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家順
摘要:國情所體現的是國家和人民的關系,是個人服從于國家的權威,人民對祖國有強烈的認同感是一種公民意識的外放,在愛國情緒下所形成強大的凝聚力,能夠維護國家穩定,保障民族團結,促進人民的共同的生存和發展,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撐。國情課程資源是國情和課程資源的整合,是能夠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的資源。就廣義上來說,對學生進行教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國情,具備社會責任感。而狹義上的國情教育,則是讓學生在校內參加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活動,增加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因為目前并沒有單獨的開設國情教育的課程,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就成為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最合適的科目。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國情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0-162
一、國情課程資源的內容
(一)正確的國家觀
所謂的國情,可以直接理解為是一種愛國主義情感,這也是所有中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國情把個人的小家和國家的大家聯系在一起,顯示出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是集體主義精神的一種體現,任何一個人的發展都離不開社會和國家這樣的大環境,只有充分發揮出集體的作用,才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各部門功能的綜合作用。因此,個人想要得到更好的發展,就要具備良好的集體主義精神。愛國是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該去履行的責任和義務,當國家危難之時,我們有義務挺身而出,維護國家的利益,這就是正確的國家觀。
(二)民族精神
中國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國自成立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因此具備高度的統一性。民族精神是指人的精神,它是同一個民族下,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聚合,是個人精神下的民主化和國家化,中華民族在各個方面的成就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表現。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具備極強的國情意識。
(三)正確的文化觀
中華兒女應該要正視中華文化,做到文化自信,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豐富的思想內涵和道德情懷,我們要學會正確的對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改革和創新。在政治課程中運用這種類型的教學資源,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提高文化自信,樹立起對于中國文化的正確認知,做自信的中國人。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加強,初中生認知能力不夠,難免會出現他國強于我國的錯誤認知,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其國情意識,讓學生能夠對于傳統文化做到正確的認知,自覺的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任務,真正的培養學生的國情意識。
二、開發國情課程資源的重要性
(一)突破教材局限
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時,教材中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由于缺乏實踐的經驗,因此屬于間接性的知識,只有通過親身實踐,學生才能夠獲得直接性的知識。國情的課程資源種類繁多,開發課程資源,能夠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老師可以選擇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挑選典型的事例,讓學生能夠走出課堂,在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中,獲得有關國情的內容,從而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
(二)豐富教學內容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包含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哲學等內容,雖然教學的內容諸多,但是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開發課程資源,聯系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國情的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能夠加強對于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上的教育,讓其能夠樹立起愛國情懷意識,豐富政治教育的內容。
三、國情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
(一)挖掘教材中的國情資源
教材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和依據,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老師應該靈活使用教材,在深度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挖掘出教材中的有效資源,發揮教材的教學潛力,實現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轉化,這是老師教學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體現,也是其教學意識和教學責任的考量標準。
(二)利用信息技術加大課程資源的開發力度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資源以其獨特的優勢,為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支撐,并且提供了海量的課程資源。老師要充分的利用這一資源,優化師生的思想觀念,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學習《同住地球村》這一章時,老師可以先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根據這一單元的知識內容,利用網絡資源搜尋各國文化的相關知識,學生可以圍繞地球村這一主題進行收集,并且將知識進行整合,帶到課堂上進行分享。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老師要根據學生分享的知識加強對其引導,讓其能夠認識到世界的多樣性,提高企業民族的自豪感,然后,老師再引入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案例,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相關知識進行介紹,著重強調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用這樣的方式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其能夠積極的投入到課堂的互動中,自覺的拓展教學資源,更好的建立起國情意識,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結合時事熱點拓展教學資源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獲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時事熱點,引導學生認識到祖國的日益強大,提高其民族的自豪感。在《中國的機遇和挑戰》這一章節中,老師可以結合時事新聞,講述其他國家人物對于目前我國發展的評價,并且引入各國借鑒我國改革開放的案例進行發展的這一事實,讓學生意識到我國正在逐漸成為引領世界發展的潮流。另外在微課的應用過程中,可以選擇更多的紅色教育內容進行課堂知識的展示上,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豐富學習的內容,加強知識的延伸,使其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知識儲備,達到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目的。
老師在引入時政新聞時,要對內容進行篩選,選擇能夠弘揚正能量的信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分析新聞的過程中,提高其民族的自豪感,自覺主動的投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當中。
四、結束語
對課程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對于政治教學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老師要重視國情教育,將國情教育和知識教學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國家榮譽感,提高民族自信,全面提升學生的國情意識。
參考文獻
[1] 吳勇.試論中學思想政治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教育探索,2007(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