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落實英語課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師要引導學生汲取文化精華,用批判性思維來甄別各種信息,更要通過比較,深入認識中華文化。要培養學生對自己家庭的熱愛,對國家和人民的深情大愛,讓其逐漸成長為有責任感、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好公民。
【關鍵詞】家國情懷;跨文化溝通能力;文化自信
【作者簡介】王以劼(1983.02-),女,漢族,江蘇蘇州人,蘇州市振華中學,中學一級,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一、 研究意義和背景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而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青少年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人民、熱愛家鄉、熱愛自己家庭的家國情懷,落實英語課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初中英語教材中有很多關于中外文化介紹的語篇。英語教師除了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文化意識也是核心素養的重要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汲取文化精華,用批判性思維來甄別各種信息,更要通過比較,深入認識中華文化。
教師要在教學中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文化自信,把熱愛祖國和家鄉的情感滲透在英語教學中,把中華美德中的優良家風在英語教學中潤物細無聲地傳承下去。通過語言學習培養青少年跨文化的溝通能力,弘揚中華文化。
二、熱愛中國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在牛津初中英語教材中,有很多有關西方文化、地理、人文知識的語篇。7A的第三單元是關于中西方節日的介紹,其中Reading部分是介紹西方萬圣節(Halloween)的語篇,涉及萬圣節的時間和人文活動等。本語篇的閱讀除了增加學生的語言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還可以讓學生了解西方的節日文化,開闊學生視野。教師在進行文本的結構和內容梳理以后,實現學生對文章的表層內容的基本理解,下一步,教師要根據語篇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深層解讀,通過思辨和比較中國的傳統節日,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教師可以先通過層層遞進的提問展開討論:
1. Why do Western people celebrate Halloween?(西方人為什么要慶祝萬圣節?)
此處教師可以引入一些背景知識的簡單介紹:最初它是一個基督教的節日,一層意思是驅走故人的亡靈,后來又加入了贊美秋天,團圓慶祝的元素。
2. Do Chinese have a similar festival to honor the dead? (中國人有類似的節日來紀念亡靈嗎?)
此處引出中國的清明節,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Besides dead family members, Who else do the Chinese honor at Qing Ming Festival?(除了祖先,在這個節日中國人還會紀念誰?) 此時教師和學生們談到,在清明節還要祭奠為了國家和人民利益而獻身的先烈:We Chinese also honor the heroes who devoted lives to the country and people at Qing Ming Festival. (我們中國人要紀念為國家和人民而獻身的英雄。)這樣的討論讓學生在英語語言環境中重溫了清明節的意義。紀念家里的祖先是體悟血脈相連的莊重,緬懷國家的先烈是感恩先輩的偉大功業。在教師的一步步引導下,學生能夠體會到,相比于西方的萬圣節,中國的清明節更加厚重,有著更深層次的家國意義。
3. At Halloween, Western children have many interesting activities, such as making pumpkin lanterns, playing ‘trick or treat. What interesting activities do children have at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萬圣節時,西方孩子們有許多諸如“做南瓜燈”“不招待就使壞”的活動,那么中國的節日中有什么有趣的活動呢?) 這個問題可以通過組織課堂討論,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完成思維導圖。學生通過類似于頭腦風暴的活動,搜尋有趣的中國節日的特色活動,并與其對應的節日名稱一起呈現在思維導圖中。
在思考和討論中,學生會發現,中國很多節日活動的豐富程度并不亞于西方節日。比如中秋節的劃龍舟、包粽子;元宵節的做紙燈,吃湯圓;清明節的踏青、吃青團子;等等。
4.Is it necessary for Chinese to celebrate Western festivals(中國人有必要過西方節日嗎?)
有了以上幾個問題和任務做鋪墊,很多學生會認識到,西方的很多節日是宗教節日,其在現代社會的目的和活動,在中國的節日中也可以實現。當然教師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并進行適時的引導。
課后,教師可以布置作業:以書信的形式向外國朋友介紹一個中國傳統節日。有了本課課文的學習和課堂活動的第三個問題做鋪墊,學生已經積累了足夠的語言技能和有關中國節日文化的語言知識,進行書面的輸出就是順水推舟了。學生也能夠在輸出中,鍛煉跨文化交流和介紹中國文化的語言能力。
文化如水,源遠流長,它通過縱向傳承和橫向傳遞,生生不息的影響和引領著人們的生存與發展,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的醒目符號,承載著融入民族血脈的家國情懷,蘊含著深入民族風骨的集體意識,描繪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色,青少年中弘揚好中國的節日文化,才能更好地涵育家國情懷。
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和家鄉的情感
英語語言能力包括“聽、讀、看、說、寫”,其中的“看”是較以前的課標新增加的內容。因為現代技術的發展使語言表達的方式更加豐富,多模態形式的語篇在當今已屬常見。教師也要充分利用多模態語篇,在培養學生“看”的技能同時,吸收優秀的文化知識,進行文化比較,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牛津初中英語的8B第三單元的Reading部分“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是關于一款周游世界的電腦游戲,其中介紹了美國紐約這個國際大都市的繁華景象,讓學生初步了解了著名的金融中心華爾街,時代廣場,好萊塢電影城等,開拓了學生的國際視野。
本課之后,教師補充有關家鄉城市的視頻。這個標題為Tracing the Poetic Heritage Water Town – Suzhou的視頻讓學生跟著外國人,走進自己的家鄉蘇州,以外國人的視角來欣賞蘇州的小橋流水、博物館、名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針對視頻,教師可以設計三個任務:
1. 語段填空。
The water town comes ? ? ? ? ? ? ? ? ? ? ? at night at PingJiang Road, along with Kunqu ? ? ? ? ? ? ? ? ? ? ? ? ? ? ? ? ? ? ? ? ? ? by the famous master Lu. Kunqu is one of the oldest Chinese ? ? ? ? ? ? ? ? ? ? ? and the only ancient theater work that remains ? ? ? ? ? ? ? ? ? ? ? in the world. ( key: alive, Opera, performance, operas, alive)
由于本視頻生詞較多,語速較快,教師選取其中的部分內容進行語段填空,以訓練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復習了詞匯在語境中的使用。而詞匯的靈活運用,也是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基石。
2. 記錄下視頻中涉及的有關蘇州的名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Record the Places of interest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entioned in the video)這個任務促使學生在觀看視頻的整個過程都能集中注意力并記錄下有用信息。
Places of interest: the Gate to the East Building(東方之門) , Tiger Hill (虎丘)…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Yangcheng Lake Crab (陽澄湖大閘蟹)、Kunqu Opera(昆曲)
學生在記錄下這些有關家鄉地方特色的名詞的時候,觀看著自己生活的美麗家鄉,聽著那些熟悉的名字從外國人口中說出,對于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感會油然而生。
3. 寫一封信,向外國友人介紹家鄉蘇州。教師可以列出課本Reading部分的有用詞匯和句型:world-famous, international, It's exciting to see... It has been famous for...Have you ever heard of ...
再結合視頻中記錄下的有關家鄉的名詞,介紹家鄉的文章就是水到渠成了。學生在英語語言的輸出中,細數自己家鄉的美,表達對家鄉的深厚感情。
四、 加強文明禮儀教育,宣揚優良家風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牛津初中英語7A中的一個單元主題是“Good Manners”(文明禮貌),在學習了課本上關于讓座、排隊等待、公共場合不能大聲喧嘩等的文明禮貌的語言知識以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每個同學的家里有沒有什么特別的傳統或禮儀?學生們交流了各種優秀的傳統家風,比如:“每個周末家人共同閱讀”“吃飯時長輩先行”“勤儉持家,不浪費”等。繼而教師給學生們一個課后任務:用視頻記錄下家庭優良風氣的一個小場景并配上一小段優良家風的英文口頭陳述。之后的課上,教師展示學生們的視頻。這個活動不但讓學生用本單元學到的語言知識進行口語表達,也讓學生對文明禮儀有了更形象的認識,也對自己的優秀家風有了更強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五、 結語
家,是人生開始的地方。國,是人生理想的源泉。家國兩相依。家國情懷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建設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識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時代價值。初中生正處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發展的重要階段,英語學科教師要在教學中因勢利導,提高學生鑒賞異國文化的能力,用反思性思維來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堅定中國立場、中國價值,堅定文化自信,培養學生對自己家庭的熱愛,對國家和人民的深情大愛,逐漸成長為有責任感、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好公民。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