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雄領 莫群英 楊建聰 莫輝甜
摘要:目的:探析超聲引導下腰骶叢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對髖關節置換患者血流動力學和認知功能的影響?。方法:以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髖關節置換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采取全麻,并且手術結束后實施靜脈自控鎮痛干預,觀察組以對照組麻醉方法為基礎,聯合給予超聲引導下腰骶叢神經阻滯,對比麻醉效果。結果:觀察組麻醉10分鐘后、術畢清醒時HR、MAP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自主呼吸時間、完整指定動作所用時間、言語順利應答時間和拔管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髖關節置換患者治療中,應用超聲引導下腰骶叢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安全有效,能夠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避免患者術后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超聲引導;腰骶叢神經阻滯;全身麻醉;血流動力學;認知功能;髖關節置換
【中圖分類號】R782.0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06-040-01
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臨床髖部骨折患者常用治療術式,其雖然療效確切,但手術也會對患者造成嚴重損傷,術后患者有可能出現明顯的應激反應,如炎癥、疼痛等,因此需要在患者治療期間給予麻醉鎮痛干預,以降低圍術期風險。全身麻醉是髖關節置換的常用麻醉方法,其麻醉效果良好,配合靜脈自控鎮痛能夠大大減輕患者術后疼痛。但只運用全身麻醉會因為麻醉藥物劑量過大,導致術后鎮痛的鎮痛效果受到影響,整體使用受到限制。超聲引導下腰骶叢神經阻滯麻醉是常用神經阻滯麻醉方式,其對患者微循環、呼吸系統造成的干擾比較小,發生并發癥的風險更低[1]。此次研究就以髖關節置換患者為例,探析該麻醉方式對患者血流動力學以及認知功能所造成的影響,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髖關節置換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60-80歲,平均(68.06±7.65)歲;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60-77歲,平均(68.53±7.72)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甲狀腺功能正常;符合髖關節置換術指征;依從性良好。
排除標準:重度高血壓、冠心病;心房顫動;重度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
1.2方法
對照組行全身麻醉和術后靜脈自控鎮痛泵治療。完成麻醉準備后,行全麻誘導,給予患者0.04-0.08mg/kg的咪達唑侖、1-2mg/kg的丙泊酚、0.2-0.4μg/kg的舒芬太尼、0.6mg/kg的羅庫溴銨。氣管插管后機械通氣,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輸注維持麻醉并間斷靜注肌松藥順阿曲庫銨,維持患者腦電雙頻指數(BIS)40-65之間。手術結束前,為患者連接鎮痛泵,為患者輸入2μg/kg舒芬太尼與100mL 0.9%濃度生理鹽水的混合物,背景輸注每小時2mL,單藥量每次0.5mL,鎖定時間15分鐘[2]。
觀察組以對照組麻醉方法為基礎,行超聲引導下腰骶叢神經阻滯,讓患者保持健側臥位,兩腿稍彎以后利用超聲凸針的探頭對患者體側進行掃描,之后在L2-L3間隙旁進行穿刺,發現橫突圖像以后進針,為患者緩慢推注20mL 0.375%的羅哌卡因注射液。之后在超聲引導下觀察患者髖從神經,在探頭外側處進針,在橢圓形回聲影周圍推注15mL 0.375%的羅哌卡因溶液。確診患者無不良反應和血流信號后,再行和對照組相同的全麻[3]。
1.3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麻醉10分鐘后、術畢清醒時的HR(心率)、MAP(平均動脈壓),
記錄兩組患者從麻醉藥停止到患者自主呼吸恢復、完成指令動作、言語順利應答及拔管時間。
統計術后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
1.4統計學意義
用SPSS20.0軟件統計分析,計數資料=(n,%),X2檢驗,計量資料=(),t檢驗,當(p<0.05)時,代表數據對比差異明顯。
2結果
2.1血流動力學對比
觀察組麻醉10分鐘后、術畢清醒時HR、MAP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麻醉效果
觀察組患者自主呼吸時間、完整指定動作所用時間、言語順利應答時間和拔管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認知功能對比
觀察組術后有1例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為3.33%,對照組出現3例譫妄,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為10.00%。組間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1.946,p=0.061)。
3討論
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常用髖部術式,其雖然能夠對患者髖部功能進行重建,但也會造成明顯手術創傷。髖關節周圍有著比較豐富的血管神經組織,容易引起患者過度應激反應,不僅會引起炎癥、疼痛,還有可能損害神經系統導致患者術后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對患者術后恢復具有不利影響[4]。
神經阻滯是常用麻醉方法,其具有應用簡捷、并發癥少以及損傷小的優勢,骶叢和腰叢神經網絡眾多,而髖關節部位則主要由腰叢-坐骨的神經網絡所支配,因此實施腰骶叢神經阻滯麻醉,能夠對患者大腿后方和臀部的感覺進行阻滯,對患者需要進行手術的髖關節部位產生明顯的鎮痛效果。在超聲技術引導下,能夠準確顯示患者機體組織,神經阻滯的有效性和精確性明顯提升,整體麻醉效果具有優越性[6]。
此次研究對觀察組患者應用超聲引導下腰骶叢神經阻滯,相較于只使用全麻的對照組患者,從患者麻醉后各項恢復的所用時間來看,麻醉起效和術后恢復都比較快,同時觀察組患者血流動力學相對平穩(p<0.05),術后也僅有1例出現認知功能障礙,而對照組出現3例(P>0.05)。這主要是因為該麻醉方式是對傳入纖維進行阻滯,通過疼痛傳導通路的阻斷來進行鎮痛,髖關節鎮痛效果提升,能夠對患者治療期間的應激反應進行改善,避免運動神經、外周感覺等手術傷害性刺激向中樞神經進行傳導,減少患者機體茶酚胺的分泌,維持患者血流動力學的穩定,更好的對機體應激進行控制,發揮出更加明顯的鎮痛效果[7]。
綜上所述,髖關節置換患者應用超聲引導下腰骶叢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有助于維持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平穩,提升麻醉效果,避免患者術后認知功能受到影響,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肖韋韋,董紅啟,李利敏.超聲引導下不同濃度羅哌卡因腰叢神經阻滯在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J].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2021,17(03):255-258+261.
[2]廖秀珊,李耀松,何曉華,梁開遠,梁第杰,劉輝梅,楊宜科.超聲引導下腰骶叢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認知功能、氧化應激和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21,21(09):1729-1733.
[3]王占奇.超聲引導下腰骶叢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對高齡髖關節置換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21,21(07):25-26.
[4]黃霞,張峰.超聲引導下髂筋膜聯合腰骶叢神經阻滯在老年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J].河南醫學研究,2021,30(10):1795-1797.
[5]祁占花,張建業,范衛玲.超聲引導下髂筋膜聯合腰骶叢神經阻滯對老年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應激反應及譫妄的影響[J].醫學綜述,2021,27(07):1452-1456.
[6]胡婕,汪歡,陳士壽,劉學勝.超聲引導下“領結征”髂筋膜聯合骶叢神經阻滯應用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效果[J].實用醫學雜志,2021,37(06):763-767.
[7]張春俠.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中應用超聲引導下腰骶叢神經阻滯聯合喉罩全麻的臨床效果[J].中國社區醫師,2021,37(0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