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驊 馮剛



【摘要】本文結合數學估算教學的現狀,論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估算意識的策略,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估算的興趣;聯系計算與估算,讓學生感受估算的價值;抓住估算契機持續開展估算教學,增強學生的估算意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 估算意識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5-0130-02
估算,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種計算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讓學生掌握簡單的估算方法,學會運用數學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培養數感及數學應用意識。以下,筆者結合小學數學估算教學現狀,探究培養學生估算意識的策略。
一、數學估算教學的現狀
筆者通過提問題的形式,對當前學生的估算能力進行以下調查:
問題1:612×7≈
問題2:一個影劇院內有318個座位。東華小學近1200名師生分4場觀看一部電影,能都有座位嗎?為什么?
經調查,問題1中有30%的學生給出的答案是4300,原因是612×7=4284,4284≈4300;問題2沒有明確指出用估算的方式解答,因此本題有90%的學生是通過計算318×4=1272(個),1272>1200,得出結論:都有座位。
由調查結果可知,學生的估算意識比較淡薄,估算方法掌握不到位。究其根源是教師和學生沒有認識到估算的價值,沒有將估算生活化,學生體會不到估算的便利性。在數學教學中,不少教師割裂了估算和計算二者的聯系,導致學生能“算”就不“估”,忽視了估算的作用。但也有教師教授了估算的方法,學生會估算而不應用。那么,如何對學生進行估算教學,讓學生喜歡上估算、有意識地運用估算,這應該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思考的問題。
二、培養學生估算意識的策略
(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估算興趣
估算,不局限在計算方面。長度的估計、數量的估計、重量的估計等都屬于估算的范疇,而學生對估算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計算聯想到估算,往往感覺比較枯燥乏味,興趣不高。對此,教師應該加強學生對估算的認知,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對估算的興趣。以下結合數學實踐課《我們認識的數》談談教學策略。
案例1:
學生在認識100以內的數之后進行《我們認識的數》綜合實踐課“猜一猜”的環節,需要學生觀察比較物體的大小,估一估、數一數物體的數量。筆者在教學中先示范抓一把蠶豆,然后利用投影儀讓學生估計蠶豆的數量。在沒有參照的情況下,學生估出的結果截然不同。對此,筆者采用圈出一個10的方式,再次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估計。學生有了參照物,估出的范圍縮小至30多粒,最后數一數進行檢驗。第一輪估計結束后,學生有了參照意識,在第二輪估計蓮子的數量時,學生自然聯想到了要以之前的蠶豆為參照,由于蓮子的大小比蠶豆小一些,從而估計出蓮子的數量比蠶豆多一些。第三輪是估計花生米的數量,由于花生米比蠶豆和蓮子都小得多,學生自然估計出花生米的數量比蠶豆和蓮子的數量多得多。經過后兩輪的估計,小朋友自然而然掌握了估的方法。通過簡單的生活實踐,學生不僅了解生活中估算的應用,而且掌握了估算的技巧,即尋找參照,從而培養了數感,可謂一舉多得。
估算也可以應用于長度教學及質量教學中。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時,可以讓學生估一估教室的長度和寬度,估一估樓房的高度等;學習質量單位時,可以讓學生先掂一掂、估一估物體大約有多重。這樣的趣味估算教學,不僅拓寬學生對估算的認知,而且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形成估算的意識。
(二)聯系計算與估算,感受估算價值
關于在計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能將計算教學和估算教學割裂開來,估算和計算應該相輔相成,估算和計算有著緊密的聯系,即都是為了更好地算,而估算更具有便利性。學生只有具備這樣的意識,才愿意用估算的方式去解決數學計算中的問題。
1.估算在計算之前,用于預判
案例2:先說出得數是幾十多,再計算。
65+30=? ?4+52=? ?60+13=? ?53+20=
案例2是學完“兩位數加整十數或一位數”之后的一道數學題,要求學生先說出得數是幾十多,再計算。如果教師只是一板一眼地教,學生認為自己能夠快速口算了就不需要估,這也是學生不愿意估算的原因。教師首先告訴學生判斷得數是幾十多,這就是估算。之所以需要估算,是因為可以預判結果的范圍,且在計算之前有一個心理預期,如果計算值和估算的范圍不符就要考慮是否有錯誤,而估算是計算前的必要過程,可以對計算結果進行預判。
2.估算在計算之后,用于檢驗
案例3:
案例3是兩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豎式計算中的一道改錯題,看似簡單的改錯,實則是滲透估算檢驗思想的契機。很多學生在計算時,用了很多方式進行檢驗依然沒有找出錯誤,原因在于學生沿用舊的計算思路,再怎么計算都還是出錯。如果在計算之后換一種思路估一估,反而是有效的檢驗方法。例如,案例3中的第1題,通過估算可以知道53×4的取值是200多,但計算值卻是2000多,顯然是計算過程出現了問題;再有第2題,通過估算可知662×4的值超過2600,但計算值只有2448,從中很容易就能發現是進位環節出錯。因此,在計算之后進行估算,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檢驗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要牢牢抓住估算和計算之間的聯系,巧妙用好估算的預判和檢驗作用,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計算,提升糾錯能力。
3.估算和計算相比,估算更便捷
明白了估算和計算之間的聯系還不夠,學生還需要知道估算和計算的區別,意識到估算的便利性,在估算和計算都可以使用的情況下,優先考慮估算的方法。
案例4:
甲城到乙城三種不同火車的票價如下表:
吳老師買了3張同樣價格的火車票,付給售票員1000元。他買的是哪一種?
教師在執教過程中,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解答。有的學生在解答過程中會用計算的方式,得出198×3=594(元),312×3=936(元),405×3=1215(元)。學生認為,由于吳老師付給售票員1000元,所以最合適的是買特快列車票,這樣總價既不超過1000元,又接近1000元。還有一部分學生嘗試估算,找到198、312和405的近似值,分別計算200×3,300×3和400×3,得出普通列車票的總價不超過600元,特快列車票的總價約等于900元,動車組列車票的總價超過1200元,同樣得到答案買特快列車票。教師展示兩種不同的解答方式之后,學生可以自己比較哪一種方式更簡便。顯然,在同樣都能得出結論的前提下,估算的計算量明顯減少,計算上的錯誤率降低,解答速度快且方便。
除了這樣的解決問題,簡單的算式大小比較,例如“234×5○325×4”也能體現估算的便利性。如果直接計算,費時且容易計算錯誤。而用估算的方式解答就簡便很多,由于234接近200且大于200,200×5=1000,所以234×5>1000;325接近300且超過300,300×4=1200,所以325×4>1200。顯然234×5<325×4。如果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能時常將計算和估算對比講解,讓學生更多地體會估算的便利性和靈活性,相信會有更多的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愿意運用估算的方法。
(三)抓住估算契機,延續估算教學
從數學教材來看,估算教學穿插在各個教學板塊之中,內容比較零散,體現在教學過程則是某天教師講到估算,那么當天的作業就會有估算練習,如果連續幾天沒有講估算,學生又習慣性地運用計算的方法??梢?,估算教學無持續性,這也是學生估算意識不強的原因。對此,教師可以抓住各種教學契機,如在課前開展估數游戲,每天講解一道估算問題,課后布置估算質量、長度等實踐作業等,將估算作為一種常態化教學。
估算意識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以貫之長期滲透,可以聯系生活,引導學生感受估算的實用性;對比計算,體會估算的便利性;持續教學,發現估算的廣泛性。學生對估算有了全方位的了解,才能自然而然運用估算解決數學問題并成為一種習慣。
【參考文獻】
[1]李乾賜.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J].新課程(中),2019(3).
[2]簡敏豪.緊扣情境,促進估算策略的形成——三年級上冊“用乘法估算解決問題”的教學思考與實踐[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18(Z1).
【作者簡介】陳 驊(1990— ),女,漢族,江蘇蘇州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蘇州工業園區景城學校,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馮 剛(1990— ),男,漢族,江蘇蘇州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蘇州工業園區景城學校,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