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輝
摘要: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是本國歷史的延續,只能從繼承的歷史存在中開始改革與發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才能讓現代社會建設順利進行,如果完全放棄本國傳統,全盤接受別人的東西,將難以取得成功。法制建設作為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文化同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下面就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特點,結合法治問題談談兩者的聯系。
關鍵詞:法制建設;道德意識;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0-264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經過長期的歷史積累而形成的傳統文化,深深的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模式,說到底,這種傳統文化就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倫理文化,它以儒家倫理為觀念架構,以宗法血緣關系為社會依托,予傳統中國人的道德價值觀和行為道德抉擇以導向性作用的倫理體系,概括的說,有以下一些主要內容:重集體、輕個人,強調和諧的群體倫理;重身份、親平等,注重父權的家庭倫理;忠君愛國、注重人治輕視法治的政治倫理;注重義務、親視權利,強調道德教化、主張“德主刑輔”的道德意識和尊重他人關心現世,注重此岸世界的人本主義思想,以及誠實信用、寬容謙讓、和睦無爭等的境界追求。相對于以權利和自由為宗旨,以權力劃分和權力制約為運行模式的法律實體,以及法律至上權利本位合法性為原則的法治精神來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既是珍貴的資源,又是沉重的包袱。的確,傳統倫理文化中權利意識、主體意識、平等觀念法制觀念的缺失,以及君權至上、等級身份、人治觀念的存在,以現代法治建設的內容和要求背道而馳。
但是,應當看到,傳統倫理文化中的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意識,有利于穩定的法律秩序;尊重人、關心人的人本主義意識,有利于主體權利的保護和利益的維護;注重理想人格塑造,提倡氣節操守、重義輕利的思想,有利于現代法治的實踐;誠實信用、民貴君輕的觀念有利于平等觀念的形成??傊瑐鹘y的良莠往往融為一體,拋棄傳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明智的。
對于當今社會來說,建立健全法制建設體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法律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社會行為領域,各種各樣的社會行為也不可能全由法律來規范,畢竟法律適用的范圍有限,而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道德卻滲透在廣泛的社會生活中,法律力所不及的地方正是道德發揮作用的場所,即所謂“法律之所遺、道德之所補”,傳統倫理文化不僅補充了法律文化調節范圍的不足,而且為法律文化提供了價值判斷的基礎。任何社會的立法過程及其結果,無不體現一個社會的道德價值取向,良法促進社會發展,惡法只會使社會的秩序變得更糟。更為重要的是,法律文化和倫理文化的內容相互包容相互轉化,道德可以變成法律,法律也可以讓位于道德,兩者的存在始終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
中國現代法治建設、法律精神得以體現,必須要尋求現代和傳統的結合,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的力量。為此,首先必須對傳統倫理文化進行解構和轉換,通過創新改造,使其適應現代法治建設的需要。這不是重新恢復以往的倫理文化中心主義,也不是簡單的重復傳統倫理文化的內部結構,而是在分解其要素的基礎上,以現代社會的法制建設為出發點,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價值取向,以倫理文化和法律文化的良性互動為社會根本進行遴選和轉換,吸取其合理內核,重新理解其深層意蘊,繼承內在精神,開發其現代資源,為現代法律的文化建設所用。其次,不僅要關注和重視官方制定的、正式的法律與官方所倡導的、正式的道德規范之間的關系,更要重視和觀注在實際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民間的、非正式的法律和官方倡導的、正式的道德規范之間,官方制定的正式的法律與同樣在實際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民間的、非正式的道德規范之間,以及民間的非正式的法律與民間的非正式的道德規范之間的關系。來自和存在于民間的、起輔助作用的民間道德規范,與同樣來自和存在于民間的法一樣,他們都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對官方的正式制定法起著重要的補充作用,甚至在廣大的鄉土社會中還起著主要作用,而且他們與傳統倫理文化的關系更為密切。他們的內容更多的是直接繼承了傳統倫理文化的因素,他們發揮作用的條件與機制也更接近傳統倫理文化,他們對官方制定法律的積極和消極影響也類似于傳統倫理文化,因此,必須予以充分的關注和重視。第三,進行調查研究,比較分析現代社會中法律文化和傳統倫理文化發揮作用的條件和機制,尋找傳統倫理文化與現代社會以及現代法律文化的結合點,減少彼此之間的摩擦和沖突,盡量協調其作用的方向,使其能夠共同推進我國“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方略的實施,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法律發展目標。
現代法治社會與傳統倫理文化的關系,既不可能重新回到兩者合而為一,過度依賴傳統文化,輕視或否認法律文化的老路上去,也不應當走向與法律替代傳統,過分迷信法律,輕視或否認傳統的另一個極端,對于一個國家的法治建設來說,法制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不可偏廢缺一不可。
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學習時強調,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基本方式落實好,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我們重視法律但不過度迷信法律信賴道德,但不缺不過時,依賴道德的成熟法治觀,文化觀和對二者關系的把握明證。
參考文獻
[1]喬偉. 傳統文化與法制建設[J]. 政法論壇, 1987(06):62-67.
[2]黃震云. 道德文化與法治建設的關聯及其思考[J]. 中國法治文化, 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