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治華
中圖分類號:G831?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5-047-01
摘? 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健康生活的熱切追求,作為在高校體育教學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的健美操課程教學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課程教學的質量。基于此,本文首先對高校健美操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然后提出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健美操教學的優化策略,旨在促進高校健美操教學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 全民健身? 高校? 健美操教學? 優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較之以往得到了極大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健康生活。健美操運動作為一項深受我國群眾喜愛的體育項目,在全民健身背景下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尤其是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健美操也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眾多大學生。為了更好地在健美操教學中落實國家全民健身計劃,不斷提升健美操課程教學質量,實現高校素質教育全面型人才培養目標,對高校健美操教學進行優化策略探討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高校健美操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健美操教學實踐中存在著諸多問題。一是部分高校領導層和授課教師對健美操教學還存在著一些錯誤的認知,沒有意識到健美操課程的重要價值,對課程的重視度不夠,課程教學管理較為混亂。二是部分高校健美操教師的教學理念較為落后,教學方法也以傳統的灌輸式為主,過分注重健美操的肢體動作是否標準,忽視了對學生審美等綜合素養能力的提升。學生雖然對健美操感興趣,但是由于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得當,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喪失,教學效果始終得不到提升。三是部分高校的健美操教師是由其他體育項目的教師兼任,教師自身缺乏系統的健美操專業能力,后續的在職繼續教育也沒有跟上。四是部分高校健美操教學場地和相關器材還不完善,資金投入較少。
二、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健美操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加強對健美操課程教學的重視
高校領導層和健美操教師應當加強對健美操教學的重視程度。在進行教學管理和教學實踐中,要結合全民健身的理念,對健美操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模式方法等進行科學優化。首先,高校領導層需要組織成立健美操教研小組,根據本校學生的學情特點對健美操課程教學進行規劃和設計,以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健美操課程的內容,并能使學生在鍛煉身體、培養能力的同時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好習慣。其次,高校領導層應當增加對健美操課程的資金投入,對相關的運動場地和教學配套器材予以完善,同時加強對健美操運動的安全保護工作,由此可使健美操教師更好地借助設施開展教學,實現教學質量效果的提升。最后,高校領導層需要加強對健美操價值的宣傳工作,利用學校的宣傳欄、廣播和教學網站等向學生傳輸健美操的相關知識,同時將教學和比賽相結合,通過校內比賽、校際聯賽等吸引和促進學生健美操學習,營造和諧的校園健美操運動健身文化。
(二)加強健美操教師師資力量建設
高校健美操教師的教學水平與健美操課程的教學質量之間呈正向關系。高校要加強健美操教師師資力量建設,以便更好地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在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健美操教師應當具備除健美操專業技能之外的多學科技能,并具備較強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溝通管理能力等。故此,高校在進行健美操教師隊伍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要加強對健美操專業人才的引進力度,改變由其他體育項目教師兼任健美操教師的現狀,同時對在職的健美操教師進行定期的“線上+線下”教學培訓,不斷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另一方面是要定期舉辦不同院校間健美操教師的教學研討會,并基于互聯網技術開發網絡教師教學信息共享交流平臺,以加強不同院校間健美操教師的交流與學習。
(三)優化健美操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
在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健美操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合時宜,急需進行創新和優化,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升教學的效果。在健美操教學實踐中,教師首先需要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充分激發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對學生綜合素養能力的培養。其次,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對健美操內容和形式進行自主創編,以分組教學、混合教學等方式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同時利用微信群、QQ群等新媒體渠道及時解答學生課后學習中的困惑,加強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幫助學生加深對健美操知識的理解。最后,教師的課程教學設計應當具備一定的趣味性,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在課程考核方面將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多方面考核,使得考核結果能夠反映出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三、結語
在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進行健美操教學優化是非常必要的。高校應當以全民健身教學思想為指導,加強對健美操教學的重視、加強師資力量建設和優化課堂教學方式,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推動健美操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晶.全民健身視角下高校健美操教學優化途徑探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1(12):9-10.
[2]侯春秀.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健美操教學的改革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20(34):3-5.