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松 劉燕萍



【摘要】本文以面積解題為例,論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數形結合思想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用面積解題幫助學生理解運算定律、解平均數、求租船問題、進行數的計算等,有效地解決數學問題。
【關鍵詞】數形結合 面積解題 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5-0095-02
數學家華羅庚說:“數缺形時少直覺,形少數時難入微。”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與形是數學研究的兩個重要方面,數形結合既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又是重要的數學思想。針對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不強,面對抽象復雜的問題缺乏理解力和分析力的問題,數學課堂運用數形結合思想,可以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變得形象直觀,使繁難的數學問題簡單明了。下面,以巧用面積解題的方式讓學生在直觀理解的基礎上,充分感知抽象運算的過程,達到以簡馭繁有效解決數學問題的目的。
一、用面積解題幫助學生理解運算定律
數與形關系密切。在運算定律教學過程中,筆者運用教學圖形巧妙地把數和形結合起來,利用面積解題指導學生理解運算定律,掌握計算方法,把抽象的數學概念直觀化,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特征。如教學乘法分配律(一個數乘兩個數的和,等于這個數分別與這兩個數所得的積的和)時,部分學生在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時總是出錯,且不會分析錯誤的原因,對算理的理解基本處于無意識狀態。小學生思維的發展,正逐步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由于乘法分配律這一部分內容抽象性較強,學生學起來確實有難度,怎樣才能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呢?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強背概念和大量練習,這樣的教學往往事倍功半。對此可以運用數形結合思想方法,以面積解題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運算定律。
例1:下列三個長方形面積之和,等于把三個長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的面積。(單位:厘米)
得出:21×73+21×26+21×1
=21×(73+26+1)
=21×100
=2100(平方厘米)
將三個長方形拼成一個大長方形,呈現一個直觀性和操作性較強的素材圖,使得學生更易于掌握乘法分配律。
二、用面積解題幫助學生解平均數
在總和不變的條件下,把幾個不相等的數通過移多補少,使它們完全相等,得到的數就是平均數。學生在做一般的平均數問題時,只須牢記三個數量關系式,即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總數量=平均數×總份數,總份數=總數量÷平均數。但在實際運用中遇到較復雜的平均數問題時,學生雖然懂得要“移多補少”,但不知道將移去的部分補到哪里,移補前后哪些數據發生了變化,導致做題時很茫然。對此,教師可以利用面積解題的方式幫助學生解平均數。下面以一道數學題為例談談教學實踐。
例2:一次語文測試,四年級(2)班全體同學平均分為92.5分,已知女生20人,平均每人94分,男生平均每人91.3分,求這個班男生有多少人?
在教學中,筆者利用圖“形”作為直觀工具幫助學生分析、理解問題,即通過畫圖用面積公式來求平均數問題。解題過程如下:
將平均分看作長方形的“長”,將人數看作長方形的“寬”,總分就自然可以當作長方形的“面積”。如圖所示:
用線段gh表示男生平均分數91.3分,線段bc則表示全班平均分數92.5分,線段be表示女生平均分數94分,線段ab表示女生人數20人,線段ag表示男生的人數(橫線的長短表示平均數的多少,豎線的長短表示人數的多少)。求男生人數是多少,即求線段ag長多少?由平均數的“移多補少”可知,長方形dcef的面積是女生高出全班平均分的部分,它正好補到男生低于全班平均分的那一部分,也就是長方形idkh的面積,由此可知,長方形dcef的面積等于長方形idkh的面積,這樣就能將其轉換成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來求問題。由圖形可知,男生人數ag,正是長方形idkh的寬邊。解題過程應先求出女生高出全班平均分的總分數,如下:
長方形dcef的面積=長×寬
=(94-92.5)×20
=30(分)
因為長方形dcef的面積表示女生高出總平均分的總分數,所以30的單位是“分”。這個面積與長方形idkh的面積相等:
寬ag=寬dk=長方形dcef的面積÷長hk
=30÷(92.5-91.3)
=25(人)
因為線段ag的長表示男生的人數,所以25的單位是“人”,也就是說男生有25人。列綜合算式為:
20×(94-92.5)÷(92.5-91.3)
=30÷1.2
=25(人)
答:這個班男生有25人。
對兩批學生用新老方法進行教學可知,畫圖移補面積的方法更能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接受并掌握知識點。
三、用面積解題幫助學生求租船問題
圖形的直觀形象特點,決定了化數為形往往能達到以簡馭繁的目的。如利用面積解題策略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如何調整船只,讓學生在直觀理解的基礎上充分感知調整的過程,從而提升思維能力。
例3:全班同學去劃船。如果減少一條船,每條船正好坐9人;如果增加一條船,每條船正好坐6人。那么全班共有多少人?
在教學時,教師的解題策略側重于先假設有x條船,減少一條船,每條船坐9人與增加一條船正好坐6人的總人數相等,利用關系式列出下列方程。
方法1:設有x條船。
9×(x-1)=6×(x+1)
9x-9=6x+6
9x-6x=6+9
3x=15
x=5
全班共有9×(5-1)=36(人)
答:全班共有36人。
方法2:將每條船上的人數看作長方形的“長”,船數看作長方形的“寬”,從而將總人數自然看作長方形的“面積”。
分析:把C+B的面積看作總人數,將橫線的長短看作每條船上的人數,豎線的高矮看作船數。因為增加一條船,每條船正好坐9人,所以ab的長等于9人,而減少一條船,每條船正好坐6人,de的長等于6人,dc的長等于2條船,增加一條船和減少一條船的情況下,二者相差兩條船,可得:
面積C+B=A+C[]A=B
陰影A的面積=2×6=12(人)
陰影B的寬=12÷3=4(條)
總人數=4×9=36(人)
四、用面積解題幫助學生計算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計算問題,計算教學要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數和數之間的運算本身是很抽象的,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以形助數的方法體會數形結合的直觀生動性,感受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巧用“幾何意義”來解題時,可以觀察、尋找圖形的特點,從不同角度觀察得出所求之數。這樣很多學生就會對數學思維產生新的認識和體會,從中直觀感受到數學的“美”。
例4:兩個自然數,它們的和加上它們的積恰為34,那么這兩個數中較小的數是多少?
分析:利用長方形面積的定義,特別是巧用“1”作為兩個小長方形的寬。
a+b+a×b=34
a×1+b×1+a×b=34
如圖:
(a+1)×(b+1)=34+1=35=5×7
a+1=5,(b+1)=7,即a=4,b=6
結合以上例子,學生逐漸明白了數形結合之間的關系、利用面積解題前后的情況變化,對面積公式能夠運用自如,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更得心應手。
總之,利用面積解題幫助學生理解“租船問題和簡便運算、解決求平均數和數”問題,其實是借助形的幾何直觀性來闡明幾個數之間的關系,這就是數形結合思想中的“以形助數”,它有利于協調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遇到難講的題目時,可以找一找數和形之間的對應關系,通過數與形的相互轉化來解決問題,從而得到一條捷徑,促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更加有效地解決數學問題。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美術效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價值研究”(編號:2017C25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朱嘉松(1968— ),男,漢族,廣西賀州人,高級教師,賀州市平桂區黃田鎮里寧小學科技輔導員,研究方向為中小學數學教育、美術教育;劉燕萍(1970— ),女,漢族,廣西賀州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小學數學教育。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