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
摘要: 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等諸多方面占據著無可替代的優勢地位。因此,教育工作者應不斷思考并改良教學理念和教育方式,探索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新生態。云南省擁有特色鮮明且種類繁多的民間工藝。面對如此優質的地方文化資源,教師需要不斷挖掘并將其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推動學生對民間工藝的理解與保護,提高其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關鍵詞:民間工藝;白族扎染;道德與法治;小學
在教育體制持續推進與深化的當下,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育工作者也逐漸意識到需要對這一課程的教育進行多方面的考慮,積極將地方文化和民間工藝引進課堂教學實踐中,致力于構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新生態。對于云南省而言,隨著民族融合以及現代文明的沖擊,當地不少民間工藝岌岌可危,因此,如何推動民間工藝的保護與傳承成為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
一、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現狀
隨著教育體制的持續推進與深化,全國各級小學都對過去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與改良。但總體上看,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實踐中仍存在一些缺陷。
教學內容單一淺顯是其中最為明顯的缺陷。大部分教師均主要圍繞課本內容展開教學,對于地方文化特色的挖掘與利用不夠充分。這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提升造成極大的障礙。因此,教師需要加大教學內容的創新力度,深入挖掘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并將其引入課堂教學中,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在點燃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促進其對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理解、保護與傳承,提高其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二、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及白族扎染概述
在推動白族扎染工藝的生存發展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相結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及白族扎染技術等相關情況形成基礎性認知,為下一階段的教學工作打下基礎。
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以及歷史文化價值。但民族融合的加強和現代文明的沖擊導致云南民族民間工藝的發展進退維谷。由于大部分民族民間工藝都產生于經濟較為落后的偏遠地區,傳承人的生活十分艱難,后人寧愿離鄉務工都不愿意繼續從事代代傳承的工作。因此,大部分民族民間工藝都面臨著傳承人不足的問題。另外,民族民間工藝追求慢工出細活,因此生產加工的周期一般較長。這種理念和生產周期不符合現代人追求快速的心態,因此人們對于民族民間工藝的關注程度并不高,消費欲望也并不強烈。面對這一嚴峻的局面,國家及地方政府均積極采取了多項措施以保護代代相傳的文化瑰寶,并且就目前而言,云南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與傳承工作已獲得了初步成效。
而白族扎染的歷史可追溯至漢代。早在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已出現染織之法。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時期,白族的祖先就已熟練掌握扎染技術。
同其他的云南民族民間工藝一樣,白族扎染也面臨著傳承人不足、影響力不夠、經濟效益不高等問題,其生存與發展同樣面臨著嚴峻的形勢,而這些危機目前仍未得到較為有效的解決。
三、將白族扎染工藝的生存與發展分析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可行路徑
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是促進學生理解民族民間工藝的生存與發展現狀、推動民族民間工藝的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方式。教師需要立足于地區特色,堅持因地制宜地選擇與教材主題相關、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得以切實地理解并體驗地方文化與民族文化特色,進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提高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小學四年級下冊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專設家鄉文化與發展相關的單元,其中涉及民間藝術這一專題。因此,教師在講授這一節課的時候,可以邀請白族扎染工藝的傳承人到課堂中進行授課,讓他們向學生介紹白族扎染工藝的起源、樣式與類型、生存與發展現狀,如此一來則更有說服力。另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室,到當地的扎染坊參觀和體驗扎染的制作。學生通過傳承人的講述和親自動手實踐,對白族扎染工藝的起源、制作以及生存與發展的現狀形成更進一步的認知和理解,進而意識到白族扎染工藝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具有必然性和現實性意義。而伴隨著認知的深化,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也得以增強,其對于家鄉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亦隨之提升。
四、結語
基礎教育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學校教育中的關鍵環節,也是開展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教育的主戰場。為推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改革、培養更多的高素質現代化人才,教師需要不斷探索課堂教學的新生態。基于云南省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教師可以將當地的民族民間工藝,如白族的扎染技術引進課堂教學中,豐富和延伸教學內容,深化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知,提升其對于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其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落實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德育方針。
參考文獻:
[1]文靜.云南民族民間工藝的發展與保護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8(13):135-136.
[2]賈佳.淺談云南少數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A].中國文化館協會、成都市人民政府.增強活力 提升效能:2018年中國文化館年會征文獲獎作品集[C].中國文化館協會、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國文化館協會,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