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斯瑤

摘? 要:為促進學前教育公費定向師范生師德培育,本研究基于SECI模型知識創生理論,運用NVivo.11軟件對湖南省某高師15名學前教育專業五年制公費定向師范生畢業實習期間撰寫的師德踐行報告文本進行質化研究。發現社會化模式對個體師德培育效果欠佳,外顯化、組合化和內隱化模式作用更明顯。為此,本文提出四點思考建議:學校師德教育亟須破舊立新探索構建共情感化模式;幼兒園應當以SECI模型為指導構建園所的“師德知識庫”;尊重師范生的話語體系能促進其師德認知與踐行的升華;應注重從集體和個體兩個維度優化師范生對師德的元認知。
關鍵詞:SECI模型;學前教育;公費定向師范生
中圖分類號:G61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29-0012-03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全局,深刻闡釋了立德樹人的基本內涵。師德培育是新時代師范生培養,尤其是公費定向師范生培養的引路燈塔。早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師范大學發表的“四有”好老師重要講話,就將“有理想信念”和“有道德情操”二者列為“四有”好老師之首。日前,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工作的通知》,文件被稱為“優師計劃”,傳承了我國師范生公費教育政策的核心理念,以“四個相統一”為師德師風培育的新航標,再一次強調了新時代公費定向師范生師德培育的重大意義[1]。從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的知識兩分法來看,師德既是顯性知識,又是隱性知識。所以,在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定向師范生教育實踐中,師德的學習傳承與踐行創新也面臨重大問題,即如何從政策文件中的顯性的陳述性知識內化為師者身心的隱性的實踐性知識。
一、問題的提出
(一)SECI模型的含義
SECI模型最早來源于管理學,是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內弘高(Hirotaka Takeuchi)在著作《創造知識的企業》中提出的知識創生的經典范式,認為知識通過S-socialization(社會化)、E-externalization(外顯化)、C-combination(組合化)、I-internalization(內隱化)四階段完成知識共享與創新。SECI模型實質上是一個知識創生的螺旋。社會化模式產出共情知識,外顯化模式產出概念性知識,組合化模式產出系統性知識,內隱化模式產出操作性知識,進而開始新一輪的知識創生螺旋[2]。模型以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的知識兩分法為基礎,從“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關系入手,認為知識管理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挖掘隱性知識,即不僅對客觀信息進行簡單的“加工處理”,還要發掘員工頭腦中潛在的想法、直覺和靈感(詳見圖1)。
(二)SECI模型在教育研究中的應用
知識創生理念已經被運用于各層次教育研究,更不乏將經典的SECI范式應用于教師教育研究的案例。鐘啟泉研究認為,“教師知識的形成更多地來源于教師的個人生活史與教育實踐的現場,具有實踐性、情境性、綜合性、默會性、個體性等的特質。”[3]蘭英和楊霞的研究更是關注到了實習教師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引用SECI模型從知識創生四個不同階段探究實習教師教育實習狀況,以促進實習教師內隱知識的外顯化[4]。師德兼具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雙重特性,學習傳承沒有標準答案,踐行創新也沒有標準模式,其教育與實踐的過程則呈現螺旋上升態勢。從知識創生的角度來看,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定向師范生的師德培育是可以用SECI模式來解釋的,即分別經過了社會化、外顯化、組合化和內隱化四個步驟,呈現螺旋上升的態勢,故產生以下研究設計。
二、研究設計
(一)樣本
本研究選取湖南省長沙師范學院15名學前教育學院五年制公費定向師范生(以下稱“師范生”)畢業實習期間撰寫的《“師德規范、教育情懷”行動性實踐體驗報告》作為研究樣本。其中有效報告26份,無效報告3份。
(二)研究程序
報告主要分為主題和內容兩個部分,撰寫自由度較大,且沒有客觀評分標準。實習結束后,本研究共收到15名師范生撰寫的23份報告,均被導入NVivo.11軟件,參照《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下稱《標準》)中“專業理念與師德”維度的四個領域的表述對文本進行了編碼和分析。編碼基本按照SECI模型知識轉化與創生的理論步驟設置。
第一階段是開放式編碼,共建立了5個自由節點。第二階段是軸心式編碼,合并了2個自由節點,得到4個主軸編碼,分別為實習前對師德的理解、幼兒園師德培育主要形式、實習中師德踐行與反思、實習后對師德的總結。第三步將《標準》中的四個領域內容與研究結果進行比對,分別是:(1)職業理解與認識;(2)對幼兒的態度與行為;(3)幼兒保育和教育的態度與行為;(4)個人修養與行為。
(三)研究結論與分析
1. 實習前學校教育的社會化模式對個體師德培育效果欠佳
社會化是共享經驗從而創造隱性知識的過程,一般通過觀察、模仿和實踐獲得隱性“共情知識”。師范生在實習前對師德的原始認知,主要來源于對《標準》等政策文件中關于幼師專業理念與師德的陳述性知識的識記與理解。實習前的學校教育多采用脫離幼兒園真實情境的觀察、模仿和分析一線教師和授課教師行為等方式來進行師德培育,試圖將被模仿者隱性師德知識轉化為模仿者的“共情知識”。這無異于把信息從相關的情感和特點場景中抽象剝離出來,只剩下單純的信息轉移。通常,這么做的意義不大。本研究樣本中也只有5份報告提及師范生在實習前對師德的理解,表達與理解較為籠統,反映出當下學校教育模式對個體師德情懷培育效果欠佳。
2.教育真實情境外顯化模式促使個體師德認知清晰多元化
外顯化是將隱性知識表述為顯性概念的過程,SECI模式主張用比喻、類比、概念、假設或模型等表達方式。經上述研究發現,師范生在幼兒園實習時的師德培育呈現內外部共同驅動的特點。外部驅動主要來自幼兒園為師范生組織的集中宣講、自學反思、師德講座和主題活動等師德培育活動,意圖喚醒師范生個體內隱于心的對師德的概念性知識,但大多囿于文字表達的方式,呈現為一種顯性知識的生硬整合。內部驅動則主要指向師范生在幼兒園自主或被動體驗師德的經歷與思考,通過在真實情景中觀察、思考和實踐激發個體隱性知識主動外顯化,即從“應然”到“實然”的轉化。個體師德培育的清晰多元化體現在兩點:一是表達與《標準》等政策文件中的陳述性知識愈發契合,用語逐漸規范;二是理解師德的角度明顯多元化,對“職業理解與認識”與“個人修養與行為”兩個對應領域的認知明顯豐富許多。
3. 組合化模式幫助個體構建多元師德話語體系
組合化是將各種概念系統化為知識體系的過程。在親身實踐的基礎上,師范生會不自覺地用個體不同的話語體系發聲,把實習前對師德的原始理解進行重新編碼和知識關聯重組,并貼上個性化標簽。通過對顯性知識進行整理、增添、組合和分類(就像在計算機數據庫中做的一樣),重新配置既有信息,由此催生新的知識[2]。經上述研究發現,在政策話語體系框架下,師范生對于師德的理解滲透了個體的獨特理解,并能將師德融入個體教育知識系統圖景,比如融合傳統教育名言等。從對應領域來看,組合后的個體師德話語體系有了明顯的整合性,突破了《標準》對專業理念與師德各領域的扁平劃分,讓個體師德話語體系更加立體系統化。
4. 內隱化模式重塑個體師德培育的元認知模式
內隱化是將顯性知識升華為隱性知識的過程。當通過社會化、外顯化和組合化獲得的經驗以個體認同的元認知模型被內化到個體的隱性知識庫中時,就不再是政策文件和課程教材中死板的陳述性知識,而是成了個體擁有的有價值的隱性操作性知識,讓個體擁有了自主的鮮活的隱性知識庫。研究發現,師范生在經歷了實習之后,基本都能意識到自身師德培育要從“個體修養+集體文化”雙重維度推進,簡單說就是師德培育需要集體與個體相互促進。個體重在自我反思與修煉,自我品德修養、共情感化和多元理解教師角色都有益于師德培育。集體重在創設師德環境,傳承和創新師德文化。
三、基于SECI模型培育學前教育公費定向師范生師德的思考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和知識創生理論,促進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定向師范生師德的有效培育,可以從SECI模式的四個維度來思考并尋求突破方法。
(一)學校師德教育亟須破舊立新探索構建共情感化模式
師范生在總結師德培育方法時提到了“共情感化”是師德培育的有效方式,用到了“親其師則信其道”和“教育不僅是認知過程,更是情感交流過程”等形象表述來說明。表明師范生渴望突破學校傳統的理論授課模式,期待在教育情感交流過程中體悟師德。從深度學習角度看,“深度的情感交流是社會化階段的目標,也是進行深度學習的基礎”。所以,共情感化模式能讓實習生在幼兒園真實情境的知識創生過程中收獲最重要的“原體驗”。
(二)幼兒園應當以SECI模型為指導構建園所的“師德知識庫”
“師德知識庫”可以實現對個體與群體知識的高效管理,厘清知識體系,將知識結構化,方便快速提取與外顯。有研究認為SECI模型中高層次的外顯化方式需要借助人腦的加工器進行加工,組織的管理者應當鼓勵員工運用高層次的外化方式,將自身的隱性知識經過加工后形成高質量的顯性知識,有利于組織知識庫的建設和知識的傳播[5]。所以,“師德知識庫”無疑能在師德培育中發揮個體與群體知識外顯化的加工中介作用。
(三)尊重師范生的話語體系能促進其師德認知與踐行的升華
組合化模式對推動師范生知識創生的作用是最大的。從已有對幼兒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研究來看,給予幼兒教師更多的話語權,尊重場域內的自主權利,能夠激發共同體內幼兒教師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思維[6]。新時代教育圖景更重視的是教育主體對師德的生動解讀,創造多元師德審美。所以,師范生個體的話語體系才是師德踐行落到實處的優質土壤,只有尊重它的多元化發展才能有效促進師范生師德建設。
(四)注重從集體和個體兩個維度優化師范生對師德的元認知
內隱化模式最重要的作用是將扁平化的知識轉化為有價值的隱性資產。從元認知角度來看,以元認知知識為經驗背景,通過元認知體驗這一中介,反復運用相關的元認知技能,對認知活動做出連續不斷的調節,從而得出更好的問題解決策略。基于外顯化和組合化的已有成果,群體“師德知識庫”幫助師范生“從無到有”積累師德體驗知識,個體話語體系驅動師范生“從有到精”自覺規范師德行為,優化的元認知模式則能“從精到通”地不斷調節和優化師范生的師德行為,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參考文獻:
[1] 程建平. 新時代“優師專項”的使命擔當[J]. 教育研究,2008(06):16-20.
[2] 野中郁次郎,竹內弘高. 創造知識的企業[M]. 吳慶海,譯.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9.
[3] 鐘啟泉. 從SECI理論看教師專業發展的特質[J]. 全球教育展望,2008(02):07-23.
[4] 蘭英,楊霞. 基于SECI模型的實習教師隱性知識顯性化探究[J]. 教師教育學報,2020(02):1-11.
[5] 趙蓉英,劉卓著,王君領. 知識轉化模型SECI的再思考及改進[J]. 情報雜志,2020(11):173-180.
[6] 蔡迎旗,孟會君. 基于扎根理論的幼兒教師學習共同體影響因素研究[J]. 教育研究與實驗,2020(02):46-52.
(薦稿人:龍明慧,長沙師范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