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教育在小學階段的實施,需要強調的是生活起居與學校及社會的適當勞動,重體驗與感受,輕理論與識記。針對我國小學教育階段開展勞動教育現狀中的種種弊端,筆者根據《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與《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了實現勞動教育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要素合力的一些具體看法與措施,以試圖給出小學教育階段實施勞動教育的開展途徑。
關鍵詞:小學;勞動教育;開展策略
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一切價值的創造者”。通過勞動,人類建立了集體意識與社會體系,并在集體的勞動中發展壯大人類文明。在社會主義中國,我們培養具備勞動屬性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工作勢在必行。從小學教育階段開始,對學生開展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過分偏科地重視智育的發展,導致大部分孩子出現:“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書呆子狀況。
一、小學教育階段開展勞動教育的意義
新時代的中國,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做指導,從根本上重塑了勞動的概念與價值觀。第一,將勞動的概念范圍擴大,不局限于體力勞動,腦力勞動也是勞動。過去的勞動,單純屬于身體的勞動,身心分離,注重汗水的揮灑而忽視了勞動過程中的體會與體認。而新時代的勞動者善于觀察思考、手腦并用,強調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勞動質量和效率。第二,新時代的勞動符合勞動者的主體利益,契合勞動者的發展愿望,是勞動者實現自我的重要途徑。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把勞動者從“被動勞動”的深淵中解放出來,鼓勵勞動者主動勞動,成為勞動的主體,為自己勞動、為集體勞動,創造勞動價值也享受勞動價值。第三,新時代勞動教育科學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倡導知行合一:傳授勞動知識,訓練勞動技能,培養勞動態度。
二、小學教育階段開展勞動教育的現狀
(一)勞動教育觀念成定勢思維
首先,受傳統觀念影響,教育者對于勞動教育的認知存在嚴重偏差。我們經常看到,教育者布置打掃衛生的任務給課堂表現“較差”的學生,給予他們懲罰,消弱他們的不良行為;另一方面,教育者通過免除打掃衛生等勞動,嘉獎學業優異的學生,給予他們負強化,促進學業的成長。兒童勞動價值觀的扭曲與缺失,產生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
其次,教育者淡化了勞動教育豐富的精神內涵。勞動教育不僅是體力勞動,還是具備社會主義思想的課程。在勞動課堂上,鮮有教師會打破課程壁壘,將勞動和道德與法治課程相關聯。學生學習勞動,但不知道為什么勞動,忽略了勞動精神與價值觀的教育,勞動教育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勞動教育主體單一化
學校成為勞動教育的主戰場,家庭和社會缺席其中。
第一,家庭勞動教育缺失。如今,兒童不愁吃穿,學習是唯一的生活旋律。而他們的父母,大多是過苦日子成長起來的,自然不想再讓孩子受累。正是這種來自父母的愛,滋生了一大批不想做家務、不會做家務的“小懶漢”。
第二,社會勞動教育缺失。具體地說,社會缺乏勞動意識的宣傳導向。回望新中國前工業時期,大街小巷“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的宣傳畫與標語,質樸形象地教育了老一輩人服務社會的集體勞動觀。反觀現在,兒童為集體勞動的意愿卻大大倒退了。兒童缺乏社會勞動意識,無法獲得集體榮譽感與社會責任感。
(三)勞動教育實踐與理論脫離
勞動教育中知識是種子,實踐是開花的過程。關于勞動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培養,學校仍遵循著“灌水式”培養模式。以細致、精確的試卷衡量學生勞動的達標情況,忽略了學生動手操作與出力流汗的實踐過程。學校以“副科”之名伙同家長一道把勞動教育打入冷宮,知識的種子再也無法開花。
隨著社會分工逐漸明晰,兒童脫離了勞動生產活動。我們正在培養不會勞動和不勞而獲的學生:學校的微信公眾號上,學生參與勞動的照片以擺拍的方式存在著;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以蓋章的書面形式存在著;“勞動之星”“勞動小能手”等獎項,學習優異者優先評選……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脫離真實生活場域的勞動教育,其內在精神力量與動力很快就會消耗殆盡,其思維的活力隨即停止。[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247.
]實踐無法真實化,勞動教育便是空中樓閣。
三、小學教育階段開展勞動教育的策略
勞動教育不是學校的孤軍奮戰,而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合力教育。
(一)發揮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
首先,通過家委會、家長會或微信群聊等媒介,使家長認識到兒童做家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意識到孩子做家務益于身心發展。
其次,根據不同學段要求,對家長進行具體指導:小學低年級以個人生活起居為主要內容,指導家長讓孩子承擔起最簡單的生活勞動,如:自己的衣服自己穿、自己的被子自己疊、自己的文具自己收、自己的碗筷自己洗、等等,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意識,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小學中高年級以家庭勞動為主要內容,指導家長讓孩子逐步承擔起較復雜的家務,如:學會自己做飯、學會清掃衛生、學會縫補衣褲、學會整理被褥、等等,樹立家庭主人翁意識、培養家庭集體意識、培養家庭責任感。
最后,建立長期有效的家校合作機制。學校與家長多聯系,除交流學習成績之外要加強勞動教育的指導、推進和評價。良好的反饋機制是家校合作的重要環節,將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給予學生積極正面的勞動價值觀引導。
(二)發揮學校在勞動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學校要承擔好勞動教育的主要責任與任務。
1.科學的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切莫以死記硬背為主,應以豐富的活動為載體,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
第一,開發回歸自然的農業屬性勞動課程。“民以食為天”,了解了農業就了解了中國。城市兒童遠離農田,開設農業勞動課程,以研學旅行的方式合理運用勞動周,同農場合作,組織種植學生蔬菜瓜果,了解各類蔬果生長規律,使用鋤頭、畚箕等農具,體驗農民的辛苦,體認勞動精神和珍惜糧食。
第二,開發創意勞動、手工勞動或地方特色文化課程。如傳統創意勞動:剪紙、戲曲、刺繡、陶泥,等;新型創意勞動:攝影、vlog、編程、AI機器人,等。
第三,開發職業生涯體驗課程,樹立職業目標。新時代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奠定了職業教育的美好前景。職業生涯體驗課程,就是職業教育的急先鋒,通過開設職業生涯體驗課程,可以秘補兒童職業認知缺失、職業發展規劃混亂的漏洞。
總而言之,勞動教育課程以豐富的活動開展,強調學生手腦并用,注重勞動價值觀的引領,切勿走入形式主義的黑洞。
2.良好的師資隊伍
教師是勞動教育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是勞動教育課程的開發者和實施者,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聯絡者與催化劑。可見,組建一支良好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至關重要。
第一,學校根據本校的辦學情況,培養專職的勞動教育教師,以點帶面培養跨學科兼職勞動教育教師,進可單獨開設勞動課程,退可在語數英體美音課程中滲透勞動精神。
第二,邀請勞動模范幫助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基礎建設;開發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以優帶優,共同發展;建設勞動教育技能基地,如:農場、劇院、陶泥室、攝影棚、機器人社團、編程興趣小組,等。
第三,建立健全教師考評體系,形成完善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幫助教師提高勞動教學水平,順利開展勞動教育。
3.合理的時間安排
第一,學校每周都至少開展一課時的勞動教育活動。低中年級以校內活動為主,可以組織學生大掃除、園藝種植、社團活動等;高年級可適度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勞動,如職業體驗、志愿服務等。
第二,合理運用勞動周進行勞動教育,通過研學旅行、勞動技能大賽、勞動成功展示等方式進行。集中統一教育,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形成班集體向心力。
(三)發揮社會在勞動教育中的支持作用
在學校勞動教育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拓展校外的勞動教育,合理利用學校、家庭周圍的社會資源。
第一,合理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志愿服務,如:引導交通、清掃衛生、探望養老院等,樹立社會責任感。以福建省福州市為例,當地特色勞動教育就是在福州民俗節日拗九節當天,為老人煮拗九粥,弘揚了孝老愛親的中華傳統美德。
第二,合理利用市政資源,如:前往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場所,與工作人員一起工作,初步體驗各個職業的社會屬性,滲透職業規劃教育。
第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前往農場、果園、動植物園等,與大自然相處,滲透生命教育,通過種植植物、觀察動物,感受生命的奇妙。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勞動教學中,要進一步的加強“知與行”的深度融合,發揮學校在勞動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指導家長督促孩子做家務,注重實踐活動,加強引導,走向社會,從而進一步的加強勞動教育的實效。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林志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