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語制已經成為社會語言學和多元文化的研究課題,Fortanet-Gómez堅定地提出了“高等教育中內容與語言融合學習的多語政策”,主張將這一政策納入歐洲的教育語言政策。《高等教育中的內容與語言融合學習:多語政策》一書介紹了研究方法、研究目標和研究問題,在結果和討論部分,作者從社會角度分析了多語制,強調了研究地點中情境因素和所有相關主體的作用。本書的主要理論價值在于,通過高等教育中的CLIL分析了多語制(社會實踐)與多語教育(教學-政治政策)之間的關系,以期以CLIL為理論指導,深化高等教育中的多語社會實踐,保證復雜語言實踐的可行性,幫助會話者豐富語言能力儲備。
【關鍵詞】多語制;內容與語言融合學習;高等教育
【作者簡介】楊畫舒,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語習得、外語教學與實踐。
一、引言
當多語制已經成為社會語言學和多元文化的研究課題(Blackledge and Creese,2010; Weber and Horner,2012; Pietik?inen and Kelly-Holmes,2013),當內容與語言融合學習(CLIL)得到了批判性研究(Cenoz, Genesee and Gorter 2014)并與多語制(Ruiz de Zarobe, Sierra and Gallardo del Puerto,2011)聯系起來時,Fortanet-Gómez堅定地提出了“高等教育中內容與語言融合學習的多語政策”,主張將這一政策納入歐洲的教育語言政策。Fortanet-Gómez的主張主要基于海梅一世大學的教育實踐。這所大學位于西班牙卡斯特利翁-德拉普拉納。根據《高等教育中的內容與語言融合學習:多語政策》一書第一章的介紹,海梅一世大學的教育宗旨在于在主流教育實踐中推行多語制,包括瓦倫西亞語、西班牙語和英語。對于有興趣研究語言和教育的相互影響的讀者來說,這種高等教育設置非常重要,因為它體現了教育中的國際化與語言政策之間的相輔相成,也凸顯了多語制制度化的迫切需要。全書共分三個部分、九個章節。引言介紹了該書的兩大目的:(1)以海梅一世大學為案例,通過內容與語言融合學習分析多語政策;(2)從全球視角討論高等教育中的多語制。作者定義了社會多語制和個體多語制,總結了各章內容。通過概念構建,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在高等教育的語言和文化身份中,個人選擇與社會選擇的相互影響。
二、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多語制與多語教育”包括兩章,介紹了Multilingualism與Plurilingualism的區別:前者指會話者掌握并使用兩種及以上語言的社會與個體場景,后者指多語個體的特征(即從多種語言中選擇溝通策略的能力)。作者還討論了多語制的分類(社會與個體)與維度,兩者共同決定多語實踐和政策,并以非洲國家、加拿大和歐洲為例,通過國際視角分析多語教育的影響因素,進而得出多語教育的定義。多語教育項目的成果分為三類:(1)語言成果,(2)文學成果,(3)內容成果。因此,書中的主要觀點和案例多來自CLIL領域,尤其是高等教育和海梅一世大學。接下來,作者介紹了海梅一世大學的多語制和教育宗旨,闡述了多語制對瓦倫西亞語、西班牙語和英語地位的影響。第二章介紹了多語教育方法:(1)課程語言;(2)特定用途語言;(3)內容教學法(CBI);(4)沉浸式教育;(5)CLIL。作者雖未提及這些方法中所用到的語言,但讀者可以推斷僅涉及兩種語言:一種是母語,一種是第二語言。至此,讀者會產生疑問:這是多語教育還是雙語教育?CLIL的第一部分先后介紹了CLIL的定義與源起、CLIL與其他教育方法的區別以及CLIL的演變。讀者可按定義、源起、演變、區別的順序閱讀該部分內容。如前所述,作者討論了CLIL與其他教育方法(如沉浸式教育、雙語教育和CBI)的區別,分析了不同方法的區別和共性,以便加深讀者對這些方法的理解。此外,讀者也可進一步閱讀CLIL相關文獻,深入了解不同教育方法。
第二部分“高等教育中的多語制”包括四章,分析了社會多語制、語言政策與研究、經濟學和非正式語言官方語言權相關問題;討論了官方政策與社會政治因素對大學生活的影響,涉及亞洲、南非和歐洲大學的相關政策。
基于法語、英語和西班牙語等多種語言的相關經歷,作者分析了語言結構、教學法結構和人為因素;簡單介紹了語言地位、語言與認知、學術與課堂語境、研究流派、能力方法、外語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學術人員和行政人員的復雜結構。讀者可根據需要直接閱讀感興趣的內容。書中所用例子、對前述章節的應用以及要點內容的組織結構清晰簡潔,便于閱讀。第二部分的重點是多語制,但也提到了CLIL,并指出應該將瓦倫西亞語-西班牙語放在突出位置。在第五章第三節,作者分析了多語教育與CLIL教學法的聯系。兩者的聯系雖不緊密,但作者提出了CLIL或其他任何方法(如教師培訓)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CLIL突破了教室的限制,涉及大學的其他領域。
三、簡要評價
第一、二部分實現了引言部分提到的第二個目的;第三部分“多語制高等教育:以海梅一世大學為例”則實現了引言的第一個目的。作者在第三部分介紹了研究方法、研究目標和研究問題,回顧了前面章節的內容,旨在幫助讀者理解第一、二部分提及海梅一世大學時的鋪墊作用。這項案例研究的理論價值在于形成了語言學、教育學和政治學相結合的一體化方式,旨在從民主和包容的角度促進多語實踐在大學的傳播。第三部分各章構成了完整的研究論文。在結果和討論部分,作者從社會角度分析了多語制,強調了研究地點中情境因素和所有相關主體的作用。在案例研究中,作者的主要目的在于個體多語制和多語大學社區,列舉了研究計劃的預期結果、影響和挑戰。作者深知,這項政策應該落到實處,變成具體的實施計劃。作者也指出了本研究的主要缺陷:本研究基于作者所在的大學,作者本人有一定的權利制定、實施新政策。對于不存在瓦倫西亞語-西班牙語雙語結構的大學,研究結果的適用性可能也會受到影響。
該書作者的主要貢獻在于,以客觀的視角開辟了全新的探索方式。筆者欣賞該書作者對在學生、科研人員和行政人員中推廣多語的熱情。該書的主要理論價值在于,通過高等教育中的CLIL分析了多語制(社會實踐)與多語教育(教學-政治政策)之間的關系,以期以CLIL為理論指導,深化高等教育中的多語社會實踐,保證復雜語言實踐的可行性,幫助會話者豐富語言能力儲備。該書出版三年后,其作者的研究成果依然遙遙領先。Fortanet-Gómez提出的CLIL不僅能夠提高英語能力,還能增強瓦倫西亞語和西班牙語基礎。讀者應該清楚作者案例研究中的語言構成。CLIL應該得到進一步研究,即使目前大學多語教育的相關研究成果已經頗為豐富。整體來說,該書的主要貢獻在于提出了一體化、制度化的多語高等教育,覆蓋的人群包括科研人員和留學生接觸的所有相關方。故而,高等教育中的CLIL應該走出教室,走進日常生活,關注高等教育與語言的相互影響。
參考文獻:
[1]Aguilar, M. Engineering lecturers' views on CLIL and EMI[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2017(6):722-735.
[2]Blackledge A, C A.Multilingualism: A Critical Perspective.[M]. London: Continuum, 2010.
[3]Cenoz J F. Genesee, D. Gorter. Critical Analysis of CLIL: Taking Stock and Looking Forward[N]. Applied Linguistics, 2014(3):243-262.
[4]Pietik?inen S, H. Kelly-Holmes, eds. Multilingualism and the Peripher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5]Ruiz de Zarobe Y J. Cenoz.Way Forwar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Moving towards Integration[J]. 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2015(1):90-96.
[6]Ruiz de Zarobe Y, Sierra,J M ?F.Gallardo del Puerto, eds. Content and Foreign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ontributions to Multilingualism in European Contexts[M].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2011.
[7]Weber J K. Horner. Introducing Multilingualism: A Social Approach[M]. Abingdon/New York: Routledg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