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在D?rnyei的動機三層次理論框架下,探索藝術本科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構成及其影響情況。通過對一所普通本科高校的112名藝術本科生進行調查分析,發現藝術本科生的動機主要包括學習情境、自信與目的、信念與興趣、語言使用焦慮。此外還發現藝術本科生由學習情境引起的學習動機較強。
【關鍵詞】學習動機;藝術本科生;D?rnyei
【作者簡介】黃南芳(1987-),女,廣東河源人,廣東技術師范大學,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語習得。
【基金項目】本研究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項目外語信息化專項“泛在學習環境下高校英語合作學習小組運行機制研究”(項目編號:GD19WXZ23)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研究背景
學習動機是英語學習中的重要學習者因素。社會心理研究學者Gardner 和 Lambert 認為學習動機主要分為“工具型”和“融和型”,前一類型學習者學習語言為達到某個實際目的,如工作需求等;后一類型學習者學習語言則是為了解和融入文化。縱觀國內對藝術類大學生做過的學習動機調查,主要是從Gardner及Lambert的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入手,所調查的動機內容主要包括“工具型”和“融和型”。這種動機分類方式往往對學校和課堂教育環境下的成分,如教學方法、教材、教學環境等因素不夠重視,導致研究存在不足,包括:(1)所調查的藝術本科生的動機結構不夠全面;(2)對動機背后原因的形成分析比較片面;(3)由于調查的動機因素不是和學校環境直接相關,導致所調查結果對教學的改善不明顯。
D?rnyei 在Gardner等的基礎上提出了更加全面以及和外語學習更加直接相關的動機框架,該框架主要把動機要素分成三個層面,即語言層面 、學習者層面以及學習情境層面。其中語言層面主要包含Gardner的工具型和融和型動機;學習者層面包含成就需求 、自信(語言使用焦慮、外語能力、結果歸因模式和自我效能);學習情境層面的要素最豐富,包含和課程相關的因素,如大綱、教材、教學方法及學習任務,和教師相關的因素,如親和內驅力、教學風格以及直接的激勵社交行為,和小組相關的因素,如小組目標、小組規范和獎懲機制、小組凝聚力及課堂目標結構。D?rnyei的框架把學習情境和語言及學習者置于同等地位,并且三者所構成的框架適用于解釋教育環境下的外語學習動機。因此,通過了解藝術本科生在D?rnyei 理論下的動機情況,特別是學習情境層面的動機情況,對制訂適合藝術類本科生在教學策略有啟示作用。一是因為部分研究已表明藝術學生的社會心理學下的學習動機不強,故了解其學習情境層面的動機情況可帶來新的改善啟發;二是學習情境層面的動機因素直接與教學相關,對學校及教師從動機層面改善學生的學習有更高的能動性。鑒于此,筆者基于D?rnyei的動機三層次框架,以本校美術學院及音樂學院共117個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其在上述三個層面的英語學習動機結構以及主要動機因素情況。
二、研究設計
1.受試者。受試對象為廣東一所公立本科院校的117名藝術類本科大一學生,其中59名為美術學院學生,58名為音樂學院學生,共發出問卷117份,收回112份,其中49名為男生,63名為女生。
2.研究工具及數據處理。本次采用的問卷根據D?rnyei 的外語學習動機框架來設計,以語言、學習者和學習情境層面的動機要素為脈絡,參考了高一虹的問卷設計。鑒于已有的藝術本科生動機調查缺乏對學習者和學習情境因素的關注,此問卷側重這兩個層面的動機因素調查。問卷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記分法,其中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不同意也不反對,4=同意,5=非常同意。為提高信度,先在小范圍進行了測試并根據結果對問題進行了調整。
問卷回收后,用SPSS25.0進行因子分析,以期探索藝術本科生的英語學習動機結構成分,然后進行描述性分析,以研究藝術本科生對各個因素的答題情況。
三、研究結果及討論
1.研究結果。將收回的112份樣本的數據適當進行因子分析,顯示KMO值為0.863,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的顯著性概率接近于0,表明樣本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接著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數據按最大方差法進行旋轉后,提取出4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4個因子的累積總方差解釋比例為63.171%(見表1)。對問卷整體信度(Cronbach α)進行檢測,最終結果為0.914。
在根據題項內容對各個因子進行命名時,筆者發現無法簡單地運用過往根據非藝術本科生情況總結的因子進行命名,也無法籠統地用D?rnyei總結的三個分類進行命名。因此,綜合已有文獻資料,這四個因子分別命名為:學習情境、自信與目的、信念與興趣、語言使用焦慮。各因子及其各題項的載荷量如表2所示。
2.結果討論。 ?從表2可見,影響藝術本科生的主要動機因子包括學習情境、自信與目的、信念與興趣、語言使用焦慮。其中教學風格、教材、教師的持續激勵和教學方法對學習情境因子的貢獻值最大;自信與目的因子中,策略歸因的貢獻值最高,而信念與興趣因子中,成就感需求的貢獻值最高。
此外,筆者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將負相關的題項進行處理后并將均值最高和最低的各五個題項及其情況列表,發現均值最高的5個變量中4個與學習情境相關,特別是與小組因素相關,說明學習情境因素跟藝術學生的英語學習動力密切相關;均值最低的5個變量中4個主要與工具型及融和型動機有關,也是與信念和興趣以及遠期目的有關,說明藝術本科生的社會心理學動機不強,比起學習情境因素產生的動機弱很多。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對于藝術本科生,不管是專業課需求還是以后的進修或就業需求,對英語的要求都不高;二是因為藝術本科生整體英語水平較差,這也限制了他們對英語語言或文化發展的興趣。 此外,上述結果還表明:(1)以往主流的只關注社會心理學相關的藝術本科生的動機研究不足以全面了解其動機狀況,學習情境因素應作為同等地位的因素納入考慮;(2)藝術學科生的長期穩定性動機(包括信念與興趣 、效能、歸因及長期目的)表現不強,這個結論其他研究亦有所表明。
3.對教學的啟示。本研究及部分藝術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調查的結果都提示,藝術本科生在社會心理學框架下的學習動機并不強烈,而由良好的學習情境所引起的學習動機較強,這對藝術本科生教學的啟示包括:(1)在教學大綱及課程設置上,應制定并設計和藝術本科生專業及興趣相關的教學內容,這樣不僅更能滿足他們的語言需求,提高其語言效價,從而提高學習動力,還能讓他們在認知及情感上更加投入英語課堂,避免了無用知識挫傷他們的學習動機。(2)可以通過適當增加教學情景因素,如設立小組及小組目標,設計小組間競爭及與此相關的激勵措施來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設計合理的小組活動能夠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Dornyei也曾提出影響小組活動交流意愿的“動機綜合體”,因此在進行小組教學時,小組成員應該搭配合理(需考慮到學生性格及學習風格),小組任務目標及要求需布置具體明確,小組任務完成后要有及時的教師反饋,從而形成良好的小組學習環境,和提高學生學習動機間形成良好循環。(3)通過轉變教學思想,改變學生在課堂中的身份及地位,創設一個對學生有意義的學習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及合作性,從而構成一個建構主義環境下的教學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更大的能動性。(4)通過以上這些外部因素,逐步提高學生的內生性學習動機,如對英語語言本身的喜愛及興趣。秦曉晴的動機研究表明,學習興趣才是對學生動機行為直接影響最大的因素,學習興趣作為內生性的長期穩定的動機因素可以更好地維持學生對英語的持續學習動機。通過提高興趣,學習者本身的動力因素如自我效能等也能逐步提高,從而達到語言、學習者、學習情境動力因素整體提高的效果。
參考文獻:
[1]D?rnyei Z. Motivation and motiva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4(3):273-284.
[2]D?rnyei Z. The antecedents of task behaviour: A dynamic systems account of task motivation[A]. Retrieved July 1, 2020 from http://www.docin.com/p-65661245.html, 2009.
[3]杜福興.談英語學習動機及其激發與保持[J].外語教學,2003 (4):51-54.
[4]高一虹,趙媛,程英,周燕.中國大學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類型[J].現代外語,2003(1):28-38.
[5]李軍征.學習動機對高校藝術生英語學習效果的影響[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7(3):143-145,153.
[6]秦曉晴,文秋芳.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在結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51-58.
[7]湯聞勵.D?rnyei“動機綜合體”視角下對大學英語小組任務參與度的研究[J].中國外語,2016(3):83-93.
[8]周頌波,何蓮珍,閔尚超.教育環境下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結構的建模與驗證[J].現代外語,2011(3):287-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