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進一步得到加強。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我國在國際上擁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話語權,這一形勢就對我國英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養適應我國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國際化人才,成為我們現在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初中階段是學習英語的關鍵階段,在英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教育,不僅可以激發教學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認識多元的文化內容,增強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幫助學生拓寬文化視野。本文分析了初中英語教學開展跨文化教育的困境并給出了適當的對策。
【關鍵詞】初中英語;跨文化教育;困境與對策
【作者簡介】何若楠(1996.11-),女,漢族,黑龍江肇源人,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一、跨文化教育的概念
文化是一個國家歷史變遷的見證。偉大的教育家泰勒認為“文化或文明包含廣泛的民族學意義的所有知識”,這是文化的第一個學術性定義。
《中國大百科全書》指出:“廣義上的文化包括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能力,狹義上的文化是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有時專門指教育、科學、文學、藝術、健康、體育等方面的知識和設施,總之,對文化下一個統一定義很困難。”本文中的文化指的是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指該語言所處國家的歷史地理、傳統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2年首次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概念。跨文化教育的重點是對文化的理解和交流,尊重和寬容的跨文化態度,并指出其核心思想是通過跨文化教育實踐增進人們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和理解,增強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能力,并促進世界上不同文化的積極健康發展。該組織在2006年發布了《跨文化教育指南》,指出跨文化教育不是一門獨立的新課程,它應該將自己的概念融入學校的教育體系和不同課程的教學中,語言教學在其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總之,筆者認為,跨文化教育意味著尊重和理解文化多樣性,對受教育者進行跨文化教育,使教育者能夠獲取跨文化知識,發展跨文化能力,能夠理解、尊重和欣賞其他國家的文化。
二、初中英語跨文化教育的現狀與必要性
1.現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十分緊密的。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學習文化的過程,每種語言都表現出該民族的文化。學生通過學習語言可以了解該民族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文化是語言的內核,不同的文化環境會產生不同的語言。正是語言與文化的這種關系才決定了在英語教學中必須滲透文化教育。然而,當前中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現狀卻不容樂觀。學校中的英語教學忽視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這就導致學生不能運用課堂上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去進行有效的交際活動。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國家對跨文化交際人才有很大的需求,為了適應國家與個人發展的需求,必須從現在開始進行跨文化教育,培養中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與能力,以便更好地培育跨文化交際人才。
2.必要性。2011年,教育部發布了最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英語教學標準》,其中明確指出:“英語課程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技能,分為語言技能、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其中文化意識是熟練使用語言的基本保證。”文化意識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以及對杰出文化的識別,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是,初中英語教學應基于對文化知識的學習以及學生的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初步發展。可以看出,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文化意識的提升,同時也應考慮對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因此,實施跨文化教育非常重要。目前初中英語教師對課程標準的理解還不到位,教師們總是從語法、詞匯、句子結構等入手開展英語教學,精心設計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活動來幫助學生們打下堅實的詞匯、語法基礎,卻忽視了在這個階段進行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關鍵階段,也是培養英語核心素養的關鍵時期。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必須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充分理解課程標準的要求,以便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使學生朝著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方向發展。由于傳統教育比較側重學生的考試成績,這就導致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偏離了課標的要求。學生只會死記硬背知識、機械訓練語言技能,卻不能靈活運用所學語言知識與技能進行交際。在英語學習關鍵時期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滲透跨文化意識,能使學生深刻了解在跨文化交際中需要具備哪些素養,從而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從當前的形勢來看,跨文化教育在初中階段實施是十分迫切的。
三、跨文化視野下初中英語教學的困境
1. 部分教師和學生跨文化意識薄弱,影響文化導入進度。初中英語教學的主體主要是教師和學生,其跨文化意識和能力較弱,主要原因是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從教師角度而言,大多數英語教師只掌握了本學科知識,與本學科相應的跨文化理論知識儲備不足,這就導致教師們缺乏系統的文化知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只能一味地講授語言知識,學生無法從跨文化角度對知識進行拓展,英語學習的結果只是“啞巴英語”。從學生角度而言,學習英語依舊以應試為主要目的,想要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學生語言知識背得很牢固,但是對文化知識的重視和掌握程度不足,缺乏英語學習的主觀意識,對跨文化交際中的英語文化缺乏了解,在實際溝通中會出現語言溝通不暢的現象,更加說明缺乏跨文化交際能力。
2. 文化失語現象嚴重,導致外國文化單向輸入。跨文化教育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學不重視中國文化的英語教學和表達,造成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學生不會用英語表達有關中國文化內容,比如飲食、風土人情、建筑、旅游等,這極大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造成文化失語現象。這還是因為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一味地注重成績,加劇了外國文化單向輸入的現象。
3.缺乏跨文化交流的實踐機會。初中生跨文化交流實踐機會不多,主要分為課下和課上,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少有學生會利用課下的時間去進行實踐,所以,課堂上的教學時間成為學生進行實踐的寶貴機會,直接決定其語言能力的提升或者下降。但現階段,初中英語課堂依舊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方式,學生用英語溝通的機會很少。近些年,部分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適當地融合了一些互動活動,但主要形式還是提問、小組討論等,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水平還是不能夠得到實質性的提升,40分鐘的上課時間是很寶貴的,老師必須完成課堂任務。 因此,教師如果繼續在課堂上教授語言知識,學生對學習英語就會失去興趣,進而會影響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4.評價標準陳舊,導致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成績好壞是初中英語最直接的考核標準,評價標準過于單一,就導致教師對于教學目標的把握出現偏差,不重視教材中所蘊含的跨文化內容,進而學生就會缺乏跨文化意識,最后的結果就是教學和實際相脫離,學生距離跨文化交際的要求會越來越遠,這對我們日后的教學很難起到正面作用。
四、有效進行跨文化教育的策略
1.對英語教師進行適當的培訓,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跨文化意識。英語教師作為英語教學的引導者和設計者,必須持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識。具體來說,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廣度和深度,比如教師可以多去瀏覽外文雜志、網站等擴大自己的視野,通過多種途徑去掌握更豐富的跨文化知識。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給學生安排不同的交際活動,讓學生在交際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形成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其次,教師還要果斷拋棄一些落后的教育觀念,不能一味地注重詞匯、語法的學習,而是要想辦法把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結合起來,讓學生參與其中、樂在其中,使學生不因為語言知識的枯燥而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
2.改變外國文化單向輸入的現狀,平衡中西方文化。作為英語教師,我們對待中西方文化要有正確的態度,不能一味地否定本國文化,更不應該全盤接受西方文化。初中生年紀還小,思想上還不夠成熟,所以,教師應為學生提供積極的指導,并影響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不僅要透徹地理解本國文化知識,還要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只有把兩者進行結合,才能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傳授給學生足夠的跨文化知識,并幫助學生去融合兩種文化,以便獲得更好的發展。跨文化交際背景下,教師所發揮的作用是十分關鍵的,教師為學生架起了一道橋梁,推動學生的文化觀念向國際化方向發展,也向學生傳達了中西方文化平等的觀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改變單一的教學評價標準。當前初中英語教學的評價標準過于單一,學校、老師、家長都過于注重學生的成績,卻忽略了核心素養的培養。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我們急需改變這一評價標準。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要培養的不是簡單的英語人才,而是能夠和外國人進行交流、溝通的中國公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不是讓學生掌握大量的詞匯、語法,而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把握英語思維,最后形成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評價方式應該向著多元化方向轉變,從成績、平時表現、課外活動等多方面進行評價,讓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充分參與其中,必要時還可以采取多次評價的方式,即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在整個評價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增加跨文化能力和內容的考核比重,對英語教學在跨文化交際方面的效果要進行重點評價。
參考文獻:
[1]韓澍才.中職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的研究[J].魅力中國,2019(46):81.
[2]肖傳芬.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英語教學改革[J].當代教育科學, 2003(20):34.
[3]薛燕妮.跨文化交際視角下高中英語教材分析——以外研版高中英語教材為例[D].重慶師范大學,2016.
[4]楊菊琴.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