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智能手機在詞匯教學中的運用為論述要點,通過調研了解當前英語詞匯教學的問題,結合相關學習理論提出了破解詞匯存在的問題。利用“互聯網+詞匯”教學模式豐富詞匯教學的過程和方法,從而對培養學生詞匯學習自覺性和隨時隨地識記運用習慣起到一定的促進推動作用。
【關鍵詞】五年制高職;英語;詞匯;互聯網;智能手機;信息
【作者簡介】徐玉梅,江蘇省淮安市高級職業技術學校。
詞匯是語言構成的不可缺少的語素單位,是人們識記和運用的基本物質基礎。為此,英國語言學家威爾金斯(D. A. Wilkins)指出:“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東西。”由此可見,離開了詞匯,語言表達便失去其應有的意義。傳統的英語詞匯教學,更多注重識記理解,缺少足夠的運用時空,使得詞匯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一旦離開課堂,詞匯運用難以在課外再現身影。筆者通過調研發現,利用學生身邊的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教育模式,多推送與詞匯相關的信息,吸引學生學習詞匯的眼球與注意力,不僅能破解學生玩手機打游戲成癮問題,還能讓他們在充分明確學習目標任務中積淀深厚知識,切實加強詞匯的理解和應用。實踐證明,此法有一定的成效,值得嘗試。
一、調研對象及方法
本文調研的對象是我校的部分五年制高職學生,主要調研他們在學習和使用英語上遇到的障礙,特別在英語詞匯學習途徑上,借助外來因素學習和使用詞匯的方法選擇上,讓學生提出自己設想和意見。本次調研主要采取談話交流、問卷調查、座談了解等方式,運用對比分析了解當前高職學生在主動識記單詞上的問題和不足。同時,針對調研的結果,提出借助智能手機,優化高職英語詞匯教學的實效。
二、調研發現問題
通過調研發現,學生在學習運用英語的過程中,存在缺少信心動力、閱讀積累不足、詞匯識記貧瘠等問題。特別在詞匯的識記運用上,存在的共性問題是“跟不上教師教學進度”,有70%的學生聽不懂教師課堂運用英語表達的意思。在談話交流中,筆者發現有近八成的學生希望教師借助現代化教學設備為他們提供生動有趣的學習資源。在問卷調查上,學生對初中時開放化教學方式頗感興趣,希望能借助多樣化教學設備詞匯。在座談了解中,有80%的學生希望利用電子設備活化教學,讓詞匯識記運用成為其中不可缺少內容。
縱觀上述問題,需要關注如下幾方面:1.走出“本本式”學習記憶模式是當前英語教學亟需破解的對策;2.背誦單詞缺少一定的計劃性和長期性,出現反復記憶遺忘的問題;3.單詞識記與聽說讀寫未能達成一致,出現了脫節;4.現代化教學設備未能真正全面融入單詞教學中,不能有效吸引學生的眼球和注意力。
三、破解問題的理論依據
1.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并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漸緩慢,保持和遺忘是時間的函數。
2.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論。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等級構成。需要層次越低,力量越大,潛力越大。隨著需要層次的上升,需求力量相應減弱。
3.思維導圖。20世紀60年代,英國學者東尼伯贊(Tony Buzan)提出了放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和思維導圖(Mind Mapping)的概念。一般人的短時記憶容量約為7±2法則,即5-9個組塊之間。如果教師能把要教的詞匯通過思維導圖分解成5個組塊,就能減輕學生記憶負擔,提高單詞記憶效率。
4.有意義學習。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學習過程的實質,就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新舊知識聯系的性質既受學習者原有的知識背景的影響,也受到學習材料本身的性質的制約。
四、智能手機輔助詞匯教學的策略
智能手機現在已經走進每個人的生活,也是我們每個高職學生的生活必需品,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手中的智能手機,發揮其獨特的優勢,揚長避短,助推學生的英語詞匯學習效率。
1.創設客戶端共學:發布信息。在調查問卷中發現,學生對詞匯學習反感,有近六成的學生認為,現行的英語課堂教學仍是死記硬背的教學,不能結合新時期青少年的認知心理有的放矢調整。從馬斯洛的心理需求角度研究學生就不難發現,多引導學生從自己的需求中不斷探尋更為高級的需求,無疑是促進他們深度學習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學生對英語教學方式方法不來電,讓教與學不能形成有機融合,致使學生不能真正融入英語學習語境中捕捉豐富思維靈感。改變教學模式,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出發,多給他們提供開放、有趣和多彩的學習資源很有必要。
“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教學模式越來越被廣大教師和學生所接受,特別是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網課成為當年的熱度詞匯。通過網絡授課方式引導學生自學,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高職學生每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機,里面有著微信、QQ群以及各類游戲的APP。對此,教師不妨利用好智能手機,通過獎勵客戶端的方式引導學生相互交流,在學習交流中嘗試學習和使用英語。筆者通過建立單獨的全班學習英語微信群的方式鼓勵學生運用英語交流,讓他們在使用手機的時候能有意學習識記詞匯。教師可利用客戶終端發布一些信息,如本周授課的學習目錄,特別是需要掌握的一些單詞,推薦一些可閱讀的英語類書籍,引導學生有針對性找出自己所學習的內容,幫助他們消除學習疑問。
2.推送詞匯學習任務:及時更新。在座談了解中發現,高職學生對預學不夠重視,仍然停留在“老師布置什么就學什么”的被動應付學習模式。這種的學習習慣,并非一日所致,而是長期的日積月累所得。對此,教師不妨利用智能手機吐送詞匯學習任務,引導他們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多給他們推送一些單詞的學習任務,讓他們明確學習目標,在自主學習中強化理解識記。該種方法充分體現了思維導圖的引導促進作用,能讓學生在每日接受新詞匯中更好地學習和使用英語。
教師在推送詞匯學習任務的時候,可結合相應的學習內容,多給學生必要的指點。教師可根據學習內容需要,如在學習一篇“Robot -human's good friend?”的時候,教師不妨引導學生結合文本的表達內容,從單詞的推送開始,要求學生掌握Information explosion、Artificial intelligence、computer-aided、Application of procedure等單詞,并要求學生摘錄出文本的關鍵語句,如Conclusion ?The DM education quality will ?be improved once a systematic health education mode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joining……要求學生能根據自己的閱讀理解主動摘錄和圈劃,找出其中的相應認知信息點。教師可建議學生根據上述的education、systematic、established等單詞,通過每日推送有趣單詞的方式相互學習,并給予一定的解釋。
3.每日學習經驗介紹:取長補短。智能收集作為學生日常溝通的重要載體,是學生相互交流的有效平臺。教師不妨利用這樣的平臺,多給學生相應的提示和引導,多鼓勵他們曬出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方法,讓他們能主動融入英語學習中,使得英語學習更能體現與時俱進的特征。學生通過學習經驗的介紹,能從多樣化的學習角度來捕捉更為豐富的學習方法。
教師在引導學生介紹學習經驗的時候,可鼓勵他們結合自己的學習認知,多從學習方法、學習心得、學習過程等方面予以介紹。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所得,從學習技巧的獲得中介紹相應的方法,如在介紹音標學習經驗的時候,有的同學認為可將其與語音、句型、課文結合來學習;也可在聽、說、讀、寫之中觀察、思考,依據詞匯內部的形、音、義、構造、用法的縱橫聯系來掌握詞匯。有的同學在介紹單詞識記方法的時候,表示可利用構詞法記憶、利用卡片記憶,或通過建立單詞間的聯系來記憶、在語篇中推測和記憶等。通過這樣的方法引導學生多加嘗試,找到符合自己性格特點、學習風格和記憶規律的方法,能讓學生在真正互動交流中形成深刻印象。
4.欣賞經典原聲大片:掌握語技。調研中發現學生對影視類的英語頗感興趣,不僅僅是其中的情境吸引了他們的眼球,更重要的能夠讓他們在原汁原味的學習英語中獲得敏感。這種基于一定情境氛圍基礎上的英語教學,能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做到聲像結合,圖文并茂,讓學生在主動開闊眼界和思維中獲得長久的發展動力。很顯然,以這樣的方式去學習和使用英語,不僅能使得單詞變得更加富有趣味,更利于學生在主動學習和使用中產生識記的長久性。這與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不謀而合,也是有意義學習的重要表現形式。
教師通過推薦奧斯卡經典影片欣賞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能使得英語教學更有趣味和意義。教師可結合相應的內容,如,在欣賞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的時候,不妨要求學生模擬電影中的經典語句,像Most people are afraid of change, but if you look at it like it's something that can always count on, then it can be a comfort. It doesn't have many things that you can count on; We all live in the past, we take a minute to know someone, an hour to like someone, a day to love someone, but a whole life to forget someone,鼓勵學生在主動學習中圈劃自己發現的單詞,引導他們能夠結合自己感悟主動探尋其中有趣的內容。
總而言之,基于智能手機輔助五年制高職英語詞匯教學,充分發揮了“互聯網+”模式背景的導學作用,通過就地取材與因材施教的方法,為學生提供更為開放、多元認知和識記詞匯的路徑。從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與心理需求的角度出發,教師多給學生自我探知嘗試時間,鼓勵他們在反復識記和隨時聽學中積淀深厚認知,利于其掌握詞匯的音形意,提高詞匯識記運用的準確性與靈活性,讓他們喜歡英語,喜歡帶著新鮮感與詞匯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