫助學生通過化學實驗切實地體會化學知識的生成過程⑥。在開展化學實驗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講解實驗的理論知識,讓學生對實驗的內容適當地了解,然后就可以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和實驗裝置,教師點評后自主進行操作,得出結論,這樣能夠實現理論和實驗的有效結合,培養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進一步養成。比如說,在教學到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專題時,教師可以開展實驗室制取氯氣這個實驗,讓學生利用已經學過的相關化學知識,自主地設計實驗室制取氯氣的實驗裝置。學生在自主設計的過程會遇到一列的問題,從發生裝置的選取、除雜及干燥試劑和裝置的考量,無一不是對學生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的考驗和綜合運用,同時尾氣的處理又滲透著綠色化學環保的思想,有利于學生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
4.開展針對性的訓練
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解答相應的習題,雖然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已經設置了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以及解答,但是通過開展針對性的訓練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效果⑦。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化學知識,讓他們的核心素養不斷地提升上來,教師需要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題對學生展開針對性的訓練,舉一反三,讓學生通過訓練總結相應的解題思想,幫助他們更加深入以及全面地了解教材上的化學知識,并且實現學以致用。比如,講解完電解質溶液中存在的“兩大平衡”“三大守恒”后,要鞏固練習。譬如探究Na2CO3溶液性質實驗中,用pH試紙測定0.1mol/L 的Na2CO3溶液的pH,測得pH約為12,判斷此溶液中以下微粒濃度關系式是否正確:
c(OH-)-c(H+)=2c(H2CO3)+c(HCO3-)
在這個題目的解題中,能充分理解理論,建構模型,體現了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開展高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項系統以及長期的工作,教師必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的具體內容制定教學的方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創設問題鏈、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注重開展實驗教學以及開展針對性的訓練。要讓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得到有效的滲透,這樣才能不斷地提升高中化學的教學效率。
【注釋】
① 姚廷成. 核心素養下高中化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24):89-90.
② 陳娟. 高中化學解題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J]. 高中數理化,2019(12):70.
③ 王加領. 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化學教學策略探析[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33):91-92.
④ 虞紅娟. 淺談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化學教學策略[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30):69-70.
⑤ 李小燕. 高中化學課堂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21):84-85.
⑥ 徐延渭. 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探討[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21):87-88.
⑦ 郭榕、陳丹. 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的思考[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7(22):39-40.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