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個體成長需要有規則規范正確行為和發展方向,社會發展需要以規則打造穩定基石。在小學生個體意識和思維逐漸成熟的低年級教學階段,對學生進行規則意識的教育,可以消除意識形態中的隨意性和散漫性,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管理意識,促進其提升公民的責任感,為培養其良好的學習觀念、家庭觀念、社會觀念和職業觀念提供基礎。教師應深入挖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探討進行規則教育的可行性實踐策略。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規則教育;教學策略
一、概念界定
(一)小學低年級
年級是對某一特定學習階段的定義。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一至二年級為小學低年級,三至六年級為小學的中高年級。
(二)規則教育
規則教育是指利用教育的形式、內容和途徑,培養學生對于規則的理解能力和認同感,鍛煉其遵守規則的行動意識和行為習慣,讓學生在教導中理解規則,形成個人規則模式。
二、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育中規則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規則教育是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1.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
規則可以看作維系社會發展各要素和組成部分之間有關于程序的契約和規定。在小學生集體意識和自我意識較為模糊階段推進其規則教育,可以幫助其成為更有利于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要素,使得規則深入學生的內心并轉化為自然行動,同時形成正確的發展觀念和價值觀念,認知到法治社會對于個體行為的規范和引導,實現個人有關于社會公德方面的認知。
2.小學德育的重要內容
我國現代教育對于小學低年級兒童的德育要求,是使其能夠有基本的規則意識,了解到公平競爭和發展的意義,培養基本的愛國主義情操,樹立德育根基。而規則教育可以讓學生養成例如在升國旗奏國歌時肅立、行注目禮,不亂穿馬路,不在公共場所亂涂亂畫、追逐打鬧等良好行為規范。此類教學內容都是德育的基礎環節和部分。教師應用教材中蘊含德育中規則教育的素材,如在公共場所遵守秩序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培養和引導,實現具體規則的針對性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德育標準和素質。
3.個體社會性發展的必然要求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其不能孤立存在社會之中,也不能獨自完成成長和發展。而實現社會化需要其在知識、技能、政治、角色、道德等多內容中了解規則定義、行為規范的價值觀念。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進行定向的標準信仰的引導,可以幫助其更好地了解社會化生活的必要性,清晰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定位,找到與社會道德標桿相符合的個體行為并進行糾正,實現個體在社會中的良性發展和全方位發展。
(二)規則教育是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可行內容
1.學生是可教的
小學低年級學生身心發展較為幼稚,對于規則沒有明確清晰的認知,無法區分行為的正確性,形成是非觀念,自我管理意識有待提高。但此階段學生也渴望融入集體生活,結交好友,所以會自動尋求掌握所在班級、學校、團體中的一系列規范。而隨著知識結構的積累和身心成熟度提升,其對規則的認知也逐步提高,可見此階段的小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和教育了解規則,掌握規則。
2.規則是可教的
規則是對一系列社會行為需共同遵守的紀律的綜述,是連續性事物,既有約束作用,也有引導作用,不是自然生成而是不斷變化與發展的歷程。社會個體處在社會大環境中,可以通過他人的反饋引導不斷規范個體認知,避免錯誤行為,實現對規則的深入理解和內化。所以規則可以在后天學習中形成,并在學習中不斷完善。
三、小學低年級規則教育的目標和要求
(一)目標
教學目標是整體教學活動的方向和出發點,所選擇的教學內容和安排的教學活動需要緊密圍繞教學目標展開,而小學低年級的規則教育目標主要包括含認知、意識、行為三個層面:
1.了解規則,認知規則:其本質是小學生應該知道規則是怎樣的,并明確知道此規則制定的原因。需要教育者在教育時將規則的內容傳遞給學生,讓其先有初步的認知,然后再在具體行為中通過實踐引導學生明白規則制定的原因,為什么要這樣做?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如在排隊時先讓學生明白排隊的順序是先來后到,個體之間保持距離,排隊時不能嬉戲打鬧,形成基本認知之后再引導學生明白制定這樣的規則是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保持個體與他人的安全距離,不為他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2.認同規則,培養基本的規則意識:認同規則需要兒童首先產生情緒認同感,通過積極愉悅的體驗,形成情感上的趨同,內化個人對規則的認知。教育者需要從兒童的立場出發制定規則,使兒童認知到個體是規則的參與者,而不是被管理者,拉近距離的同時再讓兒童參與到規則的制定與遵守過程中,逐步培養其主動遵守規則的意識。
3.遵守規則,培養準確的規則行為:小學生由于個體的認知水平和認知判斷水平有限,導致其雖然有良好的行為動機或出發點,但是非觀念和管理觀念不高,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或具體情境中引導學生遵守規則,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如不會為了避免同學受到老師的批評而幫助其完成作業。教師也要踐行規則,為學生做好榜樣。
(二)要求
1.全面解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想要有效開展規則教育,需要教師能夠全面分析教材,挖掘出教材中有關于規則的內容,從學生或兒童的低齡視角判斷所選擇的內容是否符合自身的發展需求和理解能力,再從生活角度進行知識點的實質化擴張。既體現對既有教材資源的充分利用,又要實現知識的鞏固與擴展,解決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
2.鏈接兒童生活,聯系生活滲透規則:脫離生活實際所進行的一切教育都是忙碌而無效的,尤其對于低齡兒童而言,進行規則教育需要拉近知識和生活的距離,并充分提供給學生進行實踐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在思考與體驗中實現對規則的深入理解,最終做到了解規則,遵守規則。
3.活化規則教學,多種形式傳遞規則: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進行教育要避免說服式教育和講授式教育,而應從其思維特點出發運用直觀形象的方式方法和材料實現規則與情境的充分融合,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并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最終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四、基于教材內容進行低年級規則教育的路徑
(一)立足學生自然情況,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決定了教學活動的整體走向和最終的教學成果,所以教師要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既與所選擇的教學內容有充分的銜接作用,又能夠凸顯規則教育實施的不同層級,引導學生逐步實現對規則的了解,并適當提高教學難度,促進學生能夠在自己理解和接受的范圍內進行準確學習和高效學習。
例如,在教學《小水滴的訴說》時,教師應該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層次設定教學目標:首先讓學生發現生活中水資源的存在形式,水的作用,水和我們的關系,然后再幫助學生通過了解水資源短缺地區的現狀、缺乏充分的水資源動植物生存環境及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情況提升其水資源保護意識,再讓學生通過思考不斷總結保護水資源的方法。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既貼近低年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又做到了與其生活實際相連接,方便學生利用自己的知識基礎有效地了解規則,認知規則并學習遵守規則。
(二)從多層次角度解析教學素材內涵
教學素材是進行規則教育的主要內容載體。教師應該通過對教材中所包含的圖文內容進行解析,學會用多層次多角度看待同一教學素材,如同一話題中引入的不同圖片、文字介紹,課文導語、繪本、練習等。教師應當充分認知到每一個課程的構成要素都有其特定的教育意義和教育功能,要避免從主觀考量角度出發,選擇自認為更有教育意義的內容,而忽視了其他構成因素對于整體教學主題的表達和引導,做到充分利用教材,多角度解答教材,幫助學生在教材知識中有效學習規則。
例如,在教學《上課了》第一課時,教師要注意教材中設置的很多留白的地方,如我有個好主意...,我的辦法是...,留白部分是對教師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思維的延伸和引導。教師在解讀教材時,要注意對此部分的有效利用,先不為學生介紹課本教材中與之內容相關的圖片或文字,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補充空白部分的內容。在學生作答之后再展開教材分析對應的圖片文字或為學生播放相應視頻,培養學生基本的規則意識,驗證個人對規則的理解,在加深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成就感。
(三)挖掘生活資源,實現教學結合
生活是知識的來源,更是規則的來源。教師在利用既定教學素材進行規則教育時,要注重將生活實際與教學活動進行緊密聯系,從學生較為熟知的場景或事物出發,才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探索熱情,多設計與生活實際相關聯的實驗、比賽、角色扮演等活動。
例如,在教學《可愛的動物》時,教材中介紹的是燕子、金魚等動物。通過對其生活習性的總結了解愛護動物的知識,但由于學生現有的成長環境和生活環境對于燕子、金魚的了解較少,所以可以延展為學生較為熟悉的小狗、小貓、倉鼠等較為常見的家庭寵物,提問其是否有共同飼養此類寵物的經歷,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怎樣才能更好的愛護寵物,再延伸成為愛護動物保護動物的知識。從學生更為熟知的事物入手激發起其學習興趣,培養其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相較于單一應用教材內容能收獲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轉變教學理念,注重引導式教育
規則的作用是規范個體行為,形成正確的思想態度和行為模式。但規則教育不應是進行管理式教育,而應突出人的社會性、自由性、主動性,引導低年級學生形成自發認識和自主認識,將知識內化為個人行為。
例如,在教學《上學路上》時,基于學生已經熟知的紅燈停、綠燈行的行為規范,提問學生為什么對于不遵守交通規范的行人受到相應的處罰,引申學生去思考紅燈禁止通行、綠燈準許通行是國家交通安全法規中的重要內容,從規則知識引導到法治知識,從行為規范再上升到道德規范,讓學生實現對規則的升華理解,在滲透中體會法律的意義和社會道德感的重要作用。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進行規則教育是小學德育教育、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身心尚未成熟階段進行正向引導,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法治觀念,有助于其成長為利于個體發展、社會發展、國家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金曉陽, 張衍娜. 小規則,大法治——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規則教育實踐探索[J]. 中外交流, 2019, 000(036):334-335.
[2] 劉圓. 淺談小學低年級法治教育——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學為例[J]. 福建教育研究, 2017, 000(004):73-74.
[3] 徐寶平. 依托《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低年級小學生的規則意識[J]. 小學教學研究, 2019, 000(003):61-63.
[4] 蔣紅斌, 寧慧鴻. 小學低年級規則教育的內容及其實施--基于對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分析[J].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 38(1):5.
常州大學附屬小學?江蘇省常州市?錢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